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八集棄戒是出自《楞嚴義海》的梵語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尼八集棄戒
- 出處:楞嚴義海
- 屬性:梵語
- 棄:卻也
尼八集棄戒是出自《楞嚴義海》的梵語尼。
尼八集棄戒是出自《楞嚴義海》的梵語尼。華言女。棄。卻也。謂尼犯此八罪。棄卻於佛法之外也。一殺殺即損傷物命也。謂一切有情。皆惜身命。尼若不能憫彼。反更傷殘。是故為眾所棄也。二盜盜即竊取他物也。謂尼於他人所有財物。生貪樂心。不與而取。是故為眾所棄也。三淫淫即染欲也。謂尼不能以...
七者。不犯禁戒。八者。所有眷屬。恩義和順。九者。資具財食。常得豐足。十者。恆得他人。恭敬扶接。十一者。所有財寶。無他劫奪。十二者。意欲所求。皆悉稱遂。十三者。龍天善神。恆常擁衛。十四者。所生之處。見佛聞法。十五者。所聞正法。悟甚深義。若有誦持大悲心陀羅尼者。得如是等十五種善生...
經云:"若人聞此五十三佛功德名號,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不墮惡道;若能稱誦,世世見佛;若復有人,恭敬禮拜五十三佛,彼之所有五逆十惡、四重八棄,種種重罪,一齊消滅。過去千佛,現在千佛,未來千佛,皆因稱誦,恭敬禮拜五十三佛,而早成佛。"從釋迦牟尼佛到寶蓮華善住娑羅樹王佛,三十五佛功德名號,出自《佛...
佛聚善緣,吾有幸識此佛門至寶。承蒙不棄,勇猛助緣,發願在淮南恭請萬尊聖塔,他日功成,萬塔歸一,大塔威神,照觸十方,呵護黎民。寶篋印塔 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寶篋印塔圖示:譯文註解 本經大意 本經是敘述佛陀在摩伽陀國時,受一位婆羅門之請,前往應供的路上,看到一座古老朽壞的佛塔,...
吐蕃王聶赤贊普至今,吐蕃即藏地不僅有無數修煉大悲母的成就大德,修煉大悲母獲得虹身者也非常多,而且高僧大德們描寫的大悲佛母修法也很多,比如《大悲母五十萬頌續》、《救八難大悲佛母修法》、《大悲母根本陀羅尼咒》、《大悲母救敵害之難陀羅尼咒》、《大悲母根本續》、《大悲母根本經》、《大悲母根本經...
奉請八菩薩 奉請文殊師利菩薩 奉請觀世音菩薩 奉請得大勢菩薩 奉請無盡意菩薩 奉請寶檀華菩薩 奉請藥王菩薩 奉請藥上菩薩 奉請彌勒菩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三稱)南無藥師會上佛菩薩(三稱)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作品內容...
發願文是一種佛事套用文,主要內容是依次表達發願者的願心。根據雍仲本教《般若經》、《陀羅尼經》所述《如意寶發願文》、《至尊食子發願文》、《十地發願文》為雍仲本教““三發願文”。如今藏區的雍仲本教寺院,能會在做薈供、火供、煙供、超度等大小法會的時候,念誦三發願文,在漢地雍仲本教弟子們也把...
此時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放大光明普照十方無量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自己說明自己於過去無量億劫前,在千光王靜住如來處所,承受學習“大悲心大陀羅尼”,即刻從初地菩薩頓時超越到第八地菩薩,應時具足千手千眼。由於受持此大悲神咒的緣故,生生世世所在之處,皆得恆常在諸佛面前蓮華化生。因此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發...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一切如來菩提心金剛薩埵等,盡虛空遍法界同一體性金剛界生身一切諸佛頂禮索達吉堪布!金剛薩埵百字明(藏譯) :嗡。班雜薩埵薩瑪雅,嘛努巴拉雅。班雜薩埵 底諾巴、底叉知桌美巴哇。蘇埵卡喲美巴哇。蘇波卡喲美巴哇。阿努RA埵美巴哇。薩哇斯德瑪美扎雅叉、薩哇嘎嘛色匝美、則當鞋央...
