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杜鵑

小白杜鵑

小白杜鵑(Rhododendron maculatum Xiang Chen & J. Y. Huang)是杜鵑花科、杜鵑花屬植物。灌木,2-5米高。樹皮較粗糙。幼枝被紅褐色腺體。葉革質,長圓狀橢圓形或橢圓形,長6-10(-13)厘米,寬2.2-3.5(-4.5)厘米。中脈在表面略下凹,在背面明顯隆起,側脈約16-18對。花序頂生,每花序有花朵數6-10。花序總軸15-18毫米長,稀疏被腺體或近無毛。花梗綠色帶粉色,花萼小。花冠內外均近無毛。花冠裂片5-7,近圓形。雄蕊長2-2.5厘米,花絲基部被微柔毛。花葯紅褐色,長3-4毫米。子房卵圓形,長5-7毫米。花柱3-3.3厘米長,通體密被淡黃白色腺體。柱頭寬約3毫米。蒴果圓柱形,長約1.8厘米。花期5-6月。

分布於中國貴州省級自然保護區。適宜生長於pH值為4.5-6.5的黃壤中。

小白杜鵑花白色,花期較晚,具有有較高的觀賞和園林套用價值。

依據IUCN紅色名錄標準該種應屬極危物種(CR)。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白杜鵑
  • 拉丁學名:Rhododendron maculatum Xiang Chen & J. Y. Huang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木蘭綱
  • 杜鵑花目
  • 杜鵑花科
  • 杜鵑花屬
  • :小白杜鵑
  • 命名者及年代:Xiang Chen & J. Y. Huang,2010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產地生境,繁殖方法,主要價值,保護現狀,

形態特徵

灌木,2-5米高。樹皮較粗糙。幼枝被紅褐色腺體。葉革質,長圓狀橢圓形或橢圓形,長6-10(-13)厘米,寬2.2-3.5(-4.5)厘米,先端鈍圓,有短尖頭,基部寬楔形或鈍圓,邊緣不反卷。葉表面綠色,無毛,背面淡白綠色,具白粉霜,無毛。中脈在表面略下凹,在背面明顯隆起,側脈約16-18對,在表面不明顯,背面略隆起。葉柄圓柱形,具凹槽,1.4-2厘米長,幼時被紅褐色腺體。
小白杜鵑
小白杜鵑
花序頂生,每花序有花朵數6-10。花序總軸15-18毫米長,稀疏被腺體或近無毛。花梗綠色帶粉色,15-37毫米長,密被淡褐色短柄腺體。花萼小,1-2.5毫米長,不等長,裂片5-7,寬三角形,被腺體。花冠寬鐘狀或寬漏斗形鐘狀,白色,長3.5-4.6厘米,寬4.2-5.5厘米,基部有一紫紅色大斑塊,微香。花冠內外均近無毛,基部無蜜腺囊。花冠裂片5-7,近圓形,長約1.5厘米,寬約1.8厘米,頂端略凹缺。雄蕊(10-)11-13(-15),不等長,長2-2.5厘米,花絲基部被微柔毛。花葯紅褐色,長3-4毫米。子房卵圓形,長5-7毫米,密被淡黃白色腺體。花柱3-3.3厘米長,通體密被淡黃白色腺體。柱頭寬約3毫米。蒴果圓柱形,長約1.8厘米。花期5-6月。

近種區別

該種與分布在四川西部海拔3300-3400米的松林中的疣梗杜鵑Rhododendron verruciferum W. K. Hu)相似,但主要區別在於該種葉較大而背面無毛,花序軸較長且疏被腺體,花梗僅密被腺體而無疣點,花冠白色,較大,通常寬鐘形,具紫紅色大斑塊,花絲、子房和花柱均較長。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貴州省級自然保護區。適宜生長於pH值為4.5-6.5的黃壤中。

繁殖方法

11月種子成熟後,採集百里杜鵑保護區內生長健壯、無病蟲害、進入結實盛期的12種成年小白杜鵑母樹的果實,果實形態為未開裂或即將開裂,將這些果實放在通風乾燥的室內自然蔭乾,促進果實開裂,然後剝出種子,除去雜質後種子放於紙袋中,放置在通風乾燥的室內。
翌年4月下旬,用當地林下表土鋪成苗床,土壤厚度約20厘米,整細平整待播;將種子放入布袋中,浸泡入50℃的溫水中24小時進行種子催芽,取出時種子已經開始膨大,將種子從布袋中取出,攤開,待水乾後,混入細土中,撒播在苗床上,用松針覆蓋,厚度約5厘米,15-20天出苗,當出現子葉時,除去約50%的松針,後逐步除去,原則是不能讓真葉高於松針厚度和澆水時能防止傷苗(將苗沖壞),春季將2年生幼苗移栽到營養袋中,營養袋基質為保護區當地腐殖土。
育苗日常管理相對粗放。日常澆水根據土壤和營養袋基質的乾濕情況決定,天氣炎熱、土壤和基質較乾時澆水,無固定澆水時間;苗期主要病蟲害為根腐病,主要用藥為甲基托布津和根腐靈。

主要價值

小白杜鵑花白色,花期較晚,具有有較高的觀賞和園林套用價值。

保護現狀

截止2018年,僅發現2個種群10餘株成年植株。依據IUCN紅色名錄標準該種應屬極危物種(CR)。其面臨的主要威脅為因農業生產引起的生境喪失和旅遊觀光帶來的人為干擾。因此,急待對其進行有效的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