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意識是指人們在勞動就業方面表現出來的思想意識傾向、意願等。如據有關部門的調查,我國青年在擇業時具有重全民、輕集體,不願從事個體經營或願意作固定工,不願當臨時工、契約工; 願意到知識、技術性較強的崗位就業,而不願從事繁重體力勞動等傾向。這種就業意識,對我們的就業方針的貫徹執行,帶來一定的困難。
就業意識是指人們在勞動就業方面表現出來的思想意識傾向、意願等。如據有關部門的調查,我國青年在擇業時具有重全民、輕集體,不願從事個體經營或願意作固定工,不願當臨時工、契約工; 願意到知識、技術性較強的崗位就業,而不願從事繁重體力勞動等傾向。這種就業意識,對我們的就業方針的貫徹執行,帶來一定的困難。
就業意識是指人們在勞動就業方面表現出來的思想意識傾向、意願等。如據有關部門的調查,目前我國青年在擇業時具有重全民、輕集體,不願從事個體經營或願意作固定工,...
就業力是指個人在經過學習過程後,能夠具備獲得工作、保有工作、以及做好工作的能力。...
就業率是反映勞動力就業程度的指標。指在業人員占在業人員與待業人員之和的百分比。它反映全部可能參與社會勞動的勞動力中,實際被利用的人員比重。一定時期在業人員...
《職業與就業指導》的內容包括:職業及職業素質、職業道德及職業道德規範、職業道德行為養成、就業及就業心理、就業選擇、求職的方法和技巧。...
就業心理障礙是指就業是每個人所面臨的重大抉擇,尤其對於大學生來說,是人生的重大轉折,大學生的理想與追求有明確的目的性,但面臨著更多、更大的挑戰與機遇,因而也...
就業能力(Employ ability)的概念最早出現在二十世紀初的英國,由英國經濟學家貝弗里奇(Beveridge)於1909年首先提出。他認為就業力即“可雇用性”,是指個體獲得和保持...
自我意識是對自己身心活動的覺察,即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具體包括認識自己的生理狀況(如身高、體重、體態等)、心理特徵(如興趣、能力、氣質、性格等)以及自己與他人的...
“被就業”,中國特色黑色幽默。在當今高校統計就業率的背景下,部分高校的畢業生“被就業”,即學校要求沒就業的畢業生自己隨便找個章蓋在協定書上證明自己就業了。...
就業指導可分為狹義和廣義兩大類。狹義的就業指導,是給要求就業的勞動者傳遞就業信息,做勞動者和用人單位溝通的橋樑。廣義的就業指導,則包括預測要求就業的勞動力...
《擇業與就業》是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1日出版的圖書,本書是由上海市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組織編寫的《職業發展與設計叢書》的首卷本。該書以心理學、...
就業政策(employment policy)是指政府和社會群體為了解決現實社會中勞動者就業問題制定和推行的一系列方案及採取的措施。就業政策是使失業人員和新生勞動力就業的根本...
再就業培訓是指對有過一次工作經歷的職工失業或下崗後,對其進行的從事職業所必須的職業指導、職業技能、職業道德和職業紀律的培訓。再就業培訓是幫助勞動者提高再就業...
就業壓力是指個體在考慮就業問題、為獲得職業做準備及在尋求職業的過程中面對具有威脅性、挑戰性刺激時所產生的一種被壓迫的感受。就業壓力源是一個客觀的變數,呈...
《實習與就業》是2011年1月1日重慶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蘭廷友。...... 培養職業意識,綜合素質與實習就業,中職生綜合素質及構成,中職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性,...
女性就業歧視是指在就業過程之中,招聘單位對女性因為性別原因而謝絕錄用的一種社會現象。女性就業歧視一直由於封建傳統觀念而存在於就業求職過程之中,再加之女性特有...
隨著世界範圍的工業化、城市化(即都市化)、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社會對婦女勞動力需求量的增加,婦女文化水平的提高,就業意識的增強,以及婦女自身處境的改變,...
就業性別歧視,在1958年國際勞工組織通過的《關於就業和職業歧視公約》的規定中首先提出,“就業中的性別歧視”就是基於性別的任何區別、排斥或特惠,“其後果是取消或...
教育部“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遴選表彰活動於2009年9月開始啟動,分別於2009-2010年度、2010-2011年度、2011-2012年度、2012-2013年度 、2013-2014年度分別在...
隱性就業人員是指本人已在勞動部門領取《求職證》或在用人單位領取基本生活費並要求就業,但事實上本人已從事有報酬的工作人員。...
《就業行為策劃》一書的出版社是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時間是2007年7月13日。...... 本書簡明扼要地介紹了大學生就業現狀與就業行為策劃的必要性,系統地分析了大學...
究其原因,一個重要因素是一些大學生缺乏正確的就業意識。畢業生就業是階段性工作,而畢業生的就業意識是連貫性的教育。求職的過程是一個全面展示自己的過程,必須努力...
擇業觀念,通常是指人們對職業選擇的基本看法。擇業觀對人們的求職、擇業、就業準備等多個方面都有直接的影響。擇業觀的形成往往受三個因素的影響:即經濟收入,個人...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大學生開始有了自己選擇職業的意識,但畢業時必須服從國家分配。他們在就業時最看重的是“社會地位”,追求的理想職業是“科學家”和“...
擇業自負也會挫傷畢業生就業的積極性,引發思想情緒的波動和心理失衡,讓畢業生沉浸在牢騷、不滿、衝動的心理痛苦之中,有時也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出現比較嚴重的擇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