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緯·考靈曜

《尚書緯·考靈曜》是《尚書緯》是中國漢代著作之一,《考靈曜》乃其中之一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尚書緯·考靈曜
  • 創作年代:漢代
  • 作品出處:尚書緯
  • 類別:古籍
內容簡介
在中國古籍分類中,《尚書緯》是緯書之一。所謂“緯書”即非儒家經典,而是附會儒家經義之書。西漢末年,緯書漸興。它們多取材於民間,其中除大量神話傳說、占卜迷信之外,還記錄了天文、曆法、地理、醫學、方伎等科學知識。作者不詳。據《隋書·經籍志》載:“《尚書緯》三卷,鄭玄注。”鄭玄(127~200),字康成,東漢經學家。其《考靈曜》的原始稿本或在西漢已成書,也未可知。《考靈曜》中留下了西漢時期一些假想的天文數據,如天地距離,二十八宿之外空尺度,周天度數與周長,日月行度,日影長短與地面距離之關係,天空分野,天文儀器“璿璣”,以及“蓋天說”等,足可稱為古代宇宙論之作。尤其是,該書提出“地有四遊”的地動說,並且以“人在大舟中,閉牖而坐,舟行而人不覺”的生活經驗闡明“地恆動不止,而人不知”。這恰與近代物理學中伽利略的“相對性原理”的說法完全一致。經典物理學指出,在封閉船艙中任何力學實驗都不能發現該船是處在靜止的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換句話說,也就是“人在大舟中,閉牖而坐,舟行而人不覺”。伽利略在其1632年的《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中,曾以關閉船艙中的許多實驗,如蒼蠅、飛蟲的運動,滴水、跳躍等等,闡述船內的人無法以其中任一現象判斷船是運動還是靜止。伽利略以此說明地球是在運動,而地上的人不能覺察到地球的運動。在伽利略之後三個世紀,人們才認識到,提出在封閉船艙中舟行而人不覺這一說法的重要意義,並將其稱為伽利略相對性原理。A.愛因斯坦又將它推及光學和電磁現象,並把它作為狹義相對論的兩大基礎之一。《考靈曜》早於伽利略《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至少1500年,《考靈曜》的有關記述可以看作是伽利略相對性原理的最古老的說法。
《尚書緯》在隋代已佚。但《考靈曜》中關於閉舟而人不覺其行的文字見於魏晉以來許多典籍。《尚書緯·考靈曜》還見於明代孫瑴(生卒年不詳)輯本《古微書》之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