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名稱由來
尖草坪區舊稱為北郊區,北郊區多為荒地,野草叢生,以菅草最多,但由於“菅”是生僻字,人們習慣寫成尖草,所以就稱這一帶為“尖草坪”。
歷史沿革
1927年太原建市之前大部屬
陽曲縣地,僅下元、移村、西銘以南地屬太原縣。
民國十六年(1927年)太原設市後,又分屬太原市、陽曲縣、太原縣。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之後,太原市分置內八區、外八區,今區境分屬外三、四、五、六、七、八區和陽曲縣。
1949年5月27日,太原並內八區、外八區16個區為8個區後,分屬第七、第八區和陽曲縣地。
1950年2月至8月,太原市並8個區為5個區,分屬第五區和陽曲縣。
1951年8月,太原市劃為7個區,北郊區分屬第三和第五區。
1954年4月,第三區更名為新城區,第五區更名為萬柏林區。
1957年3月,以新城、萬柏林及小店、晉源4個區置郊區,地又屬郊區。
1958年7月,劃郊區的南堰、和平路、萬柏林、白家莊4個街道,成立河西區,區境又分屬河西區、郊區。
1970年3月,撤銷太原郊區建置,分置南郊區、北郊區,始有北郊區建置。
1996年,北郊區轄柴村、上蘭、向陽、陽曲4個鎮,東社、小井峪、西銘、化客頭、王封、馬頭水、柏板、西墕鄉、小返、新城、中澗河11個鄉,190個行政村,245個自然村,12個社區。中共北郊區委、北郊區人民政府機關駐柴村鎮。
1997年5月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太原市南城區、北城區、河西區、南郊區、北郊區,設立太原市
小店區、
迎澤區、
杏花嶺區、
尖草坪區、
萬柏林區、
晉源區。尖草坪區轄原北城區的尖草坪、光社、上蘭、南寨、
迎新街、古城6個街道,原北郊區的新城、向陽、上蘭、柏板、西墕、柴村、馬頭水、陽曲8個鄉鎮及原北郊區東社鄉的小東流、大東流、西流3個村。區人民政府駐柴村鎮迎賓北路。
行政區劃
1998年底,尖草坪區轄7個街道、4個鎮、4個鄉,下設168個社區、87個行政村。
2001年,上蘭鎮併入上蘭街道,柴村鎮、新城鄉分別改設為柴村街道、新城街道。
截至2018年底,尖草坪區下轄9個街道、2個鎮、3個鄉,總計71個社區、77個行政村。
|
| 恆山社區┃利民社區┃虹橋社區┃新興商貿社區┃鋼東社區┃花園社區┃大型社區┃龍城社區 |
|
| 建工一社區┃建工二社區┃七府墳西街社區┃七府墳南街一社區┃七府墳南街二社區┃簡易社區┃光社社區┃ 杜家村┃新店村 |
|
| |
|
| 新華社區┃七平社區┃二電社區┃江陽社區┃興安苑社區┃朝陽社區┃興安社區┃軌枕社區┃ 南寨村┃ 圪垛村 |
|
| 大同路社區┃青樓社區┃紅樓社區┃一零二社區┃北固碾社區┃ 下蘭村┃ 南固碾村 |
|
| 森園南社區┃大同路南社區┃大同路北社區┃濱河路南社區┃趙莊社區┃翠馨苑社區┃古城社區┃濱河新村社區┃趙莊興龍社區┃辰憬社區┃名都社區 |
|
| 友喜社區┃興華苑社區┃小東流社區┃興華西社區┃豐頌苑社區┃選煤社區┃集祥社區┃槐園社區┃乾澤園社區┃華碩苑社區┃欣園社區┃新興社區┃興華東社區┃滙豐苑社區┃大東流社區┃西流社區┃濱豐苑社區 |
|
| |
|
| |
|
| |
|
| |
|
| |
|
| |
|
| |
備註:表格信息整理自太原市民政局網站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尖草坪區位於
太原盆地的北端,山西省省會太原城區之北,東經112°15′~112°46′,北緯37°48′~38°06′。東與
陽曲縣堯子尚村相連;南與
萬柏林區後北屯村接攘;西與下槐樹交界;北與陽曲縣楊家井村相鄰,東西最大寬度為26千米,南北最長距離為22千米,總面積285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尖草坪區整個地貌分為土石山區、黃土丘陵、沖積平原、溝窪谷地、
沖積扇等不同類型,地形起伏較大,境內海拔在780—1775米之間。
氣候特徵
尖草坪區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平均年降雨量在450毫米左右,年平均溫度在7—10℃,全年日照2400—2600小時,無霜期190天左右。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尖草坪區礦產資源主要有石膏、硫磺、鐵礦、粘土、水泥、白灰、機磚,還有石料、汾沙等。
