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氏形意拳是中國拳術之一,是山東樂陵的尚雲祥所創,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尚雲祥自幼習武,先拜李存義為師,後得郭雲深真傳。他體弱瘦小,身高不足1.6米,但卻以“大桿子”、“半步崩拳”、“丹田氣打”及實戰武功名震武林。他終生研習形意拳法,集眾家之長形成了獨具一格具有獨特訓練方法和技擊理論的尚氏形意拳。由於尚氏形意拳簡單易學,不受場地、器材、性別、時間的限制,在中國普及發展較快,已成為一種較好的全民健身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尚氏形意拳
- 創作者:尚雲祥
- 分類:體育
- 發源:山西太谷
形成發展,風格特色,訓練方式,研究協會,
形成發展
形意拳是中國三大著名內家拳拳種之一(形意、太極、八卦),
位列中國四大名拳。但是,形意拳的風格卻是硬打硬進,幾如電閃雷鳴,在內家拳中獨樹一幟。形意拳發源於山西太谷,山西形拳講究功力,形松意緊,外形不拘一格,打法變幻多端的風格特點。在形意十二形中,重點突出所取動物的進攻技巧,不求形象但求意真的練法,五行中講究金、木、水、火、土的內涵。清初,形意拳在山西、河南、河北得到廣泛的傳播。
尚雲祥,字霽亭,山東樂陵人。生於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民國廿六年,公元1937年10月初10日逝於北京,享年74歲。
尚雲祥幼時隨父進京經商,經營馬蹬鋪。他自幼慧穎強識,一邊向帳房先生學文習字,一邊向少林名家馮大義學功力拳。由於他酷愛武術,嗜武成性,歷經六載,拳棒嫻熟,一時自視功高。但在一次比試中,敗於形意拳名家李志和之手,故生轉學形意拳之念。他遍訪形意名師,歷經三年耗資奔走,終於見到了李存義。但李嫌他個小“像個小糖瓜“,不肯收納,幸得周明泰說情,才同意收下。因身矮體弱,別人常以“小糖瓜”相戲,激得他發誓說:“糖瓜雖小,卻要讓它崩牙”。功夫技藝很快在同門師兄弟中出類拔萃。老師甚喜,傾囊教授。尚雲祥練功亦愈加痴迷刻苦,卻疏忽了馬蹬鋪的經營,造成生活拮据,買雙鞋都很困難,他赤腳練功,日久足掌堅硬如鐵,磚地被腳人贈雅號“鐵腳佛”。李存義與程延華都是董海川門下弟子,二人既有同門同鄉之誼,又是金蘭兄弟,故尚雲祥兼得二位前輩八卦掌之精要。他所傳八卦掌練法,繞圓旋轉、擺扣蹚泥步與眾不同,起落鑽翻、發勁迅猛剛實別具特色。孫錄堂在《八卦掌學》一書曾贊曰:“吾友尚雲祥勁力之剛猛無人能擊其右。”
尚雲祥喜結武林豪俠,以武會友,廣收博取,增益武技,以手試技,以驕證武功,從套用實戰中積累經驗,不斷豐富完善自己。他與聞明京津諸多名家高手交往甚密,如人稱“木馬”的八卦名家馬貴,人稱“京東大俠”的通臂名家“臂聖”張策,有“南吳北王”之稱的吳式太極名家“北王”王茂齋等。他以武會友,少有敗績,且從不傷辱對方。如鷹爪功神手徐某、鐵砂掌名家馮某、鐵羅漢李某、具“神力千斤鼎”之謂的王某等均手輸而心亦折服。他“習武”的一生,未與人結下任何冤仇。
尚雲祥曾獨自一人在北京鼓樓專心練功十年,後為清朝大總管李蓮英護院十年。在為李蓮英護院期間,他一邊利用守夜之際教李蓮英武功,一邊自己練“大桿子”、“大槍”、“丹田氣打”、“半步崩拳”及各種“靜”、“動”樁功,成為身懷絕技的一代宗師,以“鐵胳膊尚”、“鐵腳佛”聞名武林。
