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食

就食

就食,漢語辭彙。

拼音:jiù shí

釋義:1、謂出外謀生。2、往食,前往用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就食
  • 外文名:mess、make a living
  • 拼音:jiùshí
  • 詞目:就食
詞目,拼音,基本解釋,引證解釋,歷史典故,

詞目

就食

拼音

jiù shí

基本解釋

炒就食:(炒菜)蘇北魯南土語
jiùshí
[mess]∶到有糧食吃的地方去
分寨就食
[make a living]∶謀生
就食海外

引證解釋

1、謂出外謀生。
史記·平準書》:江南火耕水耨,令饑民得流就食江淮間。
唐 韓愈《祭十二郎文》:又與汝就食江南。”
宋 曾鞏《救災議》:屋廬構築之費既無所取,而就食於州縣,必相率而去。
明 李贄《答周柳塘書》:強者有搬運之能,弱者有就食之策。
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三編第七章第一節:由於官兵燒殺掠奪……略陽、天水等六郡漢氐各族人民數萬家十餘萬口流亡入蜀就食。
2、往食,前往用餐。
史記·秦始皇本紀》:河魚大上,輕車重馬東就食。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二回 《陶恭祖三讓徐州 曹孟德大戰呂布》:呂布亦引兵出屯山陽就食。
清 昭槤《嘯亭雜錄·牧庵相國》:嘗私行市井間訪察民隱,每就食於麵館,吳人傳為美談

歷史典故

隋、唐時代的皇帝,常常要攜宮廷到洛陽“就食”。682年關中地區饑荒,高宗讓太子留守長安,自己率宮廷到洛陽“就食”。因為情況緊急,出行倉促,隨從人員竟有半途餓死者。最為戲劇性的是在786年,關中糧倉空空如也,禁軍領不到糧食,威脅譁變。在這個節骨眼上有米運到,德宗大喜過望,跑到東宮對太子狂呼:“吾父子得生矣!”。
長安的糧食主要依靠關中平原,雖然關中平原被稱為富庶之地,但畢竟狹小,容量有限,一旦人口膨脹超過了它的承載能力,或者遇到旱災就會產生糧荒。這種糧荒,遠在秦未統一時就曾出現過。
到了隋、唐的時代,由於歷代的戰爭以及建都的開發,資源已經消耗待盡,所出不足以供給長安。再加上關中平原地方狹小,人口稠密,很難供養大批的官僚貴族。
一旦當關中地區鬧饑荒,把東部地區的糧食運到長安,其代價是相當沉重的。隋文帝在公元為了解決關中的漕運,開挖了廣通渠。但是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
在公元594年的一次災荒中,隋文帝被迫再次到達洛陽去就食,所以他也成為了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逐糧天子”。
洛陽居天下之中,離東部經濟中心的距離較長安近。隋煬帝曾經說此地是“天地之所合,陰陽之所合,”還說“水陸通,貢賦等”。所以,隋朝遷都洛陽。
在隋朝的時候,洛陽周圍修建了大量的糧倉,當時洛陽附近的興洛倉是全國最大的糧倉,其規模遠過於長安的太倉。隋朝末年的農民起義瓦崗軍就是先占領了興洛倉,把糧食散給百姓,其實力才可能發展壯大,因此也被唐朝的統治者視為心腹之患,必欲除之而後快。
唐朝的時候,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也多次到達洛陽的原因,就是這個原因。唐高宗最後一次到達洛陽是在永淳元年四月,當時關中饑荒,長安城中人相食。甚至皇帝的隨從也有被餓死的。可以說這是一次大逃難。第二年十二月,皇帝在洛陽駕崩,皇帝臨死前還說“若天地神靈延吾一兩月之壽,得還長安,死亦何恨!”
到了中宗的時候,關中再次饑荒,大臣們請求皇帝再次臨幸洛陽,遭到唐中宗的拒絕,他說“豈有逐糧天子邪?”。可是糧食運到長安,卻是以廣大民夫的生命為代價的。
在唐德宗的時候,長安再次出現饑荒,禁軍沒有糧食吃,只得到街頭去乞討,後來糧食到達京城,唐德宗跑到東宮對太子說,“米已至陝,吾父子得剩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