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葉龍竹

小葉龍竹

小葉龍竹(學名:Dendrocalamus barbatus Hsueh et D. Z. Li)是禾本科、牡竹屬喬木狀竹類植物,竿高可達18米,梢端彎或微下垂,基部數節環生氣根;節間的下部深綠色,上部具少量白粉,竿環不隆起,竿每節分多枝,側枝纖細,下垂。籜耳與籜片基部之外延部分相連,波狀,籜片外翻,葉鞘被微毛;葉耳微小,花枝無葉,小穗倒卵形,黃綠色,近無毛,含小花;花葯黃色或乾後帶紫色,子房上部連同花柱及柱頭均被毛茸。花期6-10月。

分布於中國雲南東南至西南海拔360-1100米分布,有栽培。

小葉龍竹是優良的筍材兩用竹種。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主要變種,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病蟲防治,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喬木狀竹類。竿高15-18米,直徑10-15厘米,梢端彎或微下垂,基部數節環生氣根;節間的下部深綠色,長26-32厘米,一側扁平部分無毛,上部具少量白粉,竿壁厚2-2.5厘米;竿環不隆起,節內長1.5厘米,在其間和籜環下方均具一圈白色絨毛環。
枝下高0.5-1米。竿每節分多枝,主枝3條,其中1條明顯較粗壯,或有時主枝不發達而有一大型潛伏芽,側枝纖細,下垂。籜鞘早落性,革質,初期為黃棕色,背部被白粉和生成棕色小刺毛;籜耳與籜片基部之外延部分相連,波狀,長5-15毫米,寬2-3毫米,其上密被長為1厘米的豬鬃狀繸毛;籜舌高5-8毫米,先端具不整齊的齒裂;籜片外翻,腹面的基部也密被豬鬃狀硬直毛,其餘部位被小刺毛。
末級小枝具8-15葉;葉鞘被微毛;葉耳微小,易落,其上具繸毛數條;葉舌高1毫米;葉片長10-15厘米,寬1-2厘米,次脈5或6對。
花枝無葉,節間長1.5-1.8厘米,一側扁平或具溝槽,其間密被黃棕色絨毛,每節著生10-25枚假小穗,其簇團的直徑為1-2.2厘米;小穗倒卵形,長6-8.5毫米,寬2-4毫米,黃綠色,近於無毛,含小花2朵;穎2或3片;外稃長6-7毫米,寬4-5毫米,先端具長為0.8-1毫米的芒刺狀小尖頭;內稃長5-6毫米,兩脊間寬1毫米,具3脈;花絲長6毫米,花葯黃色或乾後帶紫色,長亦為6毫米,先端具尖頭;雌蕊全長6-7.5毫米,子房上部連同花柱及柱頭均被毛茸。果實未見。花期6-10月。

近種區別

小葉龍竹與黃竹近緣,但竿較高大,竿下部節間無毛亦無白粉,籜環下方和節內均具一圈白色絨毛,籜鞘鞘口、籜耳以及籜片上表面基部均被豬鬃狀直硬的繸毛,小穗較小,僅含小花2朵,與之不同。

主要變種

毛腳龍竹(變種)(雲南西雙版納)
小葉龍竹小葉龍竹
毛腳龍竹與小葉龍竹原變種的區別在於竿基部數節間的外面均密生氣根,有如網狀包裹著節間,籜耳和籜片上表面之基部幾無繸毛生長,葉片常較大,次脈7-9對,小穗含2或3朵小花等性狀。
分布於中國西雙版納。模式標本采自中國科學院亞熱帶植物研究所。

生長環境

小葉龍竹喜溫暖濕潤氣候,怕寒冷。適生年平均氣溫18-24℃、極端低溫≥0℃、無霜凍、年降水量1000-2000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70%的區域;垂直方向宜選擇海拔300-1100米的區域。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雲南東南至西南。模式標本采自勐臘。

繁殖方法

小葉龍竹繁殖方式多樣,苗木種類也多樣,常見的有分蔸苗、埋稈苗、埋節苗、空中誘根苗、扦插苗、實生苗、組培苗,其中前5種苗多為裸根苗,實生苗可為裸根苗或容器苗,組培苗多為容器苗。

栽培技術

除草和鬆土:每年分別在2月、6月份和9月份除草3次。鬆土可與除草同時進行,鬆土深度5-10厘米,避免傷及根蔸。
小葉龍竹小葉龍竹
扒曬:2-4月,扒開竹蔸四周土壤,使筍眼露出見光,刺激和促進筍眼萌發,可結合施肥同時進行。
培土:6-9月,以細碎潮土覆蓋將要出土的竹筍,覆蓋厚度15-30厘米,培土可防止避免竹筍的筍籜見光變色,防止老化,提高竹筍質量
密度與年齡結構:保持250-350稈/667平方米的密度,25-45叢/667平方米的竹叢度,7稈/叢~14稈/叢的叢稈度。每叢各年齡稈的保存比例應是Ⅰ年生、Ⅱ年生、Ⅲ年生、Ⅳ年生為3:3:3:1或4:3:3:0。
施肥管理:每年的竹林施肥可結合除草、鬆土同時進行,通常採用環狀溝施。

病蟲防治

小葉龍竹林常見病害主要為竹叢枝病和竹煤污病,蟲害主要為竹蚜蟲、竹蝗和竹介殼蟲。不同病蟲害的發生時間和防治方法見表2。
小葉龍竹小葉龍竹

主要價值

小葉龍竹竹筍品質佳、稈材纖維長、材質細緻、材性優良,是重要優質的筍用、建材、編制和紙漿用竹;同時,梢頭彎或微下垂,竹稈光滑,生長迅速,姿態優美,亦為優良的景觀用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