庚子之亂時,李存義將其西去訪同行前輩時所獲得的“形意心得”盡授尚雲祥先生,使之受益頗深。後來尚去祥先生自己又兩次赴晉訪心意六合門,收穫亦豐。由於他勤苦善悟,將晉北之異同貫而通之,交融升華,技藝大進,中年時已譽滿武壇,藝貫群英。郭去深聞知門中出了個後起之秀尚雲祥,甚感欣慰而後愛,將其帶在身邊半年有餘,親授“大桿子”、“半步崩拳”、“丹田氣打“、三大秘技藝。致先生技藝、功力日趨完善,漸臻精絕。
尚雲祥守傳統而不拘,師古訓而不泥。為控究形意奧秘,他皓首究經磨礪終生。年過花甲古稀,雖功成名就,猶在探討索隱,抉微求秘。他以經譜理蘊為依拒辟虞謬闡真義,立論糾偏,形成了源於河北又不同於河北的獨特練法。
尚雲祥技藝盡授愛女尚芝蓉(1922年-2004年)。尚芝蓉亦自幼酷愛武術,將其父所授技藝,悉數傳於門婿劉俊峰。俊峰先生技術精湛,頗具師祖遺風,開辦的尚派形意武校培養了大批尚派形意拳弟子。
風格特色
尚雲祥所傳的形意拳亦獨具技法特色。其主要技術內容包括:
l.築基功夫樁功站三體式(又名三才式或鷹捉式);母拳練鷹捉。
2.五行拳劈拳、鑽拳、崩拳、炮拳、橫拳。
3.套路拳單練套路有進退連環拳、八式拳、六合拳、十二洪錘、雜式錘。對練套路有:五行炮(即五行生剋)、安身炮(即十二形對練)。
4.傳統器械及特殊器械連環刀、劍、棍、槍;五行刀、劍、棍、槍;六合刀、劍、棍、槍;雙器械有:雙刀、雙劍、雙錘,雙沉香拐;其他器械有:日月方便鏟,閉血鈌(鐵筷子)、文杖等。特殊器械有:麟角刀、鳳翅鎲。
5.十二形拳龍、虎、猴、馬、鮀、雞、鷂、燕、蛇、鳥台、鷹、熊。
2.五行拳劈拳、鑽拳、崩拳、炮拳、橫拳。
3.套路拳單練套路有進退連環拳、八式拳、六合拳、十二洪錘、雜式錘。對練套路有:五行炮(即五行生剋)、安身炮(即十二形對練)。
4.傳統器械及特殊器械連環刀、劍、棍、槍;五行刀、劍、棍、槍;六合刀、劍、棍、槍;雙器械有:雙刀、雙劍、雙錘,雙沉香拐;其他器械有:日月方便鏟,閉血鈌(鐵筷子)、文杖等。特殊器械有:麟角刀、鳳翅鎲。
5.十二形拳龍、虎、猴、馬、鮀、雞、鷂、燕、蛇、鳥台、鷹、熊。
●繼承並傳留了“趟勁”特長,體現出“腳打七分”的特殊技法。
經云:“腳打踩意不落空,訊息全憑後足蹬,與人交勇無虛備,去意好似捲地風”,“掙崩摘豆角,犁脈五趾頂”,“腳打七分手打三”。這些拳經要義,突出一點,就是要求練形意必須練出上步的前趟、後蹬之勁。這不僅是形意拳進步快而遠的特點,而且是如犁翻地,能把對方拔根拋出的絕技。惜此法知者甚稀,乃至對上述拳經要論,多有曲解,失去真意。惟尚氏形意所練上步之勁,仍保存並傳留了這一絕技。正因為先生藝高而德隆,既珍視絕技,又能教必擇人,肯於真摯地留給後人,怎能不倍受武壇崇敬。
所謂“去意好似捲地風”,
就是要求把上步的“趟勁”練成像摧枯拉朽的捲地勁風,既猛又快。“犁脈”,就是要求把“趟勁”練成像鐵犁翻地一樣,勁大力實,拔地而起。利用上步所發揮的“腳打”,能如此勁大迅猛,用在技擊上,自然比手的作用力大得多,因之才有“腳打七分手打三”的提法和要求。尚先生晚年所練所教,凡是上步都強調要練出“趟勁”來,因之對形意這一絕技起到繼承和發揚作用。習之功到,乃知“捲地風”這一“腳打”的深切含意,也就進而掌握住了“腳打七分”的真勁。因之,磨練這一技法即成為尚氏形意的顯著特點之一。
●動作打顧一體,舒展靈活
尚氏形意出手入手,
