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雅遺址(尼雅古城)

尼雅遺址

尼雅古城一般指本詞條

尼雅遺址是漢晉時期精絕國故址,位於中國西北部新疆民豐縣。年代為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5世紀。

1959年至今,遺址內發現有房屋場院墓地佛塔佛寺田地果園畜圈河渠陶窯冶煉遺址等遺蹟。出土有木器銅器鐵器陶器石器毛織品錢幣木簡遺物

1962年定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歷史文化類人文風景旅遊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尼雅遺址
  • 外文名:Niya ruins
  • 地理位置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豐縣
  • 年 代:公元前2世紀~公元5世紀
  • 發掘年代:1959年至今
  • 意 義:研究文化交流、絲綢之路
  • 門票:50元/人
  • 批次: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所屬時代西漢西晉
概述,地理位置,旅遊景區,歷史沿革,底蘊文化,意義,文物遺存,遺址破壞與保護,遊覽,

概述

尼雅遺址是一個以東經82度43分14秒、北緯37度58分35秒為中心的狹長地帶。東西向7公里寬,南北向25公里長,散布在尼雅河古河床沿線。將遺址區向北推移了幾十公里。
在1700年前的公元三世紀,發源於崑崙山脈呂士塔格冰川的尼雅河經此向北延伸,那時這裡還是一片繁榮的綠洲。尼雅遺址是漢晉時期西域"絲綢之路"南道上的一處東西交通要塞,位於新疆和田地區民豐縣以北約100公里的塔克拉瑪乾沙漠南緣,尼雅河下游尾閭地帶。
其間散落房屋居址、佛塔、寺院、城址、冶鑄遺址、陶窯、墓葬、果園、水渠、澇壩等各種遺蹟約百餘處,是新疆古文化遺址中規模最大且保存狀況良好又極具學術研究價值的大型遺址之一。

地理位置

位於塔克拉瑪乾沙漠南緣民豐縣喀巴阿斯卡村以北20公里的沙漠中。

旅遊景區

尼雅的前身是古精絕國,位於民豐縣北約150公里處的沙漠中,周圍都是起伏的沙山。已發掘出來的部分建築保存完好,除了土木結構的房屋外,還有河道和水渠。遺址中還發現了寫有古代于闐文字的木簡及羊皮文獻。1995年尼雅I號墓地的發現,使尼雅考古獲得豐碩成果,被國家文物局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轟動學術界,使尼雅遺址備受世人矚目。在100平方米範圍內共發掘了8座屬社會上層統治集團的墓葬,隨葬品豐富,級別高,保存完好。按其種類可分為陶器、木器、鐵器、漆器、弓矢、紡織品及料珠等,其中紡織品為其大宗,特別是出土了一批組織複雜、色彩絢爛、花紋繁縟的線織品和精美毛織品,如被國家文物局鑑定委員會定為國寶級文物的"王侯合昏千秋萬歲宜子孫"錦衾,"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還有"延年益壽長保子孫"、"世毋極錦宜二親傳子孫"、"登高明望四海貴富壽為國慶"、"金池鳳"等華麗織錦,色彩斑爛,保存之佳實屬空前罕見。

