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絕國

精絕國

精絕國是西漢時期中國西部一個比較小的城邦國家,位於尼雅河畔的一處綠洲之上。精絕國以農業為主,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商賈雲集,繁華富庶。東漢後期,精絕國被日益強大的鄯善國兼併。後來,受魏晉王朝節制。唐朝時其都城尚存,稱尼壤城,清代稱為尼雅城。尼雅在清代為于闐縣所屬村莊, 《和闐州總圖》稱作尼牙八札。1945 年設廉潔鎮,1949 年後復稱尼雅,1985 年設尼雅鎮。古精絕國故址在今新疆民豐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精絕國
  • 所處時期:西漢時期
  • 位置:中國西部
  • 經濟來源:農業
  • 文獻:《漢書·西域傳》
史傳,《大唐西域記》:,考古發現,評價,

史傳

漢書·西域傳》:"精絕國,王治精絕城,去長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戶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勝兵五百人。精絕都尉、左右將,驛長各一個。北至都護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戍廬國四日,行地空,西通扜彌四百六十里"。
古精絕國遺址古精絕國遺址

《大唐西域記》:

“媲麽川東入沙磧,行二百餘里,至尼壤城,周三四里,在大澤中, 澤地熱濕,難以履涉, 蘆草荒茂,無復途徑,唯趣城路僅得通行,故往來者莫不由此城焉,而瞿薩旦那以為東境之關防也”。殘缺史料僅記於此,精絕國從歷史的舞台上消失了。

考古發現

這是活躍在絲綢之路南道上的一個小王國 殷實而富庶。 時過四五百年,玄奘取經東歸時看到的尼壤城,已是另一番景象了。直到20世紀初英籍匈牙利斯坦因初探遺蹟,從此擄走700多件出土佉盧文,漢文簡牘,精美木雕後,這座在沙海里掩埋千年的故城才又重新為人所知.尼雅居民日常用的文字就是今天被稱為“佉盧文”的文字,這是一種在今天的國際學術界仍是一種極難破譯的文字。 當年尼雅居民對水的管理和使用、樹木的保護都有一套嚴格的管理辦法。水的使用是有償的,水由專人分管。若因管理不善,導致損失的要受懲罰。如有耕地發生無水乾旱的情況,也要求及時調查並處理。如有人放水淹沒仇家的田園、住屋要受罰;有小麥地一熟可澆二、三水。 當年的尼雅居民還很注意樹木的生長和保護並形成了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沙棗樹耐乾旱鹽鹼,既可抵禦風沙、美化環境,果實又可食用,是當年精絕人重點栽培的樹木之一“活樹,應阻止任何人將樹連根砍斷,否則罰馬一匹,若砍斷樹枝,則應罰母牛一頭”便是當時這一制度的生動說明。他們還種植桃、蘋果杏、桑之類的果木;蘆葦、紅柳枝在尼雅河兩岸潮濕低洼的地方均有生長,容易獲取,作為建造材料。

評價

我們將要前往旅行的那個古代世界已經消逝很久了,它距離我們生活的地方,也有一個不小的旅程,所以當得起是“遙遠的古代世界”。對於那些已消逝了的文明,人們總懷著一種熱望,期待著從那裡找到現世的以及未來生活的答案,或者滿足一下歷史想像力和浪漫氣質。他們這樣做是把古代生活當成了智慧的源泉或者一種精神消費品。為著這些目的,我請讀者們把自己無時無刻不在忙碌中的心靈,稍稍地鬆弛一下。“往事越千年”,重溫古代會喚起人心靈深處的東西。
世界上有一個位於歐亞大陸腹地的地方,它容易被現代人類遺忘,卻不曾在歷史上寂寞無聞。它在自然地理學上被稱為“塔里木盆地”,此外,它還擁有一個名稱叫“亞洲腹地”——亞洲最深處的地方。從另一個角度看,它堪稱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樑”,“絲綢之路”最重要的路段……我引用這些詞語讚美它,是因為這個獨特的地區保存了許多的早期人類文明遺蹟,還因為這個盆地是我們將要前往旅行的精絕古國的舞台。
“精絕”是個富有想像力的名稱,它使人的思緒很自然地回到了古代。這個語辭還找不到確切的語源,可以說,它是突然間一下子就出現在漢語文史書里的。東漢歷史學家班固編著的《漢書·西域傳》里最早記錄了“精絕”的國名:
精絕國,國王駐精絕城,距離長安八千八百二十里。人口四百八十戶,三千三百六十人,其中勝兵五百人。設定有精絕都尉、左右將軍、譯長各一人。北距西域都護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距戎盧國四日的行程。地形閉塞,交通不便;向西通扜彌國四百六十里。
“勝兵”大約可以理解為具有軍事能力的男子。儘管歷史為我們保存下了難以勝舉的文獻,關於精絕的記載卻也大致只有這些簡單文字。這個沙漠綠洲王國令人感到嚮往的原因,是因為後世的考古發現了大量屬於它的遺物,尤其是那些數量巨大的文書,記錄了這個古代綠洲社會曾經發生過的生活。
英國探險家斯坦因(M.A.Stein, 1862—1943)等人在尼雅遺址中挖掘出的用佉盧文字和漢文書寫的木簡、羊皮文書,分別提到了當地的名稱cad'ota (“凱度多”)和“精絕”。有可能,漢文里的“精絕”正是cad'ota的譯音;或者,這兩個名稱所對應的,還應該有一個更古老的當地名稱。這是個未解之謎。
那些從遺址中挖掘出來的文書,那些寫在木板、羊皮、絲綢、紙、錢幣甚至牆壁上的文字,在我看來,比許多由皇帝下旨 編纂的史書更有魅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