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小欖的荼薇,古稱荼蘼(或醯醇),它不同於中國原生的懸鉤子薔薇品種,而是古籍《花鏡》及
《廣東新語》所指的“番荼藤”,
《香山縣誌》稱為“洋荼蘼”,據傳是明嘉靖間經澳門從大西洋彼岸引種回來的,為少數能保留下來的遠古玫瑰品種。據明代黃衷所著
《海語》記載:“醇,海國所產為盛。出大西洋國者,花如中州之牡丹。”小欖先民為應對明朝嚴酷的“海禁”政策以區分“醉醇露”之原料的“中“與“外”,巧妙地利用“荼”與“酴”、“薇”與“醇”在小欖方言中讀音相同的特點,將西來的除酶取名為“荼薇”。明嘉靖《香山縣誌》物產編中,荼薇被列為邑中“花品十九”之一。
“洋荼蘼”之所以能成為小欖的地道物產,除因有良好的自然條件外,還因小欖的人文環境與歷史機遇。在小欖開發較早的地方(即今永寧社區與新市社區一帶),先民大多是宋元時期中原士夫避亂南遷的移民,亦有是明初來自各地的屯田軍戶,他們既帶來了中原文化,亦帶來了江南生產技術。這裡文風鼎盛、人才輩出,文化底蘊深厚,鄉人重農不輕商,以農為主,農副相兼,農商相兼。明嘉靖間,葡萄牙人占據澳門並以此作為遠東貿易中繼港,澳門成了珠江流域外貿商品集散之地,在新機遇及經濟環境下,小欖“人多務賈與時逐”,掀起了一股“棄田築塘,廢稻樹桑”之熱潮。隨著貿易的需求,農副產品加工行業勃然興起,當時果品加工、醬醋食品、麻布織造、養蠶集絲、春米釀酒等行業十分興旺。明清時期,小欖的釀酒技術及所產之黃酒、重醞酒等,在南、番、順、香一帶很有名氣,據《欖屑》雲,時有“欖酒順的醋”之說。《香山縣誌》也稱黃酒、重醞酒均以“小欖鄉最良”。由於荼薇在釀酒、和糖、釣露…..等方面有較廣的套用價值,於是引種並廣而植之,成了花農的新寵。
工藝流程
1、荼薇糖(醬)
在過去,小欖普通人家都會製作荼薇糖(醬)。清晨帶露採花,除去蒂,放在沙盆(碾盆)內用插漿棍輕輕碾爛,拌上細白砂糖(通常一兩花瓣配四兩白砂糖)插爛如泥,烘曬後收藏瓷罐內,經密封兩三個月便成,經年色香不變。亦有人喜歡在荼薇糖入瓷罐時,在夾層內加入幾粒烏梅,以增加其酸度。荼薇糖(醬)既可直接食用,又可作調料、佐料,各種菜著以及糕點小食,只要略加少許,便香氣四溢,甜醇可口。
2、荼薇蛋卷
製作荼薇蛋卷的主要原料為水、麵粉、花生油、白砂糖、荼薇花瓣(烘乾)、椰蓉等。首先要製作蛋漿,將麵粉、水和花生油倒入容器中,加入雞蛋,1斤麵粉大約需要5個雞蛋,再加入適量的糖,充分攪拌至濃稠糊狀。然後加熱鐵板,擦上少許花生油,將一湯匙蛋漿舀入鐵板上,慢火將蛋皮烘至稍乾,把蛋皮左、右兩邊向內折起,在中間加上荼薇花瓣、白砂糖和椰蓉,再將蛋皮捲成圓筒狀,最後用專用的餅印將蛋卷壓扁,烘乾後即可。荼薇蛋卷蛋卷甘香鬆脆,食來既有椰子和鮮蛋的香味,又有濃郁的荼薇花香,是小欖馳名中外的土特產。
3、荼薇酒
釀荼薇酒,是小欖的一絕。荼薇酒初叫荼薇露,此因明清時期凡以花果所釀之酒皆多名“露”之故。小欖荼薇酒可分兩大類型,一類是坊間用米酒泡浸花瓣釀製,另一類是專業酒坊的蒸餾製作。這兩類都是以荼薇花作為香料,以米酒為酒基,將荼薇花的自然香氣,完美複製到濃香型白酒之內,花香同酒香渾然一體,蜜香清柔、幽雅純淨、綿甜醇厚,不辛、不辣、不沖,給人以樸實純正、爽冽純醇之美感。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小欖荼薇作為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中的瑰寶,是在小欖獨特的生態環境和人文條件下孕育形成的,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徵和無可替代的人文價值。
傳承狀況
隨著社會工商業發展,農業用地減少,荼薇花的種植以及相關製品加工企業大規模縮減,如今僅剩永寧沙村和績東二怡豐村一帶。
傳承人物
1、鄧彩英,1957年生,小欖永寧人,祖孫四代均以種植荼薇為業,自小得到外祖父和父親的言傳身教,對荼薇種植過程中的各個技術環節都能全面掌握,同時對荼薇酒、荼薇糖等製作技藝也較在行。
2、陳仲次,1943年生,小欖永寧人,原是地方國營中山酒廠釀酒技師,20世紀70年代進廠學藝,接受專業培訓,對昔年小欖各大酒坊荼薇酒的釀造核心工藝進行了系統的整理、研究,匯各家之長再融入現代科技發酵技術,對小欖荼薇酒進行了改良,讓流傳幾百多年的經驗得到強化,使產品品質更穩定、更香醇、風味更為獨特。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20年6月5日,小欖荼薇花製品加工技藝在《中山市文化館雲課堂·非遺講堂》中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