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收穫祭

小米收穫祭是鄒族、魯凱族、布農族等台灣原住民族群舉行的與生產活動有關的祭儀活動。它的大致內容是以氏族為單位,同一部落各氏族在同一日各自舉行,因此也可說它是氏族的團結祭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米收穫祭
  • 節日活動:祭天拜祖、慶祝豐收
  • 節日意義:氏族的團結祭儀
  • 舉辦人群:台灣原住民族群
資料,簡介,緣起,意義,主要活動,請神,祭天拜祖,宴客,競技活動,晚會,祝禱,祭典過程,祭典演變,布農族的祭典,

資料

小米收穫祭,分散在各地的氏族成員,前一天都要返回合社的氏族宗家 。主持祭儀的長老要先夜宿於祭屋中,在天將亮時一個人到小米田進行儀式。回到祭屋後,再帶領氏族成員舉行儀式,向小米神致敬,同時祈祝年年豐收。早餐在祭屋中進食,由氏族成員分享米、酒與肉食。之後,各氏族間彼此互邀、分享酒食,以顯示彼此間的互助團結,並再一次肯定部落內各氏族間的地位與關係。拉勞蘭的小米收穫祭
小米收穫祭小米收穫祭

簡介

在鄒族傳統的生活中,小米是主要的作物,也是最重要的糧食。因此,鄒族 的一年,就開始於小米的播種,終於小米的收成。可以說,最重要的生活祭儀都是圍繞著小米的生長而開展的,從播種祭、除草祭、到收穫祭、入倉祭,儀式繁複而嚴謹,卻也顯示著鄒族對小米的重視。
小米收穫祭小米收穫祭
在這些與小米有關的祭儀中,又以小米收穫祭──Homeyaya最為重要,這是每年七、八月間小米成熟時節所舉行的粟作祭儀,也是鄒族人的過年。主要祭祀掌管小米生長的粟女神,感謝她對農作的照顧,並借著祭典強化家族的凝聚力。早期的小米收穫儀式前前後後需一個月的時間,但今天社會生活型態改變了,族人在不斷的修正之後,改以一到兩天的時間,便完成全部的祭儀。
每年到了小米成熟的時候,大社(達邦、特富野)的長老們就根據該年小米生產的狀況,決定舉行小米收穫祭的時間,並通知其他的小社部落。相對於Mayasvi是以大社才能擁有的部落會所Kuba為祭儀中心,小米收穫祭則是以部落中各氏族所擁有的禁忌之屋(emoo no peisia)為主要祭祀場所。而小社各氏族的族人,除了必須在大社之前先完成自己的小米收穫祭,也必須回到大社參加本家的小米收穫祭。主要的因素,除了因為小社的海拔高度都比大社低,小米一定比大社早熟,因此收成時間較早。另一方面,也由於傳說中,粟女神會先從小社開始巡視小米收成,再巡到大社,所以小社的祭典若是在大社之後才舉辦,便錯過了粟女神的降臨。而傳統上,小社的氏族在自己的小米收穫祭之後,必須將所有的小米收成進獻至大社參與小米收穫祭,因此,小社也必須先行完成小米的收成。

緣起

在很久以前小米就一直是原住民的主要食物,也是原住民穀物中最早種植 的糧食。早在三、四百年前或更早就學會種小米,種旱稻是近百年來才有,種水稻更晚。小米的收成好壞可以決定今年的溫飽,是延續族人生命的主要糧食,更是魯凱族論婚嫁不可或缺的聘禮,釀製小米酒主要的原料。可想而知小米對早期原住民的重要。早期的族人種植小米完全靠天吃飯,一旦有了天災或蟲害,那就是饑荒年了,整年就必須挨餓。所以,祖先們立下了不少禁忌,也規範了不少拜天祭祖的儀式,讓後代子孫去遵循,希望得到老天的祝福和祖先的庇佑,好讓小米年年豐收。
小米收穫祭小米收穫祭

意義

小米祭一來是祭天拜祖,二來是慶祝豐收。一年一度的小米祭是全部落最大的活動,也是最神聖的儀式,要舉行小米祭除了長老開會還要巫師做好夢才能決定日子。小米祭活動至少要舉行一星期甚至要半個月,從選定日子後就要開始籌備。原住民魯凱族的重要祭儀,幾乎是伴隨著生產活動而運作,一年的農作行事都依循固定節候展開,故從中衍生的祭祝活動舉行時間也甚為固定。

主要活動

請神

部落的巫師群聚集請神,依守護神、食神、戰神、醫神順序請來,然後開始作法。

祭天拜祖

由部落的祭司負責,祭司不能隨便請人,有固定的人選而且是嫡傳。祭司要準備小籃子,還要準備分岔和直的樹枝各一根,一株芒草的嫩芽,陶碗一個裡面放水,豬肉一片掌般大,酒三杯。準備好就可以進行儀式。