歷史沿革

從1901年英籍匈牙利人馬克·奧里爾·斯坦因首次發現尼雅遺址至中日尼雅遺址聯合學術考察,尼雅考古已走過了近百年歷程,特別是中日聯合學術考察,對該遺址進行了系統調查和科學規範的考古發掘,發現了許多重要古文化遺存和珍貴遺物,逐漸揭開了尼雅遺址神秘的面紗。1905年,在斯坦因首次到達尼雅之後5年,美國學者享廷頓在美國地理學會的資助下進入新疆,曾在塔里木南緣地區進行考察。根據其收集的佉盧文木牘等物,可以推測他到過尼雅。各種遺蹟以及尼雅遺址的聚落情況已經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但相關的全面系統研究有待深入,拓展。遺址中出土還發現有麥、青稞、糜谷、蔓菁、羊肉、羊蹄、雁瓜等食物。
1911年12月,日本僧侶橘瑞超也曾沿尼雅河北行,進行考古挖掘,但沒有留下可據考察的文字資料。20世紀50年代末,新中國考古學者在當時極為困難的條件下,逐漸展開了對尼雅遺址的調查研究工作。
1959年2月,史樹青先生一行深入尼雅進行遺存清理和文物採集。1959年在此發現一顆覆瓦紐炭精刻“司禾府印”印范,說明東漢在此亦開闢了屯田。此外還出士大量漢文、盧文木簡、木犢,是極為珍貴的史料。還有大量的文物,大部分是各種木器、銅鐵器、陶器、石器、毛織品,出土的古錢幣有東漢的五侏錢等。遺址中出土過大量的文物,大部分是各種木器 , 還有銅鐵器、陶器、石器、毛織品 ,出土的古錢幣有東漢的五銖錢等。還有大批木簡,大部分書寫著佉盧文字 ,也有古代于闐文和漢文 ,還發現煉鐵遺址和燒結物。墓葬區曾發現東漢時期的古墓一座,男屍裹著錦袍,上書 " 萬世如意 " 隸書。
1959年10月,新疆博物館李遇春率10名考古隊員在遺址區進行了9天工作,提供了相對比較完整的發掘資料。60年代以後,由於當時社會、經濟、政治的原因,尼雅考古工作未能繼續。直到80年代,這項發掘工作又開始復甦。
1980年12月,新疆博物館與和田地區文管所合作,對尼雅進行遺址調查和清理髮掘,又發現了一批有價值的文物。從80年代末期開始,由日本淨土宗僧侶小島康譽先生與新疆自治區文化廳合作,對尼雅遺址進行了長達五年的系統調查,該項調查仍在繼續。其間,新疆考古研究所也在該地區同步的進行工作。
從80年代末開始的對尼雅遺址進行的科學和系統的調查,對於提高人類的歷史文化素養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另外,80年代以來在塔里木盆地廣泛進行的地質、水文、石油綜合勘探,又為塔里木南部地區的考古工作增添了新的生命力。
1995年尼雅I號墓地的發現,使尼雅考古獲得豐碩成果,被國家文物局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轟動學術界,使尼雅遺址備受世人矚目。中日尼雅聯合考察隊 1995 年 10 月發現一瑞獸紋錦,上書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 出土房舍北約2公里有墓葬區,一般均無墓室,棺木大多為獨木鑿成,埋於沙下,破壞嚴重。遺址附近尚有一漢代冶鐵遺址,曾發現有礦石、燒結鐵礦渣、石鑿、石球、礪石及殘鐵礦等。房舍內也有鏟、鐮等鐵制工具,形制與類似今日陝西中部地區使用的。

底蘊文化

尼雅遺址發現90多處的房屋以外,還有多數遺蹟,如佛塔、古橋、墓地、果樹園、寺院、手工作坊、家畜飼養舍、田地、林蔭路,而且還保留著大量的枯樹林及河床等,可以說定是極為珍貴的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經過考古調查、發掘過程中出土和採集了木簡、木雕、各種紡織物等。佛塔的建築下為方形基座,上為圓柱形塔身。此塔的形制與其周邊如樓蘭、米蘭、安迪爾、喀什和庫車的蘇巴什佛塔極為相近。
尼雅遺址尼雅遺址
顯示了其明顯的中心標識地位,應該是有意識的安排,也反映了佛教在此地的崇高地位。至今,人們把它稱為“東方龐培”、“古代夢幻都市”、“本世紀最偉大的考古發現”。隨著近幾年大規模的科學考察和考古發掘,封塵的尼雅遺址興衰之謎將逐步被打開,豐富人們對於西域文明和絲綢之路的認識和了解。
尼雅遺址位於民豐縣城以北150千米的尼雅河尾閭,塔克拉瑪乾大沙漠的腹心地區。該古城1901年由斯坦因首次發現,他又復於1906年再度對該遺址進行調查發掘,斯坦因兩次共發掘廢址53處,掘獲盧文木簡721件,漢文木簡、木牘數件,以及武器、樂器、毛織物、絲織品、家具、建築物件、工藝品和稷、粟等糧食作物。同時,還對遺址進行了測繪。其考察成果公布後,轟動了世界。繼斯坦因之後,1905年美利堅合眾國人亨延頓,1911年日本人桔瑞超等亦先後涉足此地,此後,斯坦因於1913年和1931年又來過兩次,解放後,新疆博物館等單位組織專業隊伍對尼雅遺址進行了多次調查產搶救性清理。1959年發掘的東漢夫婦合葬墓是新疆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墓中出土了兩具乾屍和一批珍貴文物,其中藍底卉染棉布殘片和棉布褲,被認為是我國迄今所見的最早棉織物。從1989年起新疆文化廳與日本小島康譽為首的有關學術團體,有計畫地開展了中日尼雅遺址聯合調查與考察,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通過綜合調查業已查明,尼雅遺址位於尼雅河末端已被黃沙埋沒的一片古綠洲上。古遺址散處掩坦在古尼雅河谷的沙丘鏈之間,以佛塔為中心,呈帶狀南北延伸25千米,東西布展5—7千米。在這片狹長區域內,散布著規模不等、殘存程度不一的眾多房屋遺址、場院、墓地、佛塔、佛寺、田地、果園、畜圈、渠系、池塘、陶窯和冶煉遺址等。發現的各類遺址已多達70處以上。尼雅這一夢幻般殘留於瀚海荒漠中的古代文明遺址,經多數學者考證,就是《漢書西域傳》中記載的有“戶480、口3 360、勝兵500人”的“精絕國”故地。1995年中日尼雅遺址聯合考察隊發掘的漢晉夫妻合葬墓,在新疆乃至全國考古史上都是罕見的;同時也以其田野考古發掘之科學規範及精美珍奇的出土品之豐而被列入1995年全國十大考勤古新發現之一尼雅遺址最理想地表現了“沙埋古代文明”的歷史浪漫主義美感。

