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釋義,創始人,內容特點,歌訣內容,總訣,鍛鍊要領,基本樁式口訣,轉掌換式眼法口訣,轉掌要求口訣,轉掌換式眼法口訣,功理要求,八要,九論,八卦掌的技法,主要傳人,
簡介
各八卦掌流派中,尹氏八卦掌以其“硬掌”特點而聞名,動作剛猛、多穿點,尚直勁,出手講究“冷脆快”,富強抖力。尹氏八卦掌手形以牛舌掌(四指併攏,拇指內扣)為主,步法以自然步為主,主要訓練特點體現在“站(站樁)、轉(走轉)、打(技擊)、換(變化)”四個方面,強調八卦步法、單式散手和組合手訓練,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套路和器械的練習。
釋義
董海川生於清朝嘉慶三年(1797年10月13日),卒於光緒八年(1882年)。原名繼德,後改為海川
,河北省
文安縣朱家塢人。自幼好武,雲遊四方。投名師,訪高友,學習了多種拳術,取其精華,整理了一套較完整的拳術套路練法——八卦掌。清朝鹹豐年間, 董海川於北京傳授“
八卦連環掌”,簡稱“八卦掌”。此後名聲大震,授徒日多。最著名的弟子是尹福和程廷華。董老先師去世後,尹福,程廷華二人對八卦掌加以發揚光大,承先啟後。遂在清末
慈禧年間盛於民間。 因為尹福對此拳的風格有所改變,因此八卦掌分為兩派:尹式和程式。尹式的發力比較明顯因此人稱“冷掌”。其掌型四指併攏大拇指內扣緊貼於掌心,又名“牛舌掌”.
創始人
尹氏八卦掌創始人尹福,字德安,號壽鵬。生於清道光二十年(1840),卒於宣統元年(1909)六月二十八日,享年六十九歲。今河北省冀縣漳淮村人。其幼年因鄉里屢遭災害而流落到京,居朝陽門外吉市口外頭條。初習剪刀行,後以賣
油條、
麻花度日。早年曾習少林拳技,以
羅漢拳、
彈腿見長。二十歲前後(即1860年左右),帶藝投師於董海川先生門下,當時董公五十餘歲,業已因“年老氣骸,始得寓外宿”。此後尹福每日沿街叫賣之餘,不分晝夜寒暑習練,深得董公習愛,加以天資聰慧,武技日增,因多年不離師之左右,故受教頗多。雖在其前有肅王府全凱亭、阮谷珍等人從學於董,然自董海川離身肅邸後,大都終斷所學,故而後世傳有尹福為掌門弟子之說。武林間因其性格溫和,面目清秀,稱其“瘦尹”。
藝成後曾一度以
護院為業,先後在京城東廠胡同懷塔布宅、箭桿胡同英家、朝外中街倉花戶王九家等地,並曾出任崇外稅務司巡檢之職。後經滿人佛尼音布(漢名葉潛,清末著名
書法家)舉薦,供職於宮中,傳言曾先後教總管太監及光緒帝於內庭,故而在董之門徒中聲望甚高。
清光緒八年(1882)冬, 一代宗師董海川去世,尹福等眾門人攜弟子將其厚葬於京城東直門外紅橋牛房村南,並分別於光緒九年、三十年兩度立碑石於師之墓旁,以表忱往。此二碑所刻銘文為迄今有關董海川生平最早的文字記載,為後世對其生平的考證以及八卦掌的師承源流,提供了重要的文字史料。此後八卦眾門人承師藝業,分別對其師所授基礎掌式加以充實完善,且各自融合個人所學。尹福一度在今朝陽門外立場授徒,對八卦掌體系的初步形成,做出了重大貢獻。其所傳世的早期拳架,又經後代傳人的擴充創新,終自成體系,形成今日有獨特風格的尹氏八卦掌。尹福一生有子女四人,其中長子世庭早逝,女兒尹金玉嫁給門徒何金奎,三子成璋、四子玉璋皆承家學。成璋技藝雖精而名聲未顯。尹玉璋(1890-1950),字佩瑤。體瘦而身材適中,動作敏捷,以閃展變化為其特長。曾先後在北京、青島等地傳藝,頗有聲望。1932年於