突出強調“肘不離肋,手不離心”,乃是形意主要顧法之一,是利用上肢以護心、肋;但又是打法中主要的蓄勁動作,為使臂借身勁而勁大,身借臂勁而得發。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三催”之勁得以有蓄而發,起著事半功倍的作用。“出洞入洞緊隨身”則是“虎抱頭”的具體運用,小臂里抱於頦下,既是保證頭、胸之“顧”,又是發揮“擰里墜”,以蓄力待發之“打”。正是打顧一體。
在出手發勁上,則突出強調“起橫不見橫,落順不見順”的要求。而“起橫不見橫”中的“橫”是“顧”,用時在“不見橫”中就含有勢正勁順之長,就可用於“打”。“落順不見順”中的“順”是“打”,用時在“不見順”中就含有“橫裹”之勁,見來手即可用於“顧”。且“起與落”、“橫與順”本身就包括“順中有逆,逆中有順”,既相輔相成,又“打顧”如一,因之既是“顧中有打”,也是“打中有顧”。尚氏形意既嚴於要求進行平素鍛鍊,則習之功到,用必自如,故形成了“打顧’一體的特點。
在出手發勁上,則突出強調“起橫不見橫,落順不見順”的要求。而“起橫不見橫”中的“橫”是“顧”,用時在“不見橫”中就含有勢正勁順之長,就可用於“打”。“落順不見順”中的“順”是“打”,用時在“不見順”中就含有“橫裹”之勁,見來手即可用於“顧”。且“起與落”、“橫與順”本身就包括“順中有逆,逆中有順”,既相輔相成,又“打顧”如一,因之既是“顧中有打”,也是“打中有顧”。尚氏形意既嚴於要求進行平素鍛鍊,則習之功到,用必自如,故形成了“打顧’一體的特點。
武術動作在運動中能保持周身輕鬆、自然,不努氣,又絲毫不用拙力,才能身手不滯,舒展靈活。只有四肢舒展,周身順遂,才能練好動作,找到每一動作應有的獨特技巧。以至練功、找勁,向高級階段邁進。在樁功練“抻筋拔骨”的基礎上,於練動作時再能舒展,自然就會身手運用自如,由柔和入剛實,而至抻得長,放得遠。所謂“先求開展,後求緊湊”,正是為了打好剛勁轉入柔化創造前提。因之,尚氏形意在做動作時,要求周身及四肢鬆開,但要處處合乎規矩,使勁意充沛,無處不到,神氣內斂,歸入丹田,因而使動作做得既舒展靈活,又沉實勁整,氣勢奪人。至此,對什麼“遠近一丈步位疾,兩頭迴轉寸為先”,“我在場中無定勢,或把或拳望著就是”,“不知進退枉學藝”等等,經義對機動靈活的要求自可意到步隨,身手如一,無往而不得也
●發勁迅猛剛實,體現出“火機一發物必落”的技法
尚氏形意最顯見的特點,是在動作和發勁上既迅猛又剛實。因而同儕們說:“練不出迅猛剛實的爆發勁來,就不能說是剛勁練到了。”尚雲祥先生年過古稀時還說:“我再有三十年陽壽,就再打它三十年剛勁。”這句話的涵義,可惜真正理解的人並不多。但確實是顛撲不滅的真理。是先生專攻形意,歷練一生,從實踐中得出來的,不同一般的經驗總結。人們大多知道先生藝高望重,不畏強暴,一生比武的事極多,不勝枚舉,因而名揚武壇。可是人們卻很少知道先生原是個身材矮小,體單力薄的人。李存義曾認為他不是個練武的材料,因而最初投師,老先生竟至不肯收留。而就是這樣從身體條件不好中硬練出來而求得的真知。說的那句話,實際是自身的體會,又是自我的鞭策,決不是紙上談兵。
因為形意發勁制敵的基礎是講“硬打硬進無遮攔”的。