意義

尼雅遺址是《漢書·西域傳》中記載的"精絕"國故址,東漢後期為鄯所並,後受魏晉王朝節制。因其地處絲路南道交通必經之地,大量文物的出土不僅反映了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更為研究西域史、絲綢之路史、古代東西文化交流史提供了翔實資料。
尼雅遺址的發現,為研究中原王朝與西域古國的關係、研究東西文化交流以及絲綢之路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料。
尼雅遺址規模宏大的,珍貴文物眾多,所代表文化內涵博大精深,可作為古絲綢之路文明興衰的典型代表。各種遺蹟以及尼雅遺址的聚落情況已經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但相關的全面系統研究有待深入,拓展。遺址中出土還發現有麥、青棵、糜谷、蔓菁、羊肉、羊蹄、雁瓜等食物。

文物遺存

尼雅遺址位於塔克拉瑪乾沙漠南緣民豐縣喀巴阿斯卡村以北20公里的沙漠中,其間的伊瑪木加法爾薩迪克大麻扎(墳墓)也是赫赫有名(門票50元/人)。尼雅遺址是一個以東經82度43分14秒、北緯37度58分35秒為中心的狹長地帶。東西向7公里寬,南北向25公里長,散布在尼雅河古河床沿線。將遺址區向北推移了幾十公里。在1700年前的公元三世紀,發源於崑崙山脈呂士塔格冰川的尼雅河經此向北延伸,那時這裡還是一片繁榮的綠洲。1700年以來,由於氣候和地質的變遷,河床退縮,這裡已經退化成為典型的流動沙丘地貌。在百年之前的茫茫死亡之海中還曾存在著這樣一片古文明,實屬不可思議之事。但百年來的考古成果已經證明,這個“東方龐培城”的存在是鐵的事實,留給人們的將僅僅是對於這個事實的來影去蹤的考證。一般認為,沙漠周邊居民群落的消亡總是伴隨著河流的退縮、改道或其它自然條件的惡化。但對尼雅遺址的考古學,氣象學、水文地質學的綜合研究表明,尼雅文明的消亡極可能不是由於自然條件的變異,而是由於軍事、社會或其他突變因素引發的結果。這個神奇的遺址為人類留下了千古之迷。這座古城1901年由英國人斯坦因首次發現,被確定為西漢時期精絕國的遺址。尼雅遺址是漢晉時期西域"絲綢之路"南道上的一處東西交通要塞,位於新疆和田地區民豐縣以北約100公里的塔克拉瑪乾沙漠南緣,尼雅河下游尾閭地帶。遺址以北緯37°58′45.3″、東經82°43′13.5″的佛塔為中心,沿古尼雅河道呈南北向帶狀分布,分布範圍南北長約30公里,東西寬約7公里,其間散落房屋居址、佛塔、寺院、城址、冶鑄遺址、陶窯、墓葬、果園、水渠、澇壩等各種遺蹟約百餘處,是新疆古文化遺址中規模最大且保存狀況良好又極具學術研究價值的大型遺址之一。
尼雅遺址是漢晉時期精絕國的遺址。古遺址以佛塔為中心,散布於南北長25公里,東西寬5~7公里的區域內。遺址內發現有房屋、場院、墓地、佛塔、佛寺、田地、果園、畜圈、河渠、陶窯、冶煉遺址等遺蹟。出土有木器、銅器、鐵器、陶器、石器、毛織品、錢幣、木簡等遺物。此外,還發現了當時煉鐵遺留下來的燒結物和炭渣。
絲織品
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護臂呈圓角長方形,長18.5厘米,寬12.5厘米,邊上用白絹鑲邊,兩個長邊上各縫綴有3條長約21厘米、寬1.5厘米的白色絹帶。織錦的圖案總體採用山狀雲作骨架,沿織錦緯向連續鋪展。自右邊起依次有兩鳥、獨角獸和虎,並伴以銘文“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在銘文旁還有兩個圓點紋代表五星中的兩星。同墓所出另一殘片可以確定屬於同一織物,上有雲氣紋、羽人紋、星紋和“誅南羌”三字銘文。經復原,可將“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討南羌”連讀。此錦採用1:4平紋經重組織,整個圖案不分色區,均以藍、綠、紅、黃、白五色織出,五星的圖案也恰好由這五種色彩表示。經密220根/厘米,緯密24根/厘米,圖案經向循環有84根夾緯,7.4厘米,遠遠大於普通的漢魏織錦,因此,它是漢式織錦最高技術的代表。
