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蘑菇

小白蘑菇

小白菇(Pleurotus lignatilisGill),屬層菌綱、傘菌目、側耳科,又名小白側耳。子實體小型。菌蓋直徑2.5-4cm,是世界上主要栽培食用菌之一,栽培產量僅次於雙孢蘑菇、香菇、平菇,以其栽培原料適應性廣,易於栽培,生產周期短,產量高且營養豐富而得到廣泛推廣。又名小白菇,其菇體潔白、菇形美麗、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近年來新開發的平菇種類之一,在國內外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市場開發前景廣闊。

基本介紹

  • 別名:小白菇
  • 中文學名:小白蘑菇
  • 拉丁學名:Agaricus comtulus Sacc.
  • :真菌界
  • :擔子菌門
  • :擔子菌綱
  • :傘菌目
  • :蘑菇科
  • :蘑菇屬
  • :小白蘑菇
  • 分布區域:河北、陝西、雲南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生物學特性,生長發育溫度,基質需求,營養,水分和濕度,氧氣,光照,酸鹼度,栽培技術,季節安排,菌種製作,菌袋製作,培菌管理,出菇管理,病蟲害防治,菌種選擇,

形態特徵

菌絲體形態特徵
菌絲體呈白色,菌絲纖細絨毛狀,氣生菌絲髮達,菌絲有鎖狀聯合;菌落外觀較普通平菇菌絲細、薄、平坦、舒展,在PDA培養基上生長良好。
小白蘑菇
小白蘑菇
實體形態特徵
小白菇子實體單生或疊生,白色,菌蓋半圓形或扇形,光滑,直徑2~5 cm,邊緣內卷;菌柄2~3 cm×0·3~0·5 cm,偏生至中生,白色、實心、近圓柱形;菌褶白色,延生,不等長。

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在河北、陝西、雲南。

主要價值

小白菇菇體潔白,菇形美麗,味道鮮美,營養、保健價值高,富含蛋白質、胺基酸、維生素及多種礦質元素,有利於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具有鎮咳、殺蟲、消炎養胃等功效。作為近年來新開發成功的珍稀食用菌種類之一,小白菇正日益受到人們的青睞。

生物學特性

生長發育溫度

小白菇屬中溫偏低型食用菌。菌絲體生長溫度範圍5~33℃,最適溫度23~25℃,子實體在10~22℃分化良好,生長發育適宜溫度15~18℃。

基質需求

小白菇屬於木腐生真菌類,木屑、棉籽殼、蘆葦等富含纖維素和木質素的材料都可分解作為其生長所需的營養;生產中以木屑和蘆葦為主,少量添加麥麩、玉米粉、碳酸鈣、石膏等混和物作為栽培基質;基質適宜的pH值5.5~6.5。
小白蘑菇
小白蘑菇

營養

小白菇屬異養型木腐真菌,具有很強的分解木質纖維能力。生長發育過程中需要碳源、氮源及礦質元素、生長因子(維生素,胺基酸)等營養成分,這些營養物質均能從棉子殼、木屑、玉米粉、玉米芯、麩皮、米糠、石膏、過磷酸鈣等栽培原料中獲得。

水分和濕度

培養料含水量的高低和栽培環境的空氣相對濕度大小將直接關係到小白菇的產量高低和質量好壞。通常情況下,小白菇菌絲生長階段:培養料含水量以55%~60%為宜,培養室空氣相對濕度以保持50%~60%為宜;子實體生長發育階段:菇房空氣相對濕度以80%~90%為宜。若濕度低於80%時子實體發育緩慢,易乾枯;高於95%時則菌蓋背面易變成紅色,引起腐爛,還會出現小菇蕾,形成很大的菇蕾叢。

氧氣

小白菇屬好氧型真菌,菌絲培養階段和子實體生長發育階段都需要足夠的氧氣量,因此必須保持發菌、出菇場所的通風和空氣清新。在菌絲培養階段,應將二氧化碳濃度控制在1.5‰~2‰,才能確保菌絲生長旺盛,當二氧化碳濃度超過3‰時菌絲生長將受抑制;在原基形成和子實體分化階段需保持足夠的通風和充足的氧氣。由於二氧化碳濃度高低能直接影響到菇柄的長短,因此在實踐中常通過調節出菇場所的通氣狀況,生產出不同形態的菇體,以此來滿足市場對不同形態商品菇的需求。

