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蔗螟

小蔗螟

小蔗螟最早是發生在加勒比地區的一種危害甘蔗的害蟲,特別是在牙買加危害比較嚴重,以後又逐漸擴散到了西印度群島和幾乎整個美洲。1855年由西印度群島傳入美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小蔗螟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昆蟲綱
  • 亞綱:雙髁亞綱
  • :鱗翅目
  • :螟蛾科
  • 亞科:草螟亞科
基本資料,形態特徵,生活習性 ,種群分布,生物學,危害情況,檢疫與防治,

基本資料

小蔗螟
學名 Diatraea saccharalis (Fabricius)
異名 (Diatraea sacchari Guilding
Crambus sacchari F.
英文名 American sugarcane borer
分類地位 鱗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草螟亞科(Grambinae)

形態特徵

體長中等,翅展18~39mm,額突出,有時為淡黃色,顏面圓形,沒有瘤或角質的尖。前翅稻草黃色和黃褐色,各有2條斜紋,2條斜紋比較清晰,由一排8個小的斑點組成,在2條斜紋上方各有1個黑色圓點。翅脈棕色,較明顯,第4、5翅脈在末端幾乎合併,第10翅脈緊靠第8~9翅脈。前翅的亞端線幾乎是連續和不規則的波浪形,中線是分離的點或短的條紋。後翅絲白色至灰白色。雌蟲較小。成蟲在大小和顏色上變化較大。另外,同屬的其他種與本種在形態上也很近似。Diatraea與稻螟屬Chilo(極為近似,其主要區別是Diatraea無單眼,而Chilo多數種類有發達的單眼。
 無明顯特徵
幼蟲 在冬季和夏季其外部特徵變化較大。
夏季型 體長一般平均為25.6mm,頭深褐色,口器部分黑色。前胸背板淡褐色,腹面黑色。頭部第三盾片透明。蟲體白色,分節明顯。趾鉤雙序。瘤突淡褐色或蒼白色,第4、5瘤突合併。腹部第2瘤突卵形,與第1瘤突相隔約2個瘤突的距離。原生剛毛的顏色呈黃色至褐色,無後生剛毛。氣門黑褐色,長卵形。幼蟲體表色斑顏色較深。
冬季型 體長一般平均為22.4mm,頭黃色至深褐色,口器部分黑色,前胸背板黃色,蟲體白色,分節清楚,趾鉤雙序。瘤突白色或淡黃色,不易與蟲體顏色區分。第4、5瘤突合併,腹部第2瘤突卵形,與第1瘤突間隔2個瘤突的距離。原生剛毛黃色至褐色,無後生剛毛。氣門黑褐色,長卵形,在休眠的蟲體上非常明顯。
蛹 老熟幼蟲在莖桿內化蛹,米黃色。

生活習性 

這種害蟲能夠從苗期一直到收穫前不斷進行為害,為害的蟲態為幼蟲期。在植株的苗期,幼蟲侵入植株的生長點,為害心葉,造成“死心”苗。在植株生長中,後期,幼蟲則鑽入植株莖桿內部蛀食植株的內部組織,受害嚴重的植株有時只剩下植株的纖維組織。初孵幼蟲開始時在葉片表皮上取食,一個星期後,在葉鞘與莖桿之間活動,隨後則咬破莖桿外壁進入莖桿,蛀食植株內部組織,並在莖桿內部完成發育化蛹,以幼蟲在水稻和玉米莖桿或殘梗中越冬。 傳播途徑,隨寄主的莖桿、雜草、甘蔗的繁殖和包裝材料作遠距離傳播

種群分布

美國(密西西比、佛羅里達、路易斯安娜、德克薩斯)、墨西哥、瓜地馬拉、宏都拉斯、薩爾多、格瑞那達、安提瓜、巴貝多、古巴、多米尼加、巴拿馬、背風群島、瓜德羅普(島)、馬提尼克(島)、聖露西亞(島)、聖文森特(島)、海地、牙買加、波多黎各、特立尼達、維京群島、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秘魯、蓋亞那、哥倫比亞、厄瓜多、巴拉圭、烏拉圭、委內瑞拉。寄主植物,小蔗桿草螟是甘蔗上的一種重要
小蔗螟