尼雅的前身是古精絕國,位於民豐縣北約150公里處的沙漠中,周圍都是起伏的沙山。已發掘出來的部分建築保存完好,除了土木結構的房屋外,還有河道和水渠。遺址中還發現了寫有古代于闐文字的木簡及羊皮文獻
在100平方米範圍內共發掘了8座屬社會上層統治集團的墓葬,隨葬品豐富,級別高,保存完好。按其種類可分為陶器、木器、鐵器、漆器、弓矢、紡織品及料珠等,其中紡織品為其大宗,特別是出土了一批組織複雜、色彩絢爛、花紋繁縟的線織品和精美毛織品,如被國家文物局鑑定委員會定為國寶級文物的"王侯合昏千秋萬歲宜子孫"錦衾,"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還有"延年益壽長保子孫"、"世毋極錦宜二親傳子孫"、"登高明望四海貴富壽為國慶"、"金池鳳"等華麗織錦,色彩斑爛,保存之佳實屬空前罕見。
尼雅遺址系二十世紀初發現,遺址分布在約60~80平方公里範圍內。遺址中心標識物是一座佛塔,塔周圍流散分布著組成的聚落、冶作坊遺址群、墓葬等。該遺址是塔克拉瑪乾現存最大的遺址群,它對漢晉時期絲路南道邦國以及絲路的人文地理變遷的研究,有著重要價值。尼雅遺址以地理坐標為北緯37°58ˊ20.7″,東經82°43ˊ27″的佛塔為中心位置,其範圍南北約20公里,東西7公里。沿尼雅河呈南北向細長形狀。東西北三面環繞著高大的金字塔型沙山,南部地勢較低。其範圍南北長20公里,東西寬10多公里,至少可劃分為六組建築群落。古建築保存較好,房舍廢墟分布在乾涸的尼雅河東岸,3-1幢集中一起。地基一般用麥草、牛糞等台泥鋪墁,牆壁多為紅柳編成再外垠泥土。室內建有爐灶和貯藏窖。遺址內有渠道和古河道的痕跡。

遺址破壞與保護

遺址的破壞
公元79年,由於維蘇威火山爆發,古羅馬城市龐培城被埋葬。18世紀開始的百年挖掘又重新復原了這座城市的全貌。正值此時,一些東方古寫本、文物和傳言流入歐洲,使“東方龐培”的猜想成為東方學中的熱點。由於英籍匈牙利探險家斯坦因的個人願望與其政府在東方擴張勢力的願望合拍,歐洲的東方學界又給予其極大的聲援,使斯坦因順利完成了東方之行。他的東方之行的成果確鑿的證明了“東方龐培”並非虛妄之談。斯坦因在1901年、1906年、1913年和1931年,曾經四次到塔克拉瑪乾進行地理和考古探險活動,足跡遍布尼雅,安迪爾、樓蘭和羅布泊
尼雅遺址尼雅遺址
如果單從考古成果方面評價,他的確取得了比較輝煌的成就。但是,在當時考古手段已經比較完善的社會背景下,斯坦因採取了僱傭大量民工懸賞挖掘的手段,給文物遺址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在當時舊中國知識界的普遍反對之下,於1931年5月被南京政府電令出境。
保護
1959年、1984年新疆博物館曾經先後對遺址做了調查和發掘工作。
1988年民豐縣設立文物管理所,承擔以尼雅遺址的文物保護工作。
1988-1997年,中日聯合普查和重點發掘,取得了重要成果。
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4年,對中心對佛塔進行了搶救性維護加固。

