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葉龍竹(原變種)

小葉龍竹(原變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小葉龍竹
  • 拉丁學名:D.barbatus Hsueh et D.Z.Li
  • 別稱:埋桑
  • :植物界
  • :禾本科竹類植物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近種區分,

形態特徵

竿高15-18米,直徑10-15厘米,梢端彎或微下垂,基部數節環生氣根;節間的下部深綠色,長26-32厘米,一側扁平部分無毛,上部具少量白粉,竿壁厚2-2.5厘米;竿環不隆起,節內長1.5厘米,在其間和籜環下方均具一圈白色絨毛環。枝下高0.5-1米。竿每節分多枝,主枝3條,其中1條明顯較粗壯,或有時主枝不發達而有一大型潛伏芽,側枝纖細,下垂。籜鞘早落性,革質,初期為黃棕色,背部被白粉和生成棕色小刺毛;籜耳與籜片基部之外延部分相連,波狀,長5-15毫米,寬2-3毫米,其上密被長為1厘米的豬鬃狀繸毛;籜舌高5-8毫米,先端具不整齊的齒裂;籜片外翻,腹面的基部也密被豬鬃狀硬直毛,其餘部位被小刺毛。末級小枝具8-15葉;葉鞘被微毛;葉耳微小,易落,其上具繸毛數條;葉舌高1毫米;葉片長10-15厘米,寬1-2厘米,次脈5或6對。花枝無葉,節間長1.5-1.8厘米,一側扁平或具溝槽,其間密被黃棕色絨毛,每節著生10-25枚假小穗,其簇團的直徑為1-2.2厘米;小穗倒卵形,長6-8.5毫米,寬2-4毫米,黃綠色,近於無毛,含小花2朵;穎2或3片;外稃長6-7毫米,寬4-5毫米,先端具長為0.8-1毫米的芒刺狀小尖頭;內稃長5-6毫米,兩脊間寬1毫米,具3脈;花絲長6毫米,花葯黃色或乾後帶紫色,長亦為6毫米,先端具尖頭;雌蕊全長6-7.5毫米,子房上部連同花柱及柱頭均被毛茸。果實未見。花期6-10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360-1100米地區。

分布範圍

分布於雲南東南至西南。模式標本采自勐臘。

近種區分

本種與黃竹D. membranaceus Munro近緣,但竿較高大,竿下部節間無毛亦無白粉,籜環下方和節內均具一圈白色絨毛,籜鞘鞘口、籜耳以及籜片上表面基部均被豬鬃狀直硬的繸毛,小穗較小,僅含小花2朵,與之不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