生物學

這種害蟲在亞熱帶地區1年一般發生4—5個世代,在熱帶地區1年可發生7個世代。
小蔗螟
成蟲白天一般群集在葉片下面或作物周圍的雜草里,夜間進行飛翔活動,且趨光性很強。據Fisk和Perez(1969)的研究結果表明:小蔗螟對光線的反應非常敏感。雄蟲飛翔有一個高峰,大約在22點;雌蟲的飛翔有兩個高峰,一個大約在23點,另一個大約在凌晨4點。
雌蟲一般天黑後產卵,產卵高峰多在晚上8點至午夜之間。卵一般被產在葉片表面,且經常靠近中脈附近。卵期為4—9天。初孵幼蟲開始時在葉片表皮上取食,一個星期後,幼蟲在葉鞘莖稈之間活動,隨後幼蟲則咬破莖稈外壁進入莖稈,蛀食植株內部組織並在莖稈內部完成發育並化蛹。幼蟲大多數為6個齡期。低溫和短日照可誘發老熟幼蟲滯育,這種滯育為兼性滯育。幼蟲期和蛹期大約分別需要20—30天和6—7天。從卵到成蟲的整個生活周期大約需要35—50天。
入秋後,小蔗螟的幼蟲在莖稈內蛀食的隧道中準備越冬。在甘蔗田裡,特別易在收穫後剩下的甘蔗斷稈殘渣和留種用的宿根中越冬。在稻田和玉米田中,這種害蟲可在水稻和玉米的莖稈和殘梗中越冬。玉米上越冬蟲口的大小與玉米成熟的早晚成正比。在雜草中也發現過越冬的幼蟲。發生地區的氣溫和日照情況對小蔗螟的越冬時間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越冬場所的環境和冬季的天氣影響著越冬後的蟲口數量。冬季地表植株殘留部分中越冬幼蟲的死亡率要比地表下的蔗茬和宿根內的高。而在越冬期間或越冬後幼蟲開始活動期間內遇有低溫或大雨天氣都會降低其蟲口數量。總的看來,小蔗螟喜歡高溫環境,是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一種害蟲。

危害情況

從苗期一直到收穫前都可危害。危害的蟲態為幼蟲期。在植株的苗期幼蟲侵入植株的生長點,危害心葉,造成“死心”苗。在植株生長中後期,幼蟲則鑽入植株莖稈內部蛀食植株的內部組織,受害嚴重的植株有時只剩下了植株的纖維組織。由於這種害蟲可以以上述兩種方式進行危害,所以使得植株的正常生長受到了抑制,影響了植株的正常生長和莖稈的伸長,從而導致了植株矮小。幼蟲鑽蛀後的孔道又成為病原菌感染植株的通道,使植株易於感病。同時又由於幼蟲危害造成的機械損傷,植株在遇到大風天氣時,會導致植株風折。所以,總的來說,受到危害的植株一般早熟、重量較輕,造成減產。對甘蔗來說,植株受害後,糖分的含量和質量都會受到影響。在美國,估計每年損失甘蔗4-30%。

檢疫與防治

對該蟲的寄主甘蔗、玉米、高梁、雜草莖桿及使用這些植物做包裝的材料進行仔細檢查。有關檢疫規定,小蔗螟是我國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植物檢疫危險性病、蟲、雜草名錄》中規定的二類危險害蟲,應嚴格施行檢疫。
對可能攜帶該害蟲的寄主(甘蔗、水稻、玉米、高粱、雜草、特別是莖稈),使用這些寄主作包裝材料的物品應仔細檢查,並應採取下列措施。
1.不從疫區調入甘蔗繁殖材料或進口甘蔗。
2.必須調入的種莖,應及時處理——在50℃的水中浸泡20分鐘。
3.對於包裝、鋪墊用的材料應及時燒毀。
其他防治方法
可採用農業防治,如設立黑光燈,誘殺成蟲;及時清除和燒毀斬莖後的枯葉、殘莖和不留作宿根用的蔗頭;翻耕清理大田(玉米、水稻和高梁田);在50℃水中浸泡20分鐘處理甘蔗宿根;注意選擇無蟲口的健壯蔗莖作種。也可於苗期發生枯心時,將枯心割除,有利於清除幼蟲;配合害蟲發生期,適時剝除枯葉鞘,一方面可以直接消滅產在葉片上的卵,另一方面改變幼蟲的侵入環境,減少螟害節。還可採取生物防治得方法,釋放天敵也收到較好的效果。化學防治可抓住防治時機,在植物生長中後期施用,世界上用得較多的殺蟲劑是殺蟲脒、殺螟丹、殺螟松等,藥效較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