“硬打”就是不管對方是動是靜,動也打,靜也打;不管對方是剛是柔,剛也打,柔也打;不借慣性,不借他力,遮也打,攔也打,沾著就發,這才叫“硬打”,才算真正有發人的本領。要想做到這樣,就必須先打好剛勁,不努氣,不用拙力,從自然和諧中練出完整的剛勁來,再把剛勁練出迅猛剛實的爆發勁來,才能達到“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起如箭,落如風,追風趕月不放鬆”的打法要求。才能使內勁逐漸充盈,打得實,放得遠,勢如奔雷。有了這種疾用驟發迅猛剛實的爆發勁,才算練到了不借外力,自身發勁,沾著就有的本領。有了它,才體現出形意的“火機一發物必落”的真勁技法要求。故雖已步入柔化的高超境地,仍在充實自身發勁的真本錢,不斷苦練剛勁。教人也是這樣,因之形成發勁迅猛剛實的尚氏形意風格。儘管有些門人已經掌握並善於運用屬於暗(柔)勁精華沾身縱力的翻浪勁(即人們叫摩挲勁或劃勁的),也仍然練剛勁,時而找找柔化之勁。只要這樣做,就感到相得益彰。因之,這已成為尚氏門中的風尚,不這樣就好像不過癮,不這樣也不長勁。一句話:“練不出迅猛剛實的爆發勁,手到對方身上就沒有‘想打就能放’的威力。”
●內勁充盈,催“三節”驚“四梢”
練形意拳的內勁,有“返先天”之說。因之做動作,就必須輕鬆和諧,任其自在。不努氣,不用後天拙力,從虛靈自然之中把形體調整好,把身外散亂之力消融歸一,遂同把身外散亂之神、氣,按拳術之規矩,納入丹田,與先天真氣交融,成為渾元一體,由微而著,而能逐漸充實,運化於周身,則融融和和,無微不至。以之套用,則無處不有,無時不然,形成形神相合,體用一源的內勁。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使肢體上下相隨,意、氣、力融于丹田,能運之周身,逐漸形成內外合一,完整一氣,這便是體用一源的內勁。從形意拳的三步功夫來說,基礎打不好,剛勁不完整,是培養不出內勁來的。它在運用中是以腰為主宰,運之周身,內勁通靈,則玄妙自生。尚先生教練形意拳,所以著重練功,找勁,練的就是形神合一,打的就是體用一源的真勁。不講形式,不講招法,專講找勁,故練出來自會形神完整,內勁充盈。
尚氏形意所表現的形神完整,內勁充盈是和嚴格掌握運用催“三節”驚“四梢”分不開的。經云:“拳打三節不見形,如見形影不為能。”講“三節”,練形意的都知道,軀幹、臂、腿無處不分根中梢三節。臂的肩、肘、手,腿的胯、膝、足,又分為根中梢三節。這“三節”,如合而為一,腰為主宰,就可使通身一體,完整一氣。如分而為三,又各有所司,各起各的作用。所謂“拳打三節不見形”,絕不是拳打被截再用肘,肘打被截再用肩。那是用招的打,又是見形的打。應該是利用“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的“三催”勁,手被截,肩、肘仍催,在被截處發勁打之。這樣的“變勁不變手”就“不見形”,就“被打不知不見”,這就是我們所要追求的“拳打三節不見形”的奧妙所在。意、氣、力融于丹田,又發自丹田,運之“三節”,在這樣的技法支配下,自然三節合一,節節貫通,通身各個“三節”才能如是,自然身形勁路會成為完整一體,內勁會逐漸充盈。
●獨精鷹捉,並發揮劈拳的特殊作用
練形意的第一趟拳,