青島國術館編著有《八卦掌簡編》一書傳世,為今人了解尹氏八卦掌的早期風貌,提供了有力的依據。傳人有王敷、趙壽棱等。
尹福一生收授弟子眾多,其中以馬貴、李永慶、居慶元、崔振東、何金奎、楊俊峰、劉棟臣(約1870-1940)、曹鐘升、門寶珍、曾增啟、宮寶田、劉慶福等馳名後世,尹氏八卦掌在諸公不懈的精究普及下,得到了更為廣泛的傳播。
內容特點
尹氏八卦掌根據《易經》的哲學體系,
遠取諸物,近取諸身,編排拳術。按照乾、坎、艮、震四陽卦;巽、離、坤、兌四陰卦創有八形拳法。乾卦為獅形連環掌,坎卦為蛇形順勢掌,艮卦為熊形背身勢掌法,震卦為龍型平托勢掌法;巽卦為鳳形風輪掌,離卦為雞形臥式掌,坤卦為
麟形返身掌,兌卦為
猴形蹲存勢掌法。每一型掌法各有不同,都有不同的訓練方法,但是殊途同歸,而原理唯一。每一型掌法都有八個字來概括該套掌法的特點。每一型又含有其他七形掌法的特點,即一形含八形。
各八卦掌流派中,尹氏八卦掌以其“硬掌”特點而聞名,動作剛猛、多穿點等特點。
尹氏八卦掌(尹派八卦掌)的技擊特點是兇狠,冷打技擊為擅長。訓練特點用賀進寶老師的話來講,可以概括為四個字,即“站、轉、打、換”。
站:就是指站樁,正所謂樁功出內功,長內勁最好的辦法之一就是站樁;
轉:也就是八卦掌最基礎和最高深的功法-轉圈,轉掌不僅長內功,而且可以使步伐靈活;
打:指的是系統的散手訓練,把單式散手訓練通過不同的形式進行訓練。換:就是指換勢,換掌,方法很多,套路也很多。
尹氏八卦掌當代宗師賀進寶演示起八卦掌拆手來,體現出了尹氏八卦掌“穩、準、狠、冷、脆、快”的技擊特點,令人嘆為觀止。
尹氏八卦掌根據八卦的象與意設有八形掌法,每形各有8個字,強調以字練拳,每個字分別有3個基本散手單式,8個套路,每個套路有7個動作。八卦器械自掌法出,貫八形於其中,雄姿英發,各俱風標,氣象萬千。根據門寶珍先生的《八卦穿掌正宗》記載,尹氏八卦掌的八形掌法及字訣分別為:
乾卦獅形連環掌:削碴劈掛振擋擒拿
坤卦麟形返身掌:粘埝綿隨胯打劈碴
震卦龍形平托掌:推託帶領搬扣劈進
巽卦鳳形風輪掌:閃展劈振化卸拳碴
坎卦蛇形順勢掌:肩肘膝胯探握刁拿
離卦雞形臥式掌:閃展騰挪進撻沖扎
艮卦熊形背身掌:沖穿撤帶靠振綿隨
兌卦猴形抱身掌:屈踹崩胯劈擺結頓
其中猴形以
腿法為主,其餘七形為掌法。獅形掌威猛剛健,力直勁猛,連環而用,雙手前探,有獅吼相,有氣吞山河之勢;麟形掌手擰身轉,遇力或走或變或轉,如冰上陀螺,寓變化於旋轉化圓中,講究順勢取人;龍形掌攻快守嚴,招法細膩,疾如迅雷;鳳形掌用抽打力,肩運如輪,手快似風,瞬間制敵;蛇形掌步無定法,使勒裹力,用纏繞法,令人窒息;雞形掌閃中帶攻,蹬撞力硬而脆,如火舌襲人;熊形掌以背擊人,力篤而促,設敗式逃形誘敵而勝;猴形掌腿法含在掌法中,連環腿反正勁,攻敵不備。各形發力部位也各不相同,獅形為腰;龍形為足;鳳形為肩;雞形為肘;熊形為背;猴形為腿,蛇形可為全身各處,麟形為腰卸對方力。尹氏八卦掌走轉圓潤靈活、均勻流暢、自然舒適。練習時強調手臂要“滾、裹、爭、鑽”;腰要“擰、旋、走、轉”;足要“起、落、擺、扣”,強調腰為主宰,手隨腰轉,步隨腰行,腰打腰卸;有蹭、挫、滾、翻;縮、小、軟、綿、巧等技術動作,一式多用,招術善變,力要順逆、剛柔、圓整兼之。