水利資源
尖草坪區地表水均屬黃河流域汾河水系,汾河一級支流泥屯河、柏板河、楊興河、澗河均在區內匯入汾河。平均地表水資源510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為3891萬立方米,全區水資源總量為4057萬立方米。
經濟
概況
2012年尖草坪區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584285萬元,同比增長6.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4414萬元,增長6.0%;第二產業增加值2083878萬元,增長7.0%;第三產業增加值475993萬元,增長3.3%。三次產業結構為1.0:80.6:18.4。
第一產業
截至2013年7月,尖草坪區已建成初具規模的五大農業基地,柴村灘、向陽灘、新城灘地區占地面積四萬畝,糧食產量11908噸,蔬菜產量735187噸,果品總產量15399噸,肉、蛋、奶總產量分別達到2703噸、1298噸和3841噸。
第二產業
截至2013年6月,尖草坪區引進各類項目68項,引資到位29.1億元,為年任務的145.7%。總投資達504.6億元。區屬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8.6億元,增長40.8%。機械加工業產值占到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63.5%。園區科工貿收入完成54.2億元,增長56%。
第三產業
截至2013年,尖草坪區濱西商務中心錦繡燈飾城即將投入使用,晉東小商品市場群改造一期20萬平方米基礎工程全面開工。寶恆、龍盛、鑫佳源等六大鋼材市場全年實現商品交易額238.3億元,增長20.3%。完成了40個農資農家店的提檔升級,新建了4個便民連鎖商店、4個農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和2個標準化菜市場。全年各景區共接待遊客30萬人(次),增長8.3%;旅遊創收2200餘萬元,增長33.3%。
社會事業
教科文衛
截至2013年,尖草坪區推行了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啟動和設立了衛生信息平台和“流動人口愛心定點醫院”。
截至2013年6月,尖草坪區下撥科技扶助資金757萬元。
截至2013年6月,尖草坪區投資9320萬元,完成了4所公辦幼稚園、75所中國小省級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和32所百校興學工程。學前三年毛入學率、高中毛入學率分別達90%和98%以上。
截至2013年6月,尖草坪區投入270萬元為5個鄉鎮、3個街辦、15個社區配發了文體器材。尖草坪區劇團改制工作基本完成。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150餘場,送戲送電影1200餘場。
生態環保
2013年尖草坪區對三給村、二電廠周邊及新蘭路、康西路沿線進行了集中整治,有效控制了揚塵污染。淘汰落後產能,拆除了嶇巍水泥廠兩座水泥機立窯。利用二電廠和晨層建材廠餘熱實現了北下溫村、蘭崗村的集中供熱,4個城中村拆除土小鍋爐1200餘台。完成了引水上山工程和配套蓄水池建設,全年植樹59萬株,綠化面積達1萬畝。在柏板鄉、西墕鄉和陽曲鎮等北部邊山地帶實施了新造林和低效林改造,共完成工程造林2.3萬畝。金橋街小遊園全面竣工,全區綠地率、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分別達到了39%、45.6%和14.4平方米。
社會保障
截至2013年6月,尖草坪區各類保險參保人數達23.4萬人(次),基金征繳額達2.6億元。城鄉低保實現應保盡保,為8893人發放城鄉低保金3719萬元,為3.1萬戶低收入農戶發放了“愛心煤”。新增城鎮就業1萬餘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6%以內。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1萬餘套。