起鑽是拳,落翻變成俯掌,形成三體式的這趟拳,人們叫它“劈拳”,而尚先生叫它“鷹捉”。道理是:1、它是掌,不是拳,就不能叫拳。2、“劈拳之形似斧屬金”是拳經的定論。它既是掌,又是俯掌,根本無似斧之形,更無法練出似斧之勁。與拳經所要求的劈拳勁根本不符,這就說明它不是劈拳。3、經云:“出勢虎撲,起手鷹捉。”既然提出起手動作是鷹捉,而五行、十二形等拳的起手,又都用的是它,所以應該管它叫“鷹捉”。形意的勁,廣義來講,五行、十二形,一種拳一種勁,甚至一種拳包含幾種勁。而形意獨具特色的、最根本的勁,卻在於起落、鑽翻。故在拳經中對起落、鑽翻的技法講了許多許多。甚至提出“不知起落枉伶俐”的警語。說明“起落”在形意技法中的重要性。如果把“起落”簡單的理解成是動作的起伏,就大錯而特錯了。而形意拳起落的精華就體現在“摩挲勁”上,也就是人們很少知道的“翻浪勁”。而“鷹捉”正是練這種特殊勁的基本拳,故稱它為“形意母拳”。經云:“起為鑽,落為翻”,“起是去也,落是打也,打起落如水之翻浪”,如果對“鷹捉”的起落、鑽翻不理解,就談不上領會形意的真諦。正像尚所說的:“不懂起落,就是傻練!只能鬧個好身體,沒法領會其中的竅要!”這話確實是揭形意之秘,是啟發和激勵後學的真言。因之在尚氏門中把“鷹捉”視為開啟形意奧秘之門的鑰匙,是陽剛步入陰柔,掌握剛柔相濟,沾身縱力技法的竅要,故而千錘百鍊地苦煉和鑽研它。正因為五行拳之外,比別人多出這一趟名叫“鷹捉”的拳,而又特別重視它,因之說獨精“鷹捉”可稱為是尚氏形意特點之一。
經云:“劈拳之形似斧屬金,內通於肺,外達於鼻。”尚所教的劈拳和鷹捉的動作基本相同,只是把落翻的俯掌變為立拳(虎口朝上)。莫道這外形由掌變拳,差別不大,但結合到意與力的運用,則變成截然不同的兩種內涵。“鷹捉”的掌是通過鑽翻,以發揮它的“摩挲勁”。而劈拳是以前小臂作為斧刃,通過鑽而劈發揮它似斧前劈的勁,顯然,兩者有鮮明的不同。特別可貴的是,劈拳發勁的著意點,不在拳和肘的關節上,而是在兩關節之間的小臂上。這不僅是頭、肩、肘、手、胯、膝、足七拳之外,又多出一拳。而且是超越用關節突出處打人發勁的武術技法慣例,起到了它在技法上具有特殊涵義的作用。
訓練方式
●樁功
尚氏三體式樁功,突出強調這“靜中有動”的無形無相的內涵技擊作用。這個“靜中求動”的“動”就是“意”的訓練,也是神與氣的內涵和內勁的培育。因之這“動”,不僅要“求”,而且必須要“有”,故突出強調“靜中有動”。由於這種內在的精神作用,對中樞神經起到良好的調整和保健作用。加上在抻拔鍛鍊中,對肌肉的運動,使血液流暢,供養增多,加強了組織細胞的新陳代謝,故有較好的健身體療作用。說練三體式是變化人的氣質之始,正因它不努拙氣,不用拙力,而在深靜自然中按規矩操作,從而使肌體和精神都得到全面的鍛鍊。
上述“抻筋拔骨”和“靜中有動”兩項特點的表現和作用分述如下:
(一)“抻筋拔骨”的表現和作用
1、頦收頭頂和氣沉丹田,這是對身軀上下的抻拔。是利於上通三關(周天督脈的尾閭、夾脊、玉枕)下固靈根(丹田)。
在“龍折身”中的順胯、擰腰,是對身軀擰轉的抻拔。它會助長丹田的發動,並貫達於四肢。
2、拔背、沉肩、墜肘是對上肢臂部的抻拔。特別是肘的里裹而又下墜,使肘窩朝上,在手掌俯扣正確的條件下,使肩、肘、手三點在一條直線上,並要舒展抻長。這樣,則擰抻力大,“三催”(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的勁整。加上內意的配合,會使氣貫梢節,手會有麻脹感、熱流和氣感,以至指關節時而有吱吱響動(手可摸到)。
形意出拳時,要求“明了三星多一力”。不僅肩窩、肘窩要抻開,連攥拳所出現的腕窩也要抻開。而站三體式樁功時,前手雖是俯掌,但要掌心回收,掌指前頂,虎口撐圓,同樣具有抻腕之意。在這樣技術規矩要求下,雖是用意不用力,卻能促進“三催”勁整,氣貫梢節,勁達於指。因而使內勁放得長,打得遠,助長發勁的彈性。