娑婆世界教主(前兩字是suō pó):指的是釋迦牟尼佛。根據佛教的說法,人們所在的“大千世界”被稱為“娑婆世界”,教主即釋迦牟尼佛。“娑婆”是梵語的音譯,意為“堪忍”。共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說“娑婆世界”的眾生罪孽深重,必須忍受種種煩惱苦難,故“娑婆世界”又可意譯為“忍土”,被稱為“五濁...
1935年,國民政府將罔極寺改為十方尼僧叢林並立有碑碣。現罔極寺內的“大雄寶殿”四個字為已故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朴初先生所題。罔極寺於2005年曾舉辦陝西歷史第一次“二部僧傳戒法會”影響深遠。自能修尼師任主持後,繼有聖蓮、果仿兩任,現由常瑞法師主持。寺院建築 罔極寺後原有...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三月,玄奘法師欲於大慈恩寺端門之陽造一座高30丈的石塔,一是供安置、保存従西域請回來的經像,以避免年久散失,兼防火患;二是借之以顯大國威風;三是作為釋迦牟尼佛的故跡垂世,供人瞻仰。高宗聞訊,遂向玄奘提出三條意見:一、用石造塔,工程大,恐難速成,宜改用磚造;二、不...
一般認為,釋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次演教,阿若憍陳如等五人皈依佛教,便是佛教僧伽之始。在佛陀的弟子群中,有著種種賢聖不肖的分別。故而佛陀制定了戒律,並向大家說明持戒的意義與功德。正是戒,維繫了僧團的清淨,個人遵照戒律而行,過著法制的生活,僧團就是自治民主的象徵,佛陀又規定每半月布薩誦戒一次,...
時蓮花色比丘尼告諸尼言。我等女人在於俗間常被尊貴。縱使種族卑賤之者。仍得丈夫恭敬禮重承事供養。又佛法中諸比丘尼。父母眷屬多是王種。精進持戒不犯威儀具諸德業。仍令禮敬初戒比丘。又尊者迦旃延。今復作此種種呵責。我為汝等設諸方便。令比丘尼出過於彼。作是語已。與諸四眾即時往赴僧伽屍城。爾時...
於壽命未盡前,仍住世間梵行少欲,戒德清淨,隨緣教化度眾。相傳羅漢本為佛教小乘追求的終極目標,但是在佛祖釋迦牟尼的規勸和鼓勵下,所有羅漢們紛紛回小向大,“往世不涅”,幫助維護大乘佛教,於是在大乘佛教里羅漢們也有了他們新的地位和作為。羅漢又稱阿羅漢,指能斷除一切煩惱,達到涅槃境界,不再受生死輪迴...
建國前,傳戒時間長達數月,一般在30天以內。正式傳戒由戒師主持,必須有三師七證到場。程式複雜,有請師、禮佛、求勤勞、開導、請聖、懺悔、向遮難、受三皈、宣戒相、發願、勸囑、回向、剃度等儀式。受戒者男分比丘、沙彌二等,女有比丘尼、沙彌尼之分。俗家信徒受五戒後,男稱優婆塞(清信士),女稱優婆...
該層不定遠展示了四幅四斯里蘭卡法師維巴那沙拿的繪書,描述釋迦牟尼佛出生、成道、初轉法輪和涅槃的事跡。第一層是法界堂,有一幅由白欖木製作的木刻版書的“華嚴說法圖”。集合了世界藝術上最原始用料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元素,用筆燙出線條,再以礦物質顏料上色,繪出海會雲來諸菩薩聚眾集聽經說法,...
