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達15米;莖直立,粗壯,具鈍稜角,單一或稍分枝,綠色,或常帶粉紅色,幼時有短柔毛,後漸脫落。葉片菱狀卵形或菱狀披針形,長4-15厘米,寬2-8厘米,頂端短漸尖或圓鈍,具凸尖,基部寬楔形,稍不對稱,全緣或波狀緣,綠色或紅色,除在葉脈上稍有柔毛外,兩面無毛;葉柄長1-15厘米,綠色或粉紅色,疏生柔毛。
圓錐花序頂生,下垂,有多數分枝,中央分枝特長,由多數穗狀花序形成,頂端鈍,花密集成雌花和雄花混生的花簇;苞片及小苞片披針形,長3毫米,紅色,透明,頂端尾尖,邊緣有疏齒,背面有1中脈;花被片長2-2.5毫米,紅色,透明,頂端具凸尖,邊緣互壓,有1中脈,雄花的花被片矩圓形,雌花的花被片矩圓狀披針形;
雄蕊稍超出;柱頭3,長不及1毫米。
胞果近球形,直徑3毫米,上半部紅色,超出花被片。種子近球形,直徑1毫米,淡棕黃色,有厚的環。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繁穗莧本種和繁穗莧極相近,區別在於:本種花穗下垂,中央分枝特長,頂端芒刺不顯明,花被片比胞果短,葉片頂端較鈍。
生長環境
尾穗莧的適應性強,在中國各地皆可種植,且生長迅速,枝葉繁茂,其根系發達,具有很強的耐旱性,在生育期間能忍受30厘米的土層含水量僅4%-6%的極度乾旱條件。在土壤含鹽量0.1%-0.23%的中度鹽漬化土壤及
pH值5.5-8.6的酸性和鹼性的土壤中都可以生長良好。
分布範圍
尾穗莧生於路旁及山坡曠地。中國各地栽培,有時逸為野生。原產熱帶,全世界各地栽培。
繁殖方式
播種
尾穗莧的種子小,直徑不足1毫米,所以要精細整地,同時要施足底肥,創造良好的排水條件。莧是喜溫作物,當氣溫穩定在14度時即可播種,3-5天可出苗,播期4月下旬到8月下旬。播種方式採用直播或育苗移栽均可,播種時將種子伴細土、細沙或火土灰同播,也可播淨種子後蓋一層薄細土。要求在排水良好(雨後不漬水)春季返曖快,並且整地精細的土壤中播種。土壤水分不宜過高。播種深度2-3厘米為宜,當耕地整好後,按行距拉練踩印,用開溝器開溝,然後撒、點種子(也可取一節竹筒,把竹節間隔膜用鐵絲一個小孔,順溝搖動竹筒溜籽),下籽後蓋土2-3厘米,用腳輕輕鎮壓。播種量1畝地50克左右,如有育苗移栽,播種量可減半。有的地塊種莧也可用免耕開溝撒播法。由於莧生長速度快,一般不必中耕除草。
育苗移栽
為了避免在鹽鹼土等逆境條件下難以出苗,可進行營養缽育苗移栽法。一般提早15-20天進行溫床育苗,苗床深40厘米,填20厘米厚的肥土,先灌足水,待水滲下後將種子均勻地撒在上面,然後覆上一層1.5-2厘米厚的細土,上面蓋膜。然後一周,當苗高2厘米時,可適當揭膜放風。注意苗床溫度勿高於40度,以防燒苗。當苗高10-20厘米時帶土移栽,以陽光較弱的午後或陰雨天移栽為好,儘量避免傷根。栽後澆定根水。
栽培技術
定苗
直播的地塊,尾穗莧株高10厘米(2-3葉期)時進行間苗,此時如出苗不齊可就地補苗。株高20厘米(4-5葉期)時可定苗。
中耕
尾穗莧苗期生長慢而弱,要及時
薅草,防止欺苗。中後期生長快,枝葉繁茂,在抑制雜草作用,要及時鬆土培土、保墒防倒。
追肥
尾穗莧是淨光合作用高的作物,除施足底肥外,在中後期要追施尿素,底肥每畝用腐熟廄肥4000千克為宜,追肥按每畝20-30千克
尿素折算。莧是一種富鉀植物。在土壤缺鉀的情況下,最好適當施以鉀肥。
抗旱、排水
尾穗莧耐旱而不耐漬,苗期灌水保苗,中後期遇到20天以上乾旱要灌水抗旱。遇雨後要結合培土進行清溝排漬,促使植株根系發達。
病蟲防治
尾穗莧苗期注意防治地下害蟲,如
螻蛄、地老虎等,可用呋喃丹進行土壤處理或伴種。出苗後可用敵百蟲等製成毒餌誘殺地老虎。中期用多菌靈加五氯硝基苯,按1:1的比例製成0.2%的藥土,培土撒入根部,可防止根腐病。出穗開花期用敵殺死或氧化樂果防治
蝽象和食葉害蟲。
整枝
打掉影響美觀的尾穗莧旁枝,使其向整齊、利於花序生長的株形發展。
主要價值
尾穗莧可供觀賞;根供藥用,有滋補強壯作用;可作家畜及家禽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