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況簡介
小村鄉域屬季風型山地溫和濕潤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8℃,一月平均氣溫2.8℃,七月平均氣溫24.8℃,年降雨量為1717毫米,年4-10月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83-90%,年均日照時數1212.4小時,日照率27%,最大凍土深度40毫米。
小村鄉物產豐富,土地肥沃,土壤呈黃棕色砂泥,坡地土壤較薄,山腰平緩地段、平地土層較深,平均在80-100厘米以上,土壤表層疏鬆,呈酸性,PH值5.16-5.73。土壤有機質28.5-42.9g/kg,含氮1.23-1.96g/kg,鹼解氮134.8-198.4mg/kg,速效磷7.5-12.5mg/kg,速效鉀75.0-147.5mg/kg。有耕地面積3644.7公頃,其中水田1605.08公頃,旱地2039.62公頃,主產水稻、玉米;經濟作物有茶葉、花生、生漆等,茶園面積2萬畝,花生2000畝,生漆700公頃;中藥材有白朮、貝母、天麻等,各類中藥材總面積6萬畝。
小村鄉具有光榮的革命歷史,是全省老區建設示範鄉鎮。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賀龍、關向應、肖克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率紅軍曾在這片熱土上拋頭顱、灑熱血,進行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在本鄉境內的大村,召開了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湘鄂西中央分局會議”,當年的老區人民以韋廣寬、李益孟為代表組建了“韋家父子兵”游擊隊,隨紅軍打游擊,爬雪山、過草地,走完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在小村境內留下了大村會議舊址、紅軍洞、轎頂山等革命遺址和許多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跡。
建制沿革
小村在清代屬禮忠里,在太平天國時期叫永太場,它比鄰近的永興場小,故名為小村。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屬三區,建國初期屬第五區、六區、八區,1956年改為四區,1958年設紅星人民公社,1961年恢復小村區,1975年撤區並社,1983年撤銷公社恢復為小村區,設定區、鄉、村、組建制,1997年撤區設鄉,名為小村鄉。曾是賀龍、關向應、周逸群等開展革命活動地之一,有烈士紀念塔和湘鄂西中央分局大村會議遺址。
行政區劃
轄小村、羊蹄、土地溪、荔木、水杉坪、大村、田壩、餵龍、李子溪、白果、興隆溝、中心場、小臘壁13個行政村,88個村民小組,全鄉總人口21309人(2017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有土、苗等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98%。
自然資源
植物
境內森林覆蓋率高達90%以上,林地總面積14126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63%,其中有林地14000公頃,疏林地80公頃,灌木林700公頃,主要用材品種為馬尾松和杉樹,有國家保護植物
紅豆杉、
香楠、
水杉。
恩施州林業專家組近日在對小村鄉中心場村茶油台原始森林進行考察時發現多種古樹群落。專家稱,這些古樹群落十分罕見,是林業和環保研究的“珍寶”。這些古樹分別是
銀杏、
杉樹、猴梨樹、藥王木、
楠木等,這些樹齡大多在
五百至
千年以上,分布面積約200餘畝。其中高達40米的
杉樹就有30多株。
杉樹、猴梨樹、藥王木等都是最好的建屋用材。這些樹種均未被列入保護樹種,在居民集聚地仍能在原始狀態下完好的保存下來,在全國來說都實屬罕見。專家分析,這是當地居民超前的環保意識拯救了這片原始森林。
據了解,為進一步保護這片古樹群落,縣林業局已制定相關保護措施,並向上級主管部門申請
保護區的升級,對這些古樹群落和這片森林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銀杏和一批國家珍稀保護動物共同實施保護。
動物
礦藏
水紋
鄉域內共有水域面積450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2%,多為河流、溪溝,最大的一條河流名為藍河,由西北向東南貫穿小村鄉全境內,常年清澈透明,發源於本鄉大村村,流入烏江。
地理環境
位置
地形
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岩層為水對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為“
喀斯特地貌”。有很多大型容洞、
湧泉和
暗河,主要高山有大寒尖、人頭山、觀音山等,共100多個山頭。
地形地貌複雜,呈南部高、中部低、東部向西部傾斜。
經濟概況
2012年全鄉國民生產總值為6千多萬元,其中農業生產總值為3500萬元,工業生產總值為600萬元,第三產業生產總值為800萬元,全鄉財政收入7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000元。其一、二、三產業比例為6∶1∶3 。全鄉以種植業為主,有中藥材(
白朮、
天麻、黃蓮),
茶葉、
生漆、紅衣
花生等主要經濟作物,而工業經濟相當薄弱。
人口民族
風景名勝
小村鄉域為少數民族聚居區,建有少數民族古蹟“苗塔”,旅遊資源有聞名省內外的“朱家堡”“人頭山”、“觀音山”、“華佗山”、“南河漂流””茶油台
原始森林群”,革命遺址“
紅軍洞”、“轎頂山”。
獲得榮譽
2019年9月24日,小村鄉(白茶、綠茶、紅茶)入選第九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