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鰩(尖棘鰩)

斑鰩

尖棘鰩一般指本詞條

斑鰩,Raja kenojei (Müller et &Henle,1841),別名油虎, 化子魚,脊椎動物門軟骨魚綱鰩形目鰩科鰩屬的一個物種。分布於中國東海和黃海,可食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斑鰩
  • 拉丁學名:Raja kenojei (Müller et Henle,1841)
  • 別稱:油虎, 化子魚, 滑子魚,斑點鰩
  • :動物界
  • :脊椎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軟骨魚綱 
  • 亞綱:板鰓亞目
  • 鰩形目
  • 亞目:鰩亞目
  • 鰩科
  • 鰩屬
  • 亞屬:短吻亞屬
  • :斑鰩
  • 分布區域東海黃海
形態特徵,生長習性,分布範圍,中國分布,世界分布,

形態特徵

斑鰩斑鰩
吻中長,尖突。尾細長,比頭和軀幹稍短,側褶發達。吻長比眼徑大3~3.5倍,眼間隔與眼徑約相等。噴水孔緊位於眼後,前部伸達眼的後半部下方。口前吻長比口寬大1.6~2倍。有鰓孔5個,狹小,距離和大小約相等。前鼻瓣寬大,伸達下頜外側;後鼻瓣前部作半環形突出於外側,形成一入水孔。口中大,橫平。牙細小而多,鋪石狀排列,在雄體細尖,在雌體平扁。眶上和頭後具結刺。胸鰭前延,伸達吻側中部,前部作足趾狀突出。背鰭2個,大小和形狀約相同;背鰭間隔很短,約等於第一背鰭基底長1/2或稍小;第二背鰭與尾鰭下葉幾連線,尾鰭上葉短於第二背鰭基底。背面黃褐色,密具深褐色小斑,肩區兩側各有一顯著橢圓形斑塊;胸鰭里角上方有一不顯著的圓形暗色斑塊。
體盤前部斜方形,後部圓形,前緣波曲。吻中長,尖突;吻軟骨前端癒合部約為後端分離部2.4倍。尾較寬大,比頭和軀幹稍短,側褶發達。
體盤寬為長1.3~1.4 倍;體盤長為吻長 倍。吻長為眼徑3.0~3.5倍;眼間隔與眼徑相等;噴水孔寬約為眼徑2/3;口前吻長為口寬1.6-2.0倍;第五鰓孔間距約為第三鰓孔4倍。前鼻瓣寬大,後緣細裂,伸達下頜外側;後鼻瓣前部半環形,突出於外側。鼻間隔後緣圓形凹入,後面具一深溝。口中大,平橫;上頜中部凹入,下頜中部凸出。牙細小而多,鋪石狀排列;雄性牙平扁;上下頜各具44~48縱行。噴水孔橢圓形,緊位於眼後,前部伸達眼後半部下方,前緣里側具一皮膜,能啟閉。鰓孔5個,狹小,大小和間距約相等。眶上和噴水孔上的結刺頗小,眶前3個,眶上3-4個,噴水孔上2個,連續作半環形排列。頭後脊板上具結刺一個;尾上具粗大結刺3縱行。雌性吻端腹面和吻側具小刺。雄性吻端背面、腹面和吻側腹面具小刺;胸鰭前緣里側具一長群小刺,小刺里方在頭側處具大鉤刺3縱行,刺頭向後;在肩區外側具大鉤刺2~3行,刺頭斜向後和向里;胸鰭外角里方具大鉤刺2~3行,刺頭都向里;頭後結刺前方兩側具新月形粘液孔2縱群,每群由5~6個粘液孔組成。
胸鰭前延,伸達吻側中部,外角、里角者呈圓形。鰭外緣分裂很深,前部突出呈足趾狀;鰭腳寬扁,端部向外圓凸,後端鈍尖。背鰭2個,同形。約等大,前緣和後級連合呈半圓形,後緣連於皮上,無里緣;背鰭間隔很短,等於或稍小於第一背鰭基底長1/2。第二背鰭與尾鰭上葉連線或幾連線。尾鰭上葉短小,短於第二背鰭基底,下葉幾完全消失。
背面黃褐色,密具深褐色小斑;肩區兩側各具一橢圓形斑塊,由許多小斑組成,在外側者連合成黑色邊緣;胸鰭里角上方具一圓形暗色斑塊。尾上隱具暗色橫紋十幾條,尾鰭上葉具暗色橫紋2條。腹面灰褐色,具許多深褐色細斑,細斑中央有一粘液孔。尾側皮褶淡褐色。

生長習性

常淺埋沙中。主食甲殼類、貝類、頭足類和小魚等。卵生卵殼扁長方形,四角具角狀突出,密具絲狀粘性細條,附於水藻、貝殼或石上。主要滷製,也可鮮食。

分布範圍

中國分布

東海黃海沿海。

世界分布

日本中部和南部、朝鮮西南部沿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