尹氏掌法的特殊功法也很多,常見的基本功法—是
內功修練法:吐納提氣,無極意守法、樁功;二是外操法:操腿法、操掌法、操身法。學習尹氏八卦掌應從獅麟二形入手,懂剛柔後,余形易得。長期練習可以增加力量和柔韌性,提高反應能力和動作速度,改善
肌肉、
骨骼、
神經與
內臟機能;提高打擊能力、抗擊能力及心理素質,兼具養生、技擊和觀賞價值。
歌訣內容
總訣
八卦掌,走為先,收即放,去即還,變轉虛實步中參。
走如風,站如釘,扣擺轉換步法清。腰為纛,氣為旗,眼觀六路手足先。
行如龍,坐如虎,動似江河靜如山。陰陽手,上下翻,沉肩墜肘氣歸丹。
抱六合,勿散亂,氣遍身軀得自然。扣擺步,仔細盤,轉換進退在腰間。
腳打七,手打三,手腳齊進莫遲緩。胯打走,肩打撞,委身擠靠暗頂膝。
高不扼,低不攔,迎風接進最為先。數語妙訣掌中要,不用純功亦枉然。
鍛鍊要領
順項提頂,溜臀收肛,松肩沉肘,實腹暢胸。滾鑽爭裹,奇正相生,龍形猴相
,虎坐鷹翻。
擰旋走轉,蹬腳磨脛,曲腿趟泥,足心含空。起平落扣,連環縱橫,腰如軸立,手似輪行。
指分掌凹,擺肱平肩,樁如山嶽,步似水中。火上水下,水重火輕,意如令旗,又似點燈。
腹乃氣根,氣似雲行,意動生慧,氣行百孔。展放收緊,動靜圓撐,神氣意力,合一集中。
基本樁式口訣
兩手互捧如抱嬰,
含胸拔背似捆繩。抽身長手千斤墜,宛若猿猴摘果形。
由靜而動周身運,氣導血隨龍虎奔。腰乃坐纛心為令,扣膝坐步不八丁。
定勢半魚步七星,氣沉丹田神貫頂。兩臀下垂提谷道,二目注視虎口中。
心虛腹實舌上卷,叩齒呼吸換液津。沉肩墜肘向內合,前手食指與眉平。
轉掌換式眼法口訣
兩眼圓睜六路觀,四面八方看周全。雙眼隨手如閃電,瞻前顧後左右看。
頭頂端正三面觀,旋轉躲閃旋風般。觀定對方換法變,隨機應變發換先。
當場動手眼神先,乘虛攻擊莫遲延。一舉一動雙眼看,全在雙睛神一團。
對方變換看胯肩,肩胯齊動手腳添。動手輸招不輸眼,手眼身法眼當先。
眼隨心變換隨眼,虛實進退眼先觀。
轉掌要求口訣
轉腰頂頸含著胸,後肘粘胸前手平。松肩墜肘塌住腕,肘手不離形似弓。
大指挺力二指領,中指直力掌心空。四指五指合併住,魚際合住小天星。
穿掌手形似瓦攏,大拽合力入勞宮。四指用力合併住,小臂按起向前挺。
蹲存膝胯足趟水,足趾抓地腳心空。三尖垂直成一線,三連一體變化生。
轉掌要求頭身正,四肢末梢貫力行。
轉掌換式眼法口訣
八卦轉掌換式眼法口訣兩眼圓睜六路觀,四面八方看周全。雙眼隨手如閃電,瞻前顧後左右看。頭頂端正三面觀,旋轉躲閃旋風般。觀定對方換法變,隨機應變發換先。當場動手眼神先,乘虛攻擊莫遲延。一舉一動雙眼看,全在雙睛神一團。對方變換看胯肩,肩胯齊動手腳添。動手輸招不輸眼,手眼身法眼當先。眼隨心變換隨眼,虛實進退眼先觀。
轉掌要求口訣轉腰頂頸含著胸,後肘粘胸前手平。松肩墜肘塌住腕,肘手不離形似弓。大指挺力二指領,中指直力掌心空。四指五指合併住,魚際合住小天星。穿掌手形似瓦攏,大拽合力入
勞宮。四指用力合併住,小臂按起向前挺。蹲存膝胯足趟水,足趾抓地腳心空。三尖垂直成一線,三連一體變化生。轉掌要求頭身正,四肢末梢貫力行。
功理要求
八要
1.三形三勢:三形即“行走如龍,動轉若猴,換勢似鷹”。三勢即“步如蹚泥,臂如擰繩,轉如磨磨”。