遊覽

遊客在去尼雅遺址探秘的途中,還可順道到古樹蔥籠的民豐大麻扎去一游。該麻扎位於民豐縣城北96千米的尼雅鄉,傳為伊斯壯教什葉派第六代伊瑪目——加帕爾﹒薩迪克的陵墓。民豐大麻扎有“窮人的麻扎”之稱,因為穆斯林們認為如果無力去麥加朝聖,那么朝拜該麻扎,就等於去麥加朝了覲,故這裡每年接待的朝聖者達數萬名之眾。尼雅與樓蘭,是我國最著名的兩座已湮沒的古城廢墟,樓蘭的神秘面紗已經被一點點地揭開,而尼雅,仍不肯向世人展示它奇幻的歷史。也許正因為如此,每年才有無以數計的人們義無反顧地踏上這塊神奇的土地。據有關文獻記載,西漢時,尼雅是一個西域小國。人們只有憑藉手裡的幾樣物件,任思緒漫過千年的塵沙,悄悄窺視一下歷史隧道盡頭遙遠的精絕古國,進入尼雅需要得到當地文管部門的批准,還需要交納一定數量的文物養護費。交通:先從和田乘班車到尼雅,然後再租越野吉普車前往。
徒涉
尼雅遺址探險宜選在元月底進入沙漠,主要是利用了春節的長假,這個時期也是全自助徒步穿越的最佳季節,白天氣溫在零下5度左右,夜裡氣溫在零下15—20度之間,白天行軍不至於出汗太多,也沒有寒風瑟瑟的感覺。
按照常規路線,100年來進入尼雅的探險隊,都是沿尼雅河向北行至大麻扎(為紀念宗教戰爭中戰死疆場的穆斯林領袖建造的陵墓),再向北行20公里抵達尼雅中心地區(以佛塔為中心,東西4—5公里,南北40公里)。在大麻扎附近有一個村落,駐有百十戶維吾爾人,國家為了保護尼雅遺址,專款投資在大麻扎附近修了一個永久性的文物管理所,僱傭專人看管,據說管理程度遠遠超過樓蘭遺址。每到7—8月份,來自和田地區的大批穆斯林民眾到此朝聖。從315國道沿尼雅河到大麻扎有60公里左右的便道,都是在沙丘之中繞行,只有托拉機和大卡車可以通行。
探險
季節的選擇:尼雅遺址位於塔克拉瑪乾沙漠西南部,在尼雅河的尾閭。氣候屬溫帶大陸性乾旱性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1.2℃,夏季地表溫度可達50多度,冬季白天氣溫在零下5度左右,夜裡可達零下30多度。通常10—4月為塔克拉瑪乾沙漠探險的最佳季節,在這期間不會出現沙塵暴,4—5月是塔克拉瑪乾沙漠的風季,每隔幾天就要刮兩三天的暴風,夏季沙漠乾熱難忍,都不適合沙漠探險。冬季是全自助徒步沙漠的最佳季節,白天氣溫在零下5度左右,夜裡氣溫在零下15—30度之間,白天行軍不至於出汗太多,也沒有寒風瑟瑟的感覺。
路線:自100年前的1901年1月27日斯坦因首次進入尼雅遺址開始至今,造訪尼雅遺址的唯一通道是由民豐縣城出發,經由卡巴阿斯卡村,沿尼雅河古河床的方向向北,以拖拉機、沙漠車或駱駝代步進入尼雅。這條“斯坦因路線”對於每次以尼雅為目標的沙漠腹地考古活動而言,從安全性、可能性和支援補給的角度看,無疑是最合理的路線。但對於以尋求心靈自由,挑戰生理極限為目的的一次沙漠探險活動而言,則顯得過於保守和傳統。2001年由北京、烏魯木齊兩地16名愛好者組織的尼雅探險隊,完全捨棄了機動車或畜力運輸幫助,也完全無視那條“斯坦因路線”的存在,首次選擇了由東向西與斯坦因路線正交的全新路線。這條全新的徒步線路從沙漠公路468公里路標處開始,向正西方向直插尼雅遺址的中心地帶—佛塔,全程直線距離29公里,途中要橫切3個河床,翻越6個100多米高的大沙山,這條路線任何車輛都無法行駛。探險者不藉助任何運輸工具,背負所有的生存必備品,用5天時間在沙漠中遊覽65公里。
猜想