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淨。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
(13)佛教對於王權的認識,主要是“一佛一轉輪王”,佛或法師負責說法(法施),轉輪王則負責供養(財施),正如佛教的出家僧尼和在家眾(優婆塞與優婆尼)一樣,一方面負責靈魂的引導,另一方面則提供物質回報。後漢西域三藏竺大力共康孟詳譯《修行本起經》卷上云:“夫人言:‘向於夢中,見乘白象者,空中飛來,彈琴...
所以應當先修行懺悔的法門,如果戒行和心念都得到清淨了,過去世的重罪和業念減輕了以後,便可能遠離各種障礙、煩惱、疑惑和引誘。懺法殊勝 《地藏菩薩本願經》說地藏菩薩在因地所發的誓願:“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不唯入地獄,而且莊嚴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所以釋迦牟尼佛臨入涅槃,以六道眾生再三...
(注)老子五千言,即道德經。一切佛事,俱以戒行誠敬為本。若戒行精嚴,誠敬篤至。則三寶諸天,皆為擁護。否則無邊法力,莫之能感。觀此諸經毫無所損,唯金剛經題,字跡焦黑,以其人既無戒力,又無誠心故也。受持佛經者,可不以持戒竭誠為急務哉。唐河東有練行尼,常誦法華。訪工書者寫之,價酬數...
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羅尼門。隨時悟入華嚴三昧。具足總持百千三昧。住深禪定。悉睹無量諸佛。於一念頃,遍游一切佛土。得佛辯才,住普賢行。善能分別眾生語言。開化顯示真實之際。超過世間諸所有法。心常諦住度世之道。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
《分身集會品第二》是出自佛教經典《地藏經》的作品。這一品講述了在無量世界所有地獄處度生的分身地藏菩薩,以及地藏菩薩救度的解脫者,都來到忉利天宮,聽釋迦牟尼佛講法。作品原文 分身集會品第二 爾時百千萬億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不可說無量阿僧祇世界,所有地獄處分身(1)地藏菩薩,俱來集在忉利...
第一要具足大乘種性,第二要皈依三寶,第三受持七眾(註:七眾指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男居士)、優婆夷(女居士))中任何一種別解脫戒。皈依是一切佛法大樹之根本,貫穿在三乘佛法之中。”如果沒有皈依,則持戒、懺罪、積資糧、發心等等所作都如同沒有地基卻要建摩天大樓。因此在...
釋迦牟尼佛居中,結跏趺坐,高1.5米;左側為藥師佛,結跏趺坐,高1米;右側為阿彌陀佛,結跏趺坐,高1米,名為“橫三世佛”。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位於萬善橋南,以供奉主尊為大雄(對釋迦牟尼的尊稱)而得名,初建於金大定三年(1163年),重建於明嘉靖年間,1979年落架大修。建築形式為中國傳統建築房頂...
他“不毀禁戒,誦讀不懈”,證得阿羅漢聖果。佛陀讚嘆說:在我的弟子中,羅喉羅比丘是“密行第一”。因為他具足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從不表現自己,總是默默地修持和工作著。後成為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佛教意義 羅喉羅是佛教徒敬奉和崇拜的偶像之一。所以,全國許多地方有奉祀羅睺羅的寺廟。五台山也不例外。
八世紀時,虛空藏信仰傳入日本,僧侶間頗盛行虛空藏求聞持法以增進記憶力,日僧空海即曾修此法。而在民間,也普遍信仰虛空藏菩薩能增進福德、智慧,消災免難。此菩薩在日本所受信奉的熱烈程度遠勝過中國。在《虛空藏菩薩經》中,釋迦牟尼佛確實講到:”複次善男子,若有眾生,樂欲讀誦種種書論,欲伏眾生,所謂...
本願就是本來的願望,固有的心愿。《晉書·涼武昭王李玄盛傳》:“吾自立身,不營世利……今日之舉,非本願也。”清李漁《憐香伴·神引》:“這也是婦人家本願,俺們須索護祐他。”本願還是佛教術語,指諸佛菩薩在修行時所立的誓願。謂根本的誓願。常見的有:釋迦牟尼佛的五百大願, 地藏菩薩的“地獄不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