2.三空三合:三空即:“手心涵空,腳心涵空,胸心涵空”。三合即:“意與氣合,氣上力合,力與意合”。
3.三圓三頂:三圓即“脊背要圓,兩膀抱圓,虎口張圓。”三頂即“舌頂齶,頭頂天,掌頂前”。
4.三裹三敏:三裹即“氣要裹,肩要裹,兩肘要裹”。三敏即“心要敏,眼要敏,掌要敏”。
九論
“九論"是:論身、論肩、論臂、論指、論手肘、論股論足、論谷道、論腿。
1.論身:頭正身直,虛靈頂勁,以腰為軸,跨為先鋒。
2.論肩:肩宜松,松則肩穴開,氣貫全身。
3.論臂:前臂圓則內勁伸出,似曲非曲,似直非直,曲如弓形其力無窮。
5.論手肘:前手向外推,後手向下墜,前肘對準腳跟,後肘對準後腳尖。
6.論股:前股領路,後股坐勁。
7.論足:里足直出,外足微扣,足扣要小,足擺要大,足如趟泥,平起平走。
8.論谷道:股道上提氣通
督脈,接至
任脈,氣如丹田,此所謂提肛實腹。
9.論腿:上腿帶動跨部,小腿後膝帶動踝部。
歌日:十要九論理要明,生花變化妙無窮。
若能悟出此中妙,周身渾圓任意行。
八卦掌的技法
1.掌型掌法:
掌型有仰掌、俯掌、豎掌、抱掌、穿掌、劈掌、撩掌、挑掌、塌掌、撞掌、掖掌等。掌法主要有:推託帶領,搬扣劈進。穿閃截攔,沾連粘隨。削砸劈挎,纏挑刁鑽。撩塌掖撞,片探切翻。
2.步型步法:
步法:起落擺扣,進退跟撤,開掰插閃等等。
3.腿型腿法:
兩腿形似剪,行步如蹚泥。腿法:擺扣踢曲,兜崩翻踹,劈蹬截切。八卦掌有明腿、暗腿之用,但以腿掌齊至,暗腿為主。
4.身型身法:
身形似游龍,腰如軸立,身法講究擰裹鑽翻,圓活不滯,身隨步動,掌隨身變,步隨掌轉,上下協調。周身一動無有不動,擰旋走轉似流水,上下翻動如驕龍。
主要傳人
馬貴,字世卿(1857-1941),河北
淶水縣人,祖居北京。身材矮小,兩臂過膝,體態寬厚,不擅言語。以開永義木器廠為業,人稱“木馬”。後世以其武功出眾與董海川另一弟子馬維祺齊名,並稱“二馬”。因喜畫蟹,並樂以畫贈人,故又有“螃蟹馬”之稱。十八歲拜尹福為師,並得師爺董海川親授,故而造詣頗深。走轉掌式子低矮而發勁火爆,擅長判官筆、七星桿、子午鴛鴦鉞等器械。精通點穴,好技擊,尤以直臂腕打見長,曾以一招切腕將瀾公府一武師臂骨打折,而名震京師。民國元年,出任總統府武職教官。民國八年(1919)任
憲兵學校武術教師。民國十七年(1928)河北國術館成立時,被聘為顧問。一生點撥學子眾多,卻從不深授其徒,同門人皆稱馬貴“吝於傳藝”。1937年
吳圖南先生在其著作《國術概論》一書中記述:“馬貴除師承外,兼得海川指示,故於八卦拳術頗多獨特之妙,惜乎以技自秘不肯授人,......雖年近八旬,而更絕憐其技,故其困守平市,不亦宜乎?”言詞間贊其技藝之精,嘆其守秘不傳之憾。馬貴一生因嗜武而不治生產,終至家業敗落,晚年生活孤苦,常因一餐果腹而奔走於親友之間。
宮寶田,字子瑛。生於清同治三年(1871),山東省乳山縣(今乳山市)青山村人。身長體瘦,面目蒼黑。動作精悍異常,有“猴宮”之美稱。1885年前後來京,經人介紹在糧店中學徒。尹福嘉其聰慧收為弟子。1922年,曾任張作霖私人護衛隊長,兼東三省巡閱使之職。晚年歸隱膠東。傳人有劉雲樵、張極甫、孫汝文、姜星伍、張國英(女)、孫富英、王道成、於世友、王壯飛等。1943年6月去世,享年72歲。