漢書》和《後漢書》原本就提到塔里木盆地南緣有一個叫做“精絕”的國家,斯坦因和王國維都將精絕國的位置定在尼雅河流域的尼雅遺址,在當地發現的一枚漢文木簡上也寫有“漢精絕王”的字樣。由此可見,精絕國確實是在尼雅遺址一帶了。
但是,精絕國里的居民們是從哪裡來的呢?他們是什麼樣的人呢?我們至今仍然不知道。精絕國這個名字是突然出現在《漢書》里的,它以前的史書里,根本找不到精絕國的任何記載。
尼雅河流域的人類活動歷史,從考古發現來看,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但是,沒有人能夠證明精絕國人就是那些揮舞著石刀石斧的人發展來的。他們之間也許是繼承關係,但也可能是毫不相干的兩群人。
從《漢書》首次記載了精絕國以來,此後的史籍對精絕國的記載都很少,而且是人云亦云,使我們對精絕國的認識極其模糊的。
比起史籍來,考古工作者能夠向我們講述的要多許多。尼雅遺址那些輝煌的發現,就是屬於精絕國時期的遺蹟和遺物。遺址里的建築、墓地和生活用品,都向人們揭示出了這個早期綠洲城邦的物質文化和精神世界,令今天的人們瞠目結舌。
精絕國人最後在歷史上出現時,已經是改名為鄯善的樓蘭國的子民了。作為一個袖珍國家,僅有500名士兵的精絕國在那個兼併戰爭如同家常便飯一樣的時代是不可能長期獨立存在的。樓蘭國在改名鄯善之後,因為是西出陽關第一站,又得到了中原王朝的扶植,曾經盛極一時。大約在東漢王朝的末年,強大起來的鄯善兼併了包括精絕在內的鄰近的幾個綠洲城邦。從那時起,尼雅河流域被納入鄯善王國的版圖,變成了它的一個行政區精絕國改名為精絕州。
鄯善王對精絕的治理比較高明。他任命當地的一些有勢力的人物,委任官職,負責管理精絕州的人民。國王還保留了直接派遣官吏檢查稅收和監察地方官吏的權力。他還下令:全國的百姓如果在地方上遇到司法、行政、民事糾紛,都可以直接抗訴國王,由國王本人裁決、處置。
那時正是西晉時期,精絕人雖然沒有了自己的國家,但生活比以前更好了,也比以前更安定。
就是這樣一座曾經輝煌過的城邦,它的創造者在歷史沒有記載的情況下失蹤了。
斯坦因曾在書中記載了一發掘經歷:“……土塊剛挪開,就見魯斯塔姆(斯坦因探險隊的成員)的雙手挖進了光禿的地面。還沒等我發問,他的手已從挖了不到六英寸深的洞中拽出1枚完整的矩形木簡,封泥完好,函蓋仍由原來的線繩綑紮完好。魯斯塔姆的手指好象突然灌注了 ‘尋寶人’的力量。在擴大洞口,很快我就看到,靠近牆的地方及牆柱基座下,堆滿了層層摞起的同樣大小的木板。”
根據斯坦因的描述,這顯然是被人有意識地掩埋起來的一批檔案,堆放在這處房屋的一個隱秘的房間裡。後來的考證證明,那裡是一處官署,負有保存公文和經濟檔案等方面的職責。這些契約等文獻可能打算永久地保存在那裡,直到有一天突然發生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斯坦因也說:“從這批契約埋藏時得到的照顧以及對埋藏地點的標示(在埋藏點前發現的那一大塊泥塊無疑就是起這個作用,也就是它促使魯斯塔姆動手刨土)來看,文書的主人明顯是在緊迫中不得不離去,但卻抱有重返的念頭。魯斯塔姆一下就猜到那塊標誌的用意,因為現在農民被迫棄家而去時,他們仍然這樣做。在掩埋時既沒有遮蓋,也沒有用容器來保存這批極有價值的檔案,這本身也清楚地表明離去之匆忙。”
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使得主人倉促間離開了這裡,還抱著重返的念頭?他們為什麼並沒有返回?
