鰩科

鰩科

鰩科,Rajidae (Bonaparte,1831),屬於軟骨魚綱鰩形目的一科大陸棚底棲魚類,卵生。鰩科成員眾多,全球有18屬超過200種,台灣地區有3屬10種。它們廣泛分布於北極到南極的各海域,淺水至深淵皆有它們的蹤跡,某些種類可進入半淡鹹水域,但它們很少出現在熱帶淺水域或珊瑚礁區。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分類系統,進化特徵,鰩科物種,

形態特徵

平扁寬大,背鰭小,二個, 位於的後部,尾鰭小,下葉退化,腹鰭前部特化為足趾狀構造。中國常見的有孔鰩(圖)產於黃海東海何氏鰩產於南海、東海。均為近海底棲小型魚類
體盤極度縱扁,與胸鰭連成一體,腹鰭亦呈平扁狀,後緣有或深或淺的缺刻,將腹鰭分成不明顯或完全獨立的兩葉。尾部明顯且修長,部分魚種的尾部兩側有縱向皮褶,尾端背鰭依魚種不同,有一枚或兩枚,但也有背鰭完全退化者。尾鰭緊接於背鰭之後,通常很小,甚至完全退化。
鰩的眼睛、噴水孔大小依魚種而不同,吻部為明顯的尖凸狀,口裂位於腹側,牙齒細小而多,呈鋪石狀排列。體表和腹面通常都很光滑,但某些魚種體表會覆蓋大棘或小棘,雄性成魚的胸鰭具翼棘,生殖交接腳尺寸較大,通常為圓柱形或平扁形。

分類系統

化石見於上白堊紀至近代。世界性分布,大多棲於大陸架內,有些則居於深海卵生。中國有2屬:①鰩屬軟骨魚類中最大的1屬,約有100餘種,分布於世界各海區,尤以溫帶寒帶海域更為繁盛;中國約有10餘種,常見的有:孔鰩、斑鰩和何氏鰩,肉薄而味差,但因其產量多,也列入經濟魚類之內,鮮銷或製成鹹乾品。②短鰩屬,吻軟骨不伸達吻端。胸鰭前延至吻端,有2種,產南海。

進化特徵

1億8千年前,鰩魚是鯊魚的同類,但為了適應海底生活,長期將身體藏在海底沙地里,便慢慢進化成這模樣。鰩魚身體周圍長著一圈扇子一樣的胸鰭,尾鰭退化,像一根又細又長的鞭子,靠胸鰭波浪般的運動向前進。鰩魚平時隱藏在沙里,二枚貝、螃蟹和蝦等接近,則突然進攻。它們的牙齒像石臼,能磨碎任何東西,背部長著一根劇毒的紅色刺,人被刺到會死亡。特點:鰩魚的頭和身體直接連線,沒有脖子。

鰩科物種

1、斯氏深海鰩bathyraja smirnovi鰩科,長1米1。分布於白令海西部到隱支島一帶日本海水域,水深100-1000米的水中。從項部開始生有肥大棘刺,在軀幹部中斷後一直延續到尾部的第一背鰭。在肩部也有1-2對肥大的棘刺。體盤的前緣處和眼的內側長有贅疣狀鱗片。背面為深茶褐色,體盤中央常見有一對小的白色斑點。
2、糙體深海鰩bathyraja trachouros 鰩科,長90公分。分布於北海道南岸到宮城縣鹽釜一帶海域。溫較柔軟,可以彎折。僅在尾部生有8-24根肥大的棘刺。背面密布細小鱗片。觸感毛糙。背面為深茶褐色,腹面為白色。
3、紫色深海鰩bathyraja violacea 鰩科,長70公分。分布於堪察加半島近海的白令海到霍茨克海域,水深在47-520米。僅尾部生有肥大棘刺呈不規則排列。體色:背面為茶褐色,有的出現深色蟲狀斑紋。腹面為白色。
4、長尾吻鰩rhinoraja longicauda 鰩科,長60公分。分布於北海道南岸到(金兆)子海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