光照

小白菇菌絲生長培養階段不需要光照,尤其是在發菌後期,光照過強會誘發小白菇原基形成,出現邊發菌邊出菇現象,影響總體產量。子實體形成和生長階段則需要一定的散射光,通常光照度以200~500lx為宜。

酸鹼度

栽培小白菇的培養料pH值適宜範圍3.0~8.0,最適6.5左右。

栽培技術

季節安排

小白菇
小白菇出菇最適溫度15~18℃,因此杭州等菇區一年中秋、冬、春三季均可栽培:接種期為9月中旬~次年2月上旬,出菇期為10月上旬~次年5月上旬。根據杭州地區的氣候條件,第1潮菇在10月上旬出菇為宜,因此在7月初擴繁母種,7月中旬開始制原種,8月中旬制栽培種,9月中旬制栽培袋,這樣10月上旬就剛好可以出菇了。由於5月中旬以後杭州菇區的氣溫不再適合小白菇的生長,所以最後一潮菇要趕在2月上旬之前完成接種,3月上旬開始出菇,在4月底和5月初結束整個出菇周期。
小白蘑菇
小白蘑菇

菌種製作

母種培養基採用PDA培養基或綜合培養基,接種後置於25℃恆溫培養7~10 d後菌絲可長滿試管;原種可用麥粒培養基,接種後在25℃恆溫培養25 d左右菌絲即可以滿瓶;栽培種培養基配方為棉子殼78%,麩皮20%,紅糖1%,石膏1%,含水量55%~60%,pH值6.5左右。栽培種按常規方法製作,置於23~26℃培養25 d左右菌絲可長滿全袋。

菌袋製作

培養料配方:棉子殼39%、木屑39%、麩皮20%、紅糖1%、石膏1%,料水比1:1.1~1.2,pH值6.5左右。栽培袋選用17~18cm×35cm×0.05cm的低壓聚乙烯或聚丙烯筒袋,每袋裝濕料0.63~0.66kg(折合乾料重0.3kg),裝袋要求上下鬆緊均勻,袋壁不留空隙,袋口採用棉花塞或雙套環封緊。料袋在100℃下保持10~12 h完成滅菌;冷卻至28℃以下進行接種。

培菌管理

接種後將菌袋置於23~26℃的培養室中進行培菌管理,經25~30 d培養後菌絲可長滿全袋。培菌期間要做好避光、通風、控溫、控濕、發菌檢查及剔除雜菌污染菌袋等工作。

出菇管理

在出菇適宜季節來臨時,將菌絲已生理成熟的菌袋搬至出菇房或大棚內排場,在適宜的晝夜溫差、散射光、袋內水氣(發菌後期袋內形成的黃水)等因子的綜合作用下,4~7 d後原基形成,此時為開袋最佳時機。如果開袋過早,原基難以形成或形成緩慢;開袋過遲,易出現畸形菇,影響總體產量和質量。開袋方法是輕輕拔去棉塞或雙套環,把袋口翻卷或剪下至與料面持平高度(如市場需要長菇柄的產品時,可適當提高袋口高度,但要注意袋壁的清潔,不要讓菇蕾貼上異物),並將菌袋按橫向排放或撂堆成菌牆狀。
出菇期間菇房或大棚要保持適度通風,空氣相對濕度保持80%~90%為宜,因此在菇蕾和子實體生長階段要進行適度噴水。菇蕾形成後經7~10d的培育,當菌蓋直徑長到4~6cm,邊緣內卷未完全開展前為採摘適期。1潮菇采完後,要及時清理料面的菇腳等雜質,休息養菌5~7 d,待采菇處的菌絲生長和恢復後繼續噴水催蕾,進入第2潮菇的出菇管理。採收2潮菇之後,應根據具體情況對菌袋進行補水,通常可以採收4~5潮菇。
由於小白菇菇體潔白,所以在採摘時要特別注意,不要讓培養料碎屑粘到菇體上,以免影響產品外觀和品質。

病蟲害防治

要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原則,以農業防治、物理防治方法為主,採用嚴格生產技術操作規程、淨化栽培環境、及時清除污染菌袋、在菇房或大棚安裝防蟲網等措施,避免和減少病蟲害的滋生,絕不允許在出菇期間和倉儲期間向菇體噴灑任何藥劑。

菌種選擇

菌種的選育以抗性強、品質優、商品性狀好為基本原則,培養出的小白菇菌種應具備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等特性,要求菌絲生活力強、無雜菌、無蟲害,嚴禁使用帶有雜菌、病毒及蟲害跡象的菌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