3、兩腿彎曲,前三後七,形成“夾剪”,這是下肢腿部的抻拔。前腿三成勁,後腿七成勁。特別是前腳尖朝前,前膝亦向前微挺,而整個腿卻要向里收夾。而後腳尖外擺(與前腳成45°左右夾角)後膝卻要里扣(使膝尖接近前方),這樣就使前腿與後腿形成既可靈活,而又沉實的“夾剪”勁。不僅對踝、膝關節,就是對脛、股肌肉,也都起到極大地抻拔作用。因為膝關節反應比較敏感,人在站樁中也會出現吱吱響動(手可摸到)。
尤其是後膝的里扣,配合上體“龍折身”的反擰,形成腰胯間的抻拔,更增大上肢前鑽,下肢前趟後蹬之勁,也大大助長腰部發動的威力。
上述這些抻拔要求表面上顯不出有什麼特殊之處,但卻能給周身一體,丹田發勁,打長放遠,迅猛剛實,帶來莫大的技擊實效。這也正是尚氏三體式為培養技擊實效的精微內涵之一,也可以說是站三體式的精髓之所在。
(二)“靜中有動”的表現和作用
]經云:“靜為本體,動為作用”,“靜中之動謂之真動,動中之靜謂之真靜”。動靜同理,體用一源。而站三體式樁功,既講體用之效,又究動靜之理。故而,它是從“靜中求動”開始的。不真動就談不到知“意”,不真靜就談不到知“性”。靜為性,動為意,不靜則真意就不能發動。真意能動,才會“妙用則為神”。故形意拳要求練形神合一,進而追求“虛極靜篤時,則還於先天本性”,“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無可無不可”的高超境地。而這些追求又何嘗不是用意來引化神氣而求得技擊上的妙用!而三體式正是為了發揮動靜和體用之作用而築其基,也是“靜中有動”內意鍛鍊的開始。它的表現和作用是:
2、調息歸根,意注丹田,小腹就“有動”。有熱流和氣感,會使丹田真氣逐漸充盈,因之體強、根固,內勁中生。津多咽之,意引丹田,會有腹鳴,咕嚕直下小腹,會覺腹腔松暢,氣順腹實,更有益於內臟和腹腔疾病消除。這就是所謂“煉丹田之氣”,“丹田久煉靈根本”,亦即“固靈根”,“真氣退藏於密”,也就是所謂“元神元氣”相合,由無而有,由小而大,一氣之動,發之周身。也是使內勁的形成和發動有根。尚氏三體式正是從靜中求其動,得養煉之始。通過動作和套路的鍛鍊,當做到“上下相隨,內外合一,周身完整一氣”,把明勁打好,練到剛健之至時,則“剛至柔生,柔極自化”。這時站三體式應提高要求。
3、以“悟靈性為至上”,用“神意氣合于丹田,運化周身,無微不至,感之遂通”。這則是尚氏三體式樁功最後從“靜中有動”而至“動中有靜”所要追求的高深造詣,到此境地自會“無處不有,無時不然,觸之自應,不思而得”,則“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的妙境自可得之。這也是尚雲祥為內外兼修,體用並重,給指出向高超境地進軍的階梯。
●練意
意,即人的大腦之思維過程。拳譜上講:“心(指大腦)所發為之意,意之所向為之拳”。大腦是神經系統的中樞,指揮人的一切活動,習武也不例外。意在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中的作用可分為三個方面:1、意動身隨。無論是演練套路,還是與人較技,一舉一動,都是以意領先。攻防進退,吞吐趨避,動作規範,凡一舉一動,都在意識指導下進行。2、以意領氣。形意拳的拳理拳法要求內三合與外三合,動作與呼吸相配合,一呼一吸,一出一入,形隨意轉,以意領氣。意到、氣到、手到、足到,方顯功夫為妙。3、以意顯形。形意拳的一大特色就是象形取意。如劈拳有似斧劈物之意,崩拳似箭有射物之意,虎形有猛虎撲食之勇,蛇形似草上飛,有撥草之能等等,無論何種技法,都是在意的指導下來完成的。通過意的活動,可以增強對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刺激,進一步強化大腦的思維反應功能,從而有益於身心健康。