郵電通訊
截至2012年,尖草坪轄區內程控電話容量5萬門以上,用戶4萬戶,行動電話用戶達1萬以上。尖草坪區從2004年開展的“數位化”尖草坪工程,已經建成了連線全區各委辦局、街道鄉鎮和社區的寬頻城域網,開通了尖草坪區入口網站和網站集群。
交通
截至2013年6月,尖草坪區有橫貫東西的興華街、金橋街、新蘭路與南北通衢的恆山路、濱河東(西)路、和平北路以及西北外環等道路構成了六縱四橫一弧的交通網路,與通往各行政村的縣、鄉公路相連成網。還有北同蒲、太古、太嵐等鐵路以及大(同)西(安)鐵路客運專線、太原鐵路樞紐西南環線、太興鐵路線、北中環等。
民俗風情
傳統節日
添倉節
添倉節又稱“天倉節”,其時在農曆正月二十日和二十五日,是農曆正月中的最後一個節日。
寒食節
寒食節的時間在冬至後百五日(亦有百六日之說),即清明前兩天,太原南郊區民眾仍有稱寒食為“一百五”者。民間傳說,這一天為“龍忌”之日,是為了紀念介子推的。傳說晉文公重耳在這一天焚燒綿山,燒死功臣介子推,追悔莫迭才下令禁火的。“焚火綿山”的故事在太原地區流傳很廣。其實,寒食的起源並非始於介子推,而是始於周代的禁火制度。
寒衣節
寒衣節為農曆十月初一,亦稱“送寒衣”,意謂為死去的親屬亡靈送冬天衣物的日子。至時家人用五色紙(常用黃、藍、綠、白、青)剪成象徵性的衣服,中間夾絮棉花,意指供亡者冬季穿用。
民間藝術
武社火
武社火的表演者,身著緊身的民族武裝,或黑,或青,或藍。頭上有的戴傳統英雄帽,有的以青、紅、白、黑等色布緞罩頭,伴隨著鼓點,手持刀、槍、劍、棍等十八般兵器,或個人獻藝,或二人對打,或三者打一,或若干人圍打一人。
鐵棍背棍
背棍亦稱“背閣”,鐵棍亦稱“抬閣”,是太原流行的
社火娛樂形式。
高蹺
高蹺俗稱“拐子”,由結實木棍上安裝踏板,表演時腳踩踏板,用布帶綁在小腿上,,故也稱“踩高蹺”。高蹺高度不一,小高蹺4尺~5尺,大高蹺7尺~8尺。
風味小吃
碗脫
碗脫又名“碗眘”、“灌腸”。將面調成糊狀放入盤碟中蒸製而成,冷卻後切成條形,蘸以鹽醋、香油、辣椒、蔥蒜食用。
頭腦
頭腦為明末清初學者
傅山先生配方“八珍湯”藥膳。由黃芪、蓮藕、山藥、黃酒、酒糟、羊尾油再加入羊肉和白面熬製成糊,食時以醃韭菜為引,故稱“十全大補湯”,有補脾養心、通氣補血、澀精止滯、增進食慾等滋補功效,民間素有“長壽湯”俗稱。
羊雜割
羊雜割以全羊下水煮熟切碎,原湯沸水,加入粉條、羊血,佐以芫荽、蔥花和醋、胡椒粉等調味。
折餅
折餅俗稱“黃兒”,將黃米(糜黍)加少量黃豆、玉米磨成粗麵粉,以溫水和面,置熱炕發酵,加適量鹼或糖,攪成糊狀,舀一勺攤於鐵鏊中央,以溫火烙烤,熟後將餅對摺為半圓形,故名為折餅。
雞蛋醪糟
雞蛋醪糟以江米(糯米)為原料,蒸熟為米糕狀,冷卻後按不同季節放入不同量的糟曲攪拌均勻,入缸封口使其發酵,三五天即成。食用時加水和白糖,燒開後打入雞蛋,黃白相間,具有健胃潤肺、活血化瘀等醫療功效。
風景名勝
尖草坪區以崛圍山景區為中心輻射崛圍山、汾河二庫、冽石山、暮雲山四個風景區,有廟宇30座、古墓、古蹟10多處。“太原八景”中的崛圍紅葉、烈石寒泉、天門積雪、土堂怪柏、西山疊翠、汾河晚渡6景分布境內,還有
多福寺、
耄仁寺、
淨因寺、
竇大夫祠等景點。
崛圍山景區
崛圍山位於尖草坪區柴村鎮呼延村西,南北走向,海拔1400米左右。因山勢走向屈而合圍,故名“崛圍”。崛圍山自古樺柏成林,尤以秋色優美的“崛圍紅葉”最為著名,居古晉陽八景之首。山中古蹟給崛圍山增添了幾分佛緣氣息,有多福寺和建於宋代的七級青峰塔。南山松林中有傅山故居青羊庵遺址,飛雲峰有磨牙石刻、尼姑院和花岩洞。
一線天
位於太原西山28公里的小塔村,為一條長1500米,深100米的峽谷,由地質裂變而形成,石灰岩地貌。狹長如巷,平均寬度3米,最窄處只有0.3米。
黃龍古溶洞
黃龍古溶洞位於尖草坪區馬頭水鄉溝底。溶洞面積1500平方米。洞的左右環山,植被優然,洞的上端層層梯田。山田相連,洞的下端為天然流水深溝;懸崖峭壁,景觀奇特,十分險要,海拔約1200米。
竇大夫祠
竇大夫祠為春秋晉大夫竇犨祠廟,位於太原市區西北20公里的上蘭村西,汾水峽谷東側。始建年代不詳,重建於元至正三年(1085年),明清多次進行重修。祠西側為烈石寒泉。泉北有宋徽宗所書“靈泉”石刻。
著名人物
竇犨(chōu),字鳴犢,封地在今太原,曾於狼孟(今陽曲黃寨)開渠興利,因而得到後人的紀念;宋代元豐八年(1085)神宗封之為英濟侯。相傳春秋時期孔子為之回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