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體長最大可達700厘米,一般500厘米左右。體延長,背面稍圓凸,腹面平坦。頭三角形。尾寬大,向後細小,下側具一皮褶。吻平扁,堅硬,劍狀突出,
邊緣具鋸齒17-22對。眼小,橢圓形。噴水孔斜位。
鼻孔前鼻瓣具一個小三角形尖出。口橫裂, 唇褶不發達。齒細小而多,平扁光滑,鋪石狀排列。口內具一齶膜。
鰓孔5個,頗小。背鰭2個,無硬棘, 形狀和大小相同。第1背鰭起點前於腹鰭起點,第2背鰭與第1背鰭的距離為第2背鰭基長的2倍。
臀鰭消失。
胸鰭基底伸達第1鰓孔前面。
腹鰭比背鰭稍小。尾鰭短寬,上下葉頗發達。背面赤褐色,腹面白色,
虹膜金色,邊緣黑色。
生活習性
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各近岸海區和各大河口,有些進入江、河、湖泊,甚至定居於淡水中並進行繁殖。暖水性近海底層魚類。主要攝取泥沙中的甲殼類和無脊椎動物,也會用棒槌樣的鋸吻襲擊成群魚類,將擊傷的魚類吃掉。
在水族館裡小齒鋸鰩多趴於池底,偶而會遊動,夜間遊動較多一些。在自然環境中,小齒鋸鰩從出生到3-4齡一直生活在淡水水域,之後會游至海水環境,而當雨季時會游回河口或更淡的環境中進行繁殖後代,雨季結束後再游回大海。喜食鯔魚,有超常的跳躍能力,飼養水缸要注意做好防跳措施。喜歡淡水泥質底棲環境。
分布範圍
存在: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州、昆士蘭州、北領地)、孟加拉國、印度、馬達加斯加、莫三比克、巴基斯坦、巴布亞紐幾內亞、索馬里。
存在不確定:汶萊達魯薩蘭國、中國、印度尼西亞、肯亞、緬甸、菲律賓、斯里蘭卡、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越南、葉門。
可能滅絕:高棉、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塞舌跨符凝爾、新加坡、南非、泰國。
繁殖方式
小齒鋸鰩胎生,一次能產1-12仔,為長壽鋸鰩,壽命在40年左右,也就是說小齒鋸鰩至少還需5年的時間,才有可能性成熟進入繁殖周期(7齡成熟)。世界上還未有捕撈品種成功繁殖的案例。接近成功的案例是在巴哈馬群島的一個旅遊勝地,這裡有大型開放的海水水族館,能接受自然光照,使用自然海水,一條雌性鋸鰩曾經有兩次早產生下小齒幾付辨鋸鰩,每糠凳狼次都是在池底被發現的,並且已經死亡。第1次是在2003年多臭墓嘗,在池底發現兩條早產的小齒鋸鰩,第2次是在2006年,是一個已成形的小齒鋸鰩,鋸齒已比較完整。在美國,許多海洋館也進行了小齒鋸鰩的性別配比以促進小齒鋸鰩的繁殖,但是,還未成功。相比之下,巴哈馬群島具有一定的優勢。
養殖技術
入池前再換水,進行水質調節。換水量每次1/4,每隔0.5 h換一遍;入池過程中注意其吻用浴巾包好,以免傷到轉運人員;池中安排接應人員並進行助游;檢查體表是否有受傷,發現其胸鰭依然充血。在隨後檢疫過程中,發現其開口進食狀況不理想,一開始懷疑有鑽墓潤寄生蟲,經吡哇酮藥浴兩天,效果不明顯仍未進食。經過對其排泄物進行細菌總數檢測及藥敏實驗,決定對其進行肌肉注射蒽諾沙星5天,並進行灌胃1次,療程結束第2天便開口進食。
為保證這些動物的飼養安全,需採取專人負責制,以保證各項管理的連續性。餌料以鯔魚為主(曾嘗試餵當地的鮮活蟹子,沒有進食,但沒放棄進行多種餌料的馴化),這是它在自然條件下最喜食的餌料,餵食前用紫外線進行消毒,並定期添加螺旋藻、多維片,以補充食物營養的不足;因其尋找食地檔灑櫻物時有甩頭搶食現象,比較兇猛,會傷到其他魚類(其中一條鋸鰩的吻鰩有劃傷),合理投餵及餵食技巧比較關鍵,應分別單獨餵食,嚴禁大面積灑餵食物,保證攝食量平均以及防止受傷。
要求溫度控制在26℃左右,溫差在0.5℃以內;為預防真菌的感染,選擇海水飼養;每周進行細菌總數的檢測,配備紫外線消毒燈管消毒,使水體細菌含量得到控制;每天對其呼吸頻率(平均42次/分鐘左右)進行統計,並做好記錄分析。
保護現狀
列入1999年《澳大利亞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法》。
列入1994年《澳大利亞昆士蘭漁業法》。
列入2000年《澳大利亞北領地領土公園和野生動物保護法》。
列入1994年《西澳大利亞魚類資源管理法》。
主要價值
小齒鋸鰩屬食用經濟魚類,肉可鮮食,也可加共魚糜,皮可製革,鰭可加工魚翅。膽、卵、肝、鰭均可入藥。
入池前再換水,進行水質調節。換水量每次1/4,每隔0.5 h換一遍;入池過程中注意其吻用浴巾包好,以免傷到轉運人員;池中安排接應人員並進行助游;檢查體表是否有受傷,發現其胸鰭依然充血。在隨後檢疫過程中,發現其開口進食狀況不理想,一開始懷疑有寄生蟲,經吡哇酮藥浴兩天,效果不明顯仍未進食。經過對其排泄物進行細菌總數檢測及藥敏實驗,決定對其進行肌肉注射蒽諾沙星5天,並進行灌胃1次,療程結束第2天便開口進食。
為保證這些動物的飼養安全,需採取專人負責制,以保證各項管理的連續性。餌料以鯔魚為主(曾嘗試餵當地的鮮活蟹子,沒有進食,但沒放棄進行多種餌料的馴化),這是它在自然條件下最喜食的餌料,餵食前用紫外線進行消毒,並定期添加螺旋藻、多維片,以補充食物營養的不足;因其尋找食物時有甩頭搶食現象,比較兇猛,會傷到其他魚類(其中一條鋸鰩的吻鰩有劃傷),合理投餵及餵食技巧比較關鍵,應分別單獨餵食,嚴禁大面積灑餵食物,保證攝食量平均以及防止受傷。
要求溫度控制在26℃左右,溫差在0.5℃以內;為預防真菌的感染,選擇海水飼養;每周進行細菌總數的檢測,配備紫外線消毒燈管消毒,使水體細菌含量得到控制;每天對其呼吸頻率(平均42次/分鐘左右)進行統計,並做好記錄分析。
保護現狀
列入1999年《澳大利亞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法》。
列入1994年《澳大利亞昆士蘭漁業法》。
列入2000年《澳大利亞北領地領土公園和野生動物保護法》。
列入1994年《西澳大利亞魚類資源管理法》。
主要價值
小齒鋸鰩屬食用經濟魚類,肉可鮮食,也可加共魚糜,皮可製革,鰭可加工魚翅。膽、卵、肝、鰭均可入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