孫汝文(1896-1984),山東牟平縣人。12歲從師宮寶田習八卦掌。1924年,因牟平縣官斷案不公,孫汝文推翻公案夜逃朝鮮。兩年後回到膠東。經人介紹赴熱河軍中任文書。四十年代,因其父病重,接父業於大連定居。傳人有黃志誠、崔常發等。
劉雲樵,字笑塵。滄州王寺鎮集北關頭村人(今屬南皮)。清宣統元年(1909)二月生於西安。曾從師李書文習八極、劈掛拳三載,後于山東黃縣張驤伍處偶遇宮寶田,此後遂從師深造。“七.七”事件後,投身軍界,49年隨軍到台灣。年未五十而倦於仕途,退隱蝸居。1969年在台創辦《武壇》雜誌,弘揚中華武學,一生著書多部,身名遠播海內外。1992年1月24日在台北去世,享年84歲。
何金奎(1885-1965),字雲軒。原身世不詳,幼時過繼給太監何得壽(玉磐)為子。何得壽在宮中任儲秀宮、壽膳房總管,擅長宮廷秘術。何金奎承其技藝。曾一度師事程庭華習八卦掌年余,但為時短暫。得入尹福門牆後,技藝大增,後娶尹福之女尹金玉為妻,其武技成就為尹氏親屬中頗為顯赫的一個。其大弟子盧書魁,字空隱,年齡與何相仿,1930年任河北國術館常務主任之職,該館地址在今阜內大街131號北京一五九中學內。董海川墓地中現存的第三、四塊墓碑均為盧書魁率眾所立。為籌劃經費,先生曾變賣多處房產支用。後去西北,任職於甘肅國術館,傳人有劉元(1903-1989)等人。其在京弟子
張鴻吉(1908-1985)、
劉占斌先生84、85年相繼去世,技藝多未能傳世。何金奎之子何忠祺、何忠祥承其父藝,其中長子何忠祺解放前任河北國術館宮廷秘術科主任,中國大學武術教官,已故。
曹鐘升,字志起,山東省武成縣曹家莊人。十五歲入京至崇文門外玉器行學藝。因體弱多病,從師傅文元習武,後得到尹福的親授與馬貴的點撥。因其母年邁須人奉養,乃返回故里,教拳於鄉鄰,傳人遲士信、崔雲清。民國二十三年(1934),率門人參加山東省武術比賽獲得最優,得到當時國民黨山東省主席韓復榘的賞識。1936年應湯玉麟之邀再度來京,並授藝於張晉臣(1900-1983)、張鼎臣、張述堂、賀普仁等。1938年曹隨湯玉麟到天津,又收盧景貴等多人為徒。1942年,經曹口述由盧景貴執筆編寫的《曹氏八卦掌》一書出版,對後世影響巨大。
門寶珍,字聘三(1870-1957),大興縣人。二十餘歲從師尹福。以其身高馬大,故有“門大個子”之稱。善用“削砸劈掛、震擋擒拿”技法,人莫能敵。1930年受聘為河北國術館顧問。1935年,曾述編有《八卦穿掌正宗》一書出版。傳人有王景山、於環、盛起輝、杜漢升、解佩啟等。
楊名山,字俊峰,以販賣
磁器為業,有“磁器楊”之稱。帶藝投師於尹福門下,以輕身術見長。藝業傳其子楊久青等。
曾增啟(1862-1951),字省三,原名毓慧。滿族正藍旗,清末文舉,世居北京。幼時體弱多病,因其父成源與尹福為知交,遂於攻讀之餘從師尹福習八卦掌年余,並得到過董海川的指授。數年後,病逾體健。曾中試清末文舉,晚年執教私塾。遐時偶以八卦掌示人,因與郭古民等人過往密切,故常加指點。並將所著《八卦轉掌匯覽》(復抄本)相贈於郭。該稿中所總結的“八卦掌三十六歌、四十八法訣”後經傳世,倍受八卦同仁重視,並廣泛流傳。一生因系文人,不以教拳為業,然對八卦掌技法、理論多有悟通,總結整理功績巨大。生前曾傳藝七星桿與郭古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