遺址出土的木簡中中曾反覆提到蘇毗人的侵略,稱蘇毗人性情悍勇,經常攻擊精絕州,威脅著它的安全。鄯善國王為此頒布了很多命令,令精絕州的管理者們注意警戒。可見,這裡的戰爭是經常發生的。那么,是不是突如其來的戰爭使這片綠洲被廢棄,使精絕人被迫遷徙到其它地方?
這種情況是可能的。但是,既然是有組織的撤退,為什麼撤退了的人們沒有帶走重要的官方文書呢?而且,在尼雅遺蹟中,沒有斷戟殘劍沉埋沙中,也沒有白骨遍野的戰爭痕跡,所有出土的古屍,都是平靜面又安詳的,大禮安葬,陪葬物豐富。他們的墓葬,盡顯太平盛世的風貌。所有的房屋遺址,都是完整的。它們排列整齊地坐落在那裡,平靜面又安詳,仿佛它們的主人沒有走遠,煙炊當再次升起,牛羊會再次撒歡,尼雅孩子們的笑聲會再次瀰漫在大街小巷、村莊院落。如果說精絕是毀於戰爭,又該如何解釋這不合理的一切呢?
也有人說,精絕可能是毀於自然條件的惡化。尼雅遺址在民豐縣尼雅河流域北邊,而尼雅河當時屬於塔克拉瑪乾沙漠地區一條中型河流,從崑崙山上流淌下來的雪水孕育著尼雅河流域三角綠洲,成為西域精絕國得以世代繁衍的依託。西域的氣候異常乾燥,沙漠化的進程非常迅速,而其中的河流也經常改道或者消失。如果養育精絕州的尼雅河改變了流向,或者水量減少,如果風沙干擾了精絕人的生活,那么,精絕人確實可能放棄曾經世代生活的土地。
漢書·西域傳》稱精絕國“澤地濕熱,難以履涉,蘆葦茂密,無復途徑”,這樣的地方很難住人,絕不會是精絕國人當初定居時的樣貌,可見當時精絕國環境已十分險惡。在出土的佉盧文木簡中也發現了這樣的條款:“砍伐活樹,罰一匹馬,砍伐樹杈,罰母牛一頭。”精絕國開始用法律手段保護樹木,可見樹的重要性越來越高了。這是不是暗示著尼雅綠洲的生態已經開始惡化?精絕國的廢棄會不會與自然條件的逐漸惡化有關?
如果水源仍在,沙漠化的進程就會收到遏制。精絕人如果面臨乾旱威脅,就必然與尼雅河的變化有關。因素可能有兩個,一是河流改道,二是河的上流出現大規模的其它居民聚居點,對河水消耗大增。但人們並沒有在尼雅遺址周圍找到關於尼雅河大規模改道的證據,同時也並未在尼雅河上游發現任何人類聚居點的遺蹟。另外,在尼雅遺址里,不少住宅周圍都有巨樹環繞,樹幹粗大至一人不能合抱,果園中林木整齊。桑木排列整齊,不少為數十年之巨桑。住處附近從堆積的淤泥看,還有水塘的痕跡。在這樣好的生存環境中,很難說尼雅河會突然斷流,導致精絕王國覆滅。即便是由於環境惡化,精絕舉國遷移。可是,為什麼沒有開封的各類文書還整齊地放置在屋內牆壁旁?如果是因為環境的改變而搬遷,精絕人就更沒有理由丟棄下官方的檔案落荒而逃了。
不是自然力,不是戰亂,那么精絕人為何而遷走呢?考古學家在尼雅遺址的一所房子廢墟中發現一隻狗的遺骸.它的脖子上拴著繩子,繩子的另一端拴在柱子上。顯然,主人離去時忘了解開繩子,這隻狗活活餓死了。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讓主人匆匆離開,連愛犬的繩子都忘了解?或許,他以為一會兒就能回來,才沒有考慮愛犬的生存問題,但他為何又一去不返?如果說精絕的居民真的集體遷徙了,他們究竟遷到了哪裡?考古學家沒有發現任何線索,而古老的文字也正是在尼雅廢棄之後就失傳“死亡”了。
難道幾千精絕居民都在1600年以前的某一天突然同時消失了?如果發生了這樣的事情,為什麼沒有被記載?這樣的事情又是如何發生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