●練氣
氣,乃生命之本,人活一口氣,有氣則存,無氣則亡。氣是力的源泉,無氣則無力。氣可分為內氣和外氣,練形意真功講究養氣和練氣。所謂養氣,即指在意念的指導下,將全身之氣凝聚于丹田,長期養氣,可使元氣充盈,精神旺盛。所謂練氣,是指在意念的導引之下,氣從丹田出,通於四梢,達於全身,凝於兩肋,沖於腦頂,上下鼓盪,左右開合,勁力充足,而後發為絕技。所謂內氣,是指人體內的肺腑之氣和經絡之氣。所謂外氣,是指呼吸之氣。只有外氣不斷地供給與補充,才能使內氣不斷地運行與發揮,即常講的吐故納新,如此循環往復,以至無窮,才能發揮人體之潛能,強身健體,益壽延年。形意拳以呼吸為功,運行為效,以內氣的運行來帶動外氣的變化,即意之所向,氣即隨之;氣一動而力即趨之。逆腹式呼吸為形意拳的引功運氣之法,輕鬆平靜為行氣之本,小周天運氣法為進入高層次的階梯。起勢扎步時呼吸,使氣通於周身;動作時呼吸,使氣力相合。進則呼,退則吸,開則呼合則吸,呼氣由丹田而吐,吸氣歸丹田所納,內氣外氣,循環往復,源源不斷,氣運周身,力達四肢,內外相合,功夫可達上乘之境。
●練力
人體之力有內力和外力之分,力之源乃氣,拳譜上講:“內氣中和自生氣,形式順者自有力”。形意拳的拳理拳法講究,練力要遵循:“三節”、“六合”之規。僅以三體勢樁功為例,勢一紮,手一出,務必力從根節起,順於中節,達於梢節,三節順達,節節相催,即肩催肘,肘催手,力達拳掌。腿腳用力之法也是同一原理,起於根節,順於中節,達於梢節。即胯催膝,膝催足,力達 腳掌。必須牢記,無論何時何地,練力要以意領氣,以氣催力,形式和順,上下相隨,內外相合。如此練力,日久天長可達到力不蓄自蓄,勁不發而自發,力量無窮。
●練意
意,即人的大腦之思維過程。拳譜上講:“心(指大腦)所發為之意,意之所向為之拳”。大腦是神經系統的中樞,指揮人的一切活動,習武也不例外。意在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中的作用可分為三個方面:1、意動身隨。無論是演練套路,還是與人較技,一舉一動,都是以意領先。攻防進退,吞吐趨避,動作規範,凡一舉一動,都在意識指導下進行。2、以意領氣。形意拳的拳理拳法要求內三合與外三合,動作與呼吸相配合,一呼一吸,一出一入,形隨意轉,以意領氣。意到、氣到、手到、足到,方顯功夫為妙。3、以意顯形。形意拳的一大特色就是象形取意。如劈拳有似斧劈物之意,崩拳似箭有射物之意,虎形有猛虎撲食之勇,蛇形似草上飛,有撥草之能等等,無論何種技法,都是在意的指導下來完成的。通過意的活動,可以增強對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刺激,進一步強化大腦的思維反應功能,從而有益於身心健康。
●練氣
