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現狀,
形態特徵
藍冠錐尾鸚鵡體長37-38厘米,體重165克。雌雄鳥沒有明顯的區別。這種鸚鵡鳥體的羽毛主要為綠色,腹側部分較淺。頭部側面和前部呈暗藍色。眼睛外有一圈裸皮乳白色環。胸部的羽毛可能帶有藍色,但通常是淡黃綠色。在翅膀上,原色的外緣是藍褐色的,翅膀外側的飛行羽為藍棕色,翅膀內側的覆羽為暗橄欖黃色;長而尖的尾巴的上方為綠色,外側和內側皆為紅棕色。下部從底部的紅色變成末端的古銅綠色,有些許紅棕色。鳥喙簡短,有力且歪曲。上鳥喙是淺彩色調,肉色並帶有一點淺粉紅色;而下鳥喙是黑灰色。腿清晰,粉紅棕色,爪甲灰色。虹膜為橘色。
在亞成鳥中,頭部不存在藍色,或者僅限於額頭和上部。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開闊的熱帶稀樹草原或樹木繁茂的地區,充滿棘叢、仙人掌、灌木叢和樹木的平原、森林的邊緣地區,沿岸林地,大草原或高地地區;偶爾也會到農耕區覓食,出現在農作物地區。會經常進行季節性旅行以尋找食物。生活在哥倫比亞和委內瑞拉的藍冠錐尾鸚鵡,可上升到海拔為400-600米的高度。
生活習性
通常都是小群體活動,偶爾在繁殖季節也會聚集高達好幾百隻的族群,有時候會和當地的另外一種大型錐尾鸚鵡米特雷錐尾鸚鵡和白眼錐尾鸚鵡一起集結活動;個性並不十分內向,在下午接近傍晚的時候有時候可以接近觀察;叫聲非常吵雜刺耳,傍晚會聚集在一起,然後一同回到棲息的樹木附近過夜。
這種鸚鵡以樹木或灌木上的種子、水果和花朵為食,也以農田耕地中的穀物、玉米和高粱為食。主要的食物為種子、漿果、堅果和花朵等。有時候也會到農耕區覓食榖類和水果,而常常造成相當大的損壞,因此當地農民非常討厭它們。
分布範圍
原產地:阿根廷、玻利維亞多民族國家、巴西、哥倫比亞、巴拉圭和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
現存(旅鳥):烏拉圭。
繁殖方式
在天然棲息地,藍冠錐尾鸚鵡在樹洞繁殖每窩產1-2枚卵。人工飼養通常都會接受巢箱,是多產育種,可在一年內生產3窩。常態是一年產2窩。雌鳥每窩產3- 5枚卵,孵化期約24天。離巢期約10- 12周。壽命20年。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與年代 | |
---|---|---|---|
1 | Aratinga acuticaudata acuticaudata | Vieillot, 1818 | |
2 | Aratinga acuticaudata haemorrhous | Spix, 1824 | |
3 | Aratinga acuticaudata koenigi | Arndt, 1995 | |
4 | Aratinga acuticaudata neoxena | Cory, 1909 | |
5 | Aratinga acuticaudata neumanni | Blake & Traylor, 1947 |
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無危(LC)。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Ⅱ級保護動物。
全球種群數量尚未確定,但該物種被描述為“普通”物種。大批被圈養,在1985-90年間,超過94,000隻從阿根廷被圈養的藍冠錐尾鸚鵡被認為是有害生物。
趨勢依據:由於不可持續的消減水平,人們懷疑物種數量在減少。
該物種的交易量很大:自1981年將其列入CITES附錄II以來,國際貿易中記錄了193,299例野生捕獲個體(UNEP-WCMC CITES貿易資料庫,200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