宴客

家家戶戶要準備菜餚、糕餅、小米飯請親朋好友,東西吃完了可以再煮,吃的人越多越有面子。

競技活動

摔角、負重、射箭、試膽、湯鞦韆等活動,每一個人至少都要參加一項活動。

晚會

這個活動是青年朋友的最愛。小米祭的跳舞晚會有時要跳個三天或五天。未婚年輕人利用跳舞唱歌時述說情意,用情歌來表達內心的愛意。

祝禱

部落酋長祭拜祖先同時宣布小米祭結束。
辦小米祭活動的大小,完全就看這次族人收穫的多少來決定,辦的越多天就是收穫越多。

祭典過程

小米收穫祭
小米收穫祭開始進行的前幾天,各家族分別準備儀式所需之經費、米、 酒、豬肉等等,並分配各人工作,氏族中的全體成員也會開始潔淨自已及自己的房舍,並用艾草將祭儀所使用的器物清洗,艾草有去邪功用,用之清洗可以避免惡靈入侵。整個小米收穫祭的期間,人們也必須禁食魚肉、蕃薯、等食物,並遵守收成小米時禁止與他人交談,禁止採薪與耕作等禁忌。違反禁忌的人,來年家中的粟稻將無法豐收。
小米收穫祭小米收穫祭
到了小米收穫祭的前一天晚上,掌管禁忌之屋的長老們便聚集在禁忌之屋裡,守候粟女神的降臨。傳說粟女神的脾氣十分古怪,討厭喧鬧,喜愛安靜,如果族人的舉止輕浮怠慢,或發出了喧擾之聲,這位女神就會立刻轉身離開。所以族人必須以最虔誠的心迎接,以免觸怒這位左右耕作結果的女神。
小米收穫祭當天天未亮,守候在禁忌之屋內的長老便開始準備酒、松鼠的右耳或豬耳尖、茶杯,綁在一個竹筐內。天將明時,長老背方簍、帶著箭竹製成的拐杖,到小米田去,祝神之後收一些小米帶回禁忌之屋,向粟女神報告今年收穫情形,感謝粟女神的賜福與照顧,再拿出酒、豬肉、糯米糕、松鼠肉等獻品再次祝神。此時,全氏族的人員就分別進入禁忌之屋,持著祭品做祝神動作。祭祀完成後,眾人便一同享用飲食,至此,整個儀式算是告一段落,接下來,便開始進行氏族之間的互訪。由於每一個家族成員都會回來參加小米收穫祭,借著這樣的互訪,既能歡樂聯誼,增進情感交流,又能加強的氏族之間的向心團結。每個氏族成員彼此拜訪其他氏族的禁忌之屋,做祝神、道賀、享用傳統食品等活動。

祭典演變

小米收穫祭
在過去的傳統中,小米收穫祭互訪結束後,長老與年輕人會全體集中在頭目家族的禁忌之屋,聆聽頭目及長老的訓勉,並在長老的帶領下念誦族人的歷史史詩、並唱幾段戰歌,在這樣的過程中,一代一代的向下傳承部落的文化精神。而過去在小米收穫祭活動結束後大約一到二周后,小社氏族也會邀請母社族人到各小社接受款待,這樣的回請活動就叫做siuski。但在時代的變遷下,這樣的習俗也漸漸地消失了。直到近幾年,才有某些部落開始尋思找回過去的部落精神,試圖重新啟動傳統。
如今,小米收穫祭與戰祭已經成了鄒族的年度二大祭儀,在時代的洪流中,鄒族人牽起手,圍成圈,用心護持著自己的信仰與傳統,也護守著每一個族人。

布農族的祭典

收穫祭會場
早期布農族人以小米為主食,因此對於小米的播種、管理、收穫等工作都特別的重視,由於本身對小米的生長情形無法控制,因此對小米的期望全部託付給無法捉摸的“眾神”來幫忙,所以布農族人對於小米的播種、管理、收穫等工作,都有繁雜的儀式和眾多的禁忌。
秋季時分,主祭者由經驗得知小米可能逐漸成熟,在判定採收的前十天,主祭者從此不得出門,必須每天觀察天氣和各家小米成長的情形,以作為決定採收小米的日子。若走出屋外必須頭頂簸箕遮住陽光,因為該族古老的傳說有云:天空曾經有兩個太陽,曾把地上的農作物全部曬死,頭頂頂著簸箕就是替即將收割的小米遮住太陽,讓農作物不致被炙熱的陽光曬死。主祭者在前十天開始遵行祖傳的禁忌,作為收割小米祭的準備工作,主祭者不能吃香蕉、地瓜、青菜、甘蔗、鹽糖等鹹、甜的食物。主祭者只能吃豆類及不沾鹽的豬肉、雞肉等食物。他必須遵守這些禁忌直到收割小米的時候為止。
主祭者守食物禁忌到第五天時,開始通知部落的族人共同遵行食物禁忌,以討好眾神的喜悅,讓收割小米的工作順利完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