氣,乃生命之本,人活一口氣,有氣則存,無氣則亡。氣是力的源泉,無氣則無力。氣可分為內氣和外氣,練形意真功講究養氣和練氣。所謂養氣,即指在意念的指導下,將全身之氣凝聚于丹田,長期養氣,可使元氣充盈,精神旺盛。所謂練氣,是指在意念的導引之下,氣從丹田出,通於四梢,達於全身,凝於兩肋,沖於腦頂,上下鼓盪,左右開合,勁力充足,而後發為絕技。所謂內氣,是指人體內的肺腑之氣和經絡之氣。所謂外氣,是指呼吸之氣。只有外氣不斷地供給與補充,才能使內氣不斷地運行與發揮,即常講的吐故納新,如此循環往復,以至無窮,才能發揮人體之潛能,強身健體,益壽延年。形意拳以呼吸為功,運行為效,以內氣的運行來帶動外氣的變化,即意之所向,氣即隨之;氣一動而力即趨之。逆腹式呼吸為形意拳的引功運氣之法,輕鬆平靜為行氣之本,小周天運氣法為進入高層次的階梯。起勢扎步時呼吸,使氣通於周身;動作時呼吸,使氣力相合。進則呼,退則吸,開則呼合則吸,呼氣由丹田而吐,吸氣歸丹田所納,內氣外氣,循環往復,源源不斷,氣運周身,力達四肢,內外相合,功夫可達上乘之境。
●練力
人體之力有內力和外力之分,力之源乃氣,拳譜上講:“內氣中和自生氣,形式順者自有力”。形意拳的拳理拳法講究,練力要遵循:“三節”、“六合”之規。僅以三體勢樁功為例,勢一紮,手一出,務必力從根節起,順於中節,達於梢節,三節順達,節節相催,即肩催肘,肘催手,力達拳掌。腿腳用力之法也是同一原理,起於根節,順於中節,達於梢節。即胯催膝,膝催足,力達 腳掌。必須牢記,無論何時何地,練力要以意領氣,以氣催力,形式和順,上下相隨,內外相合。如此練力,日久天長可達到力不蓄自蓄,勁不發而自發,力量無窮。
研究協會
尚氏形意拳研究會:
2002年10月5~7日在山東樂陵尚氏形意拳武術學校舉辦了“尚氏形意拳學術研討會和技術交流會”,並對師承拳譜進行了重新確認。同時,成立了中國尚氏形意拳研究會。來自16個省市的500餘名尚氏形意拳愛好者參加了大會,並一致推舉尚雲祥先生的女兒尚芝蓉為中國尚氏形意拳研究會主席。
2003年10月3日—4日,在樂陵召開了中國尚氏形意拳大會,發布了《尚氏形意帥承譜》,並進行了技藝交流。
2005年10月3日—4日,在樂陵舉行了尚雲祥師祖逝世六十八周年紀念,及尚芝蓉落碑典禮,並根據尚芝蓉的遺囑及大家推選,增設了常務理事會及中國尚氏形意拳研究會人員名單:(原研究會人員不變,本會不設掌門人
會長:李文軍(兼常務理事會理事長)
常務副會長:劉俊峰(兼常務理事會常務理事長)
名譽會長:崔國貴
副會長:肖鵬傑、王少英、鄒本英
副秘書長:范永德、宮海順、任忠新、孫文義
常務理事會副理事長:鄭宜君
常務理事會常務理事:宋雷
常務理事會理事:黃世海、崔海嶺、張德生、程秀林、劉興元、劉振華、蘇連生、王書河、李文東、王世良、
王世君、韓俞、范海濤、臧殿合、辛長建、商紅梅、劉寧、李小龍、孟振坤、吳景超、王建明、姚愛民、張海民、任建國、范永先、郝慶生、周喜、李東奇、孫望、李文軍、韓風海、呂守清、賈航宇。
會長:李文軍(兼常務理事會理事長)
常務副會長:劉俊峰(兼常務理事會常務理事長)
名譽會長:崔國貴
副會長:肖鵬傑、王少英、鄒本英
副秘書長:范永德、宮海順、任忠新、孫文義
常務理事會副理事長:鄭宜君
常務理事會常務理事:宋雷
常務理事會理事:黃世海、崔海嶺、張德生、程秀林、劉興元、劉振華、蘇連生、王書河、李文東、王世良、
王世君、韓俞、范海濤、臧殿合、辛長建、商紅梅、劉寧、李小龍、孟振坤、吳景超、王建明、姚愛民、張海民、任建國、范永先、郝慶生、周喜、李東奇、孫望、李文軍、韓風海、呂守清、賈航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