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概況,經濟產業,經濟產業,人民生活,名勝古蹟,基層組織,民間藝術及民俗風情,人物,
概況
小崔溝村隸屬於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常袋鎮。村莊地勢西高東低,全是丘陵地貌,海拔多位於240-290m之間,村西有常袋千畝紅提葡萄園。小崔溝村位於常袋鎮南部,西距小浪底專用線1.5公里,新310國道(G310)、連霍高速公路(G30)從村南穿過,南距洛陽機場2.8公里。北與趙凹村隔溝相望,東與石碑凹村毗鄰,南和西南分別緊靠麻屯鎮的水泉村和後樓村,西與半坡村相鄰,西北與武家灣村接壤。總面積約1.3平方公里,林地面積約50餘畝,村莊占地約0.4平方千米,現有耕地面積845畝,其中水澆地800餘畝,全村3個生產組,214戶居民(不包括在外工作,生活居戶),人口889人(據2007年參加新農村合作醫療統計)。
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常袋鎮小崔溝村
根據孟津縣文史資料記載:1936年,暴雨山水衝出的《宋故朝奉郎守尚書工部郎中分司西洋上柱國賜紫金雨袋》、《江公墓志銘》中記載:是歲改明道,末年科十月二十九日,葬於洛陽平樂鄉上店裡,從先塋也。“是歲改明道”(宋仁宗趙禎的年號),末年(1033年),冬10月29日葬於洛陽縣平樂鄉上店裡,小崔溝一帶在北宋叫上店裡,這是我們難以想到的。另據所傳說在小崔溝村以前還叫盤龍山。
又據《崔氏族譜》記載:“予至小崔溝觀其村居地勢乃知是山發源,井莊東南迤邐數十里至小崔溝去而如神龍回首顧尾狀,是村背依高山前臨大溪東北突出一峰西南亦起一峰與東北各相峙大溪之水至東北峰向南流過村舍後有小溪水東流會小溪水到西南峰之後轉向東流此小崔溝也。”說明小崔溝由朝陽鎮大崔溝遷入沿溝而居始成小崔溝至今。該村居民姓氏以崔、王、馬、孫、張、賈、李姓為主,近年又遷入的有張、劉姓,其各姓氏的情況略如下述:
崔姓自朝陽鎮大崔溝數世遷入小崔溝已400餘年(明末),遷入時連同二世祖祖塋一併遷入。二世祖為兄弟二人,一留大崔溝,至今已繁衍至二十八世,一至小崔溝,現已有138戶。
王姓三支:一支自乾隆十二年(1748年)由洛陽苗溝村遷入小崔溝橋東,始祖王文虎墓被盜,據墓志銘了解。一支於清初從洛陽市古城鄉董圪堪村遷入王坑。一支於清末從朝陽鎮黃凹村遷入橋東,本姓汪,後由於家族關係隨王姓,三支總計41戶。
孫姓,據洛陽穀水《孫氏族譜》(安樂世家)載:“據該村國正稱:其祖父士華,世居谷水,家貧,以箍漏鍋為生,後因荒亂,飄泊至石碑凹村淪為長工,於清末定居小崔溝至今,計10戶。
馬姓,祖居洛陽市瀍河區馬坡,於清末遷入小崔溝,計13戶。
賈姓於明末自山西洪洞叔侄二人遷入孟津,叔遷入城關鎮賈滹沱村,侄遷入大陽河村,賈氏十五世孫賈指於民國三年(1914年)由大陽河遷入,計5戶。
張姓二支,一支於明初從朝陽鎮官莊廟溝遷入石碑凹,為石碑凹老戶人家,清末從石碑凹遷入定居至今。一支張旺於1975年從楊溝村男到女家落戶而入贅王景太家,總計4戶。
李姓,原為石碑凹老戶人家,其歷史比張姓歷史還長,始祖為宗石守信家族墓守墓。於民國十一年(1922年)遷入計1戶。
劉姓三支:一支劉連柱於1983年從拐坪村男到女家落戶而入贅崔鴻鈞家;一支劉占偉於1995年由城關鎮徐家嶺村男到女家落戶入贅崔廣欣家;一支劉春於2006年由石碑凹村南灣男到女家落戶入贅李富壽家;計3戶。
經濟產業
小崔溝村,1958年前人均耕地將近2畝,隨著改革開放,經濟發展,世居沿溝之戶逐年已從窯洞全部搬入新居,隨人口增加,村莊擴大,現在人均耕地不足1畝。糧食作物主要以小麥、玉米、紅薯為主,建國初期糧食單產50餘公斤,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通過興修水利,平整土地,化肥套用,使小麥單產已達400餘公斤。
1963年小崔溝村在公社包村幹部徐巨燦的幫助下發展蘋果70餘畝,後因管理不善,經濟效益不佳,於土地承包到戶前後已大部分刨掉,現存不足10畝,收益尚可。
1957年以後,小崔溝村連續興辦過細菌肥料、腳踏車配件、標準件、電瓶、節煤爐等小型企業,後各因經營不善和其他原因而先後停產。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村民崔利民於1995年辦起機加工,由原來的兩台車床發展至今天的16台各種車床,最近又投資40萬元建起了5噸天車的大車間(長42米,寬15米)一個,其固定資產累計達100萬元,生產蒸蒸日上,現已成為常袋鎮財政收入的主要納稅戶。
經濟產業
1945年小崔溝已辦起村學(初小),至文化大革命初期先後有張立、張文學、張元振(趙凹)、王建華(楊樹溝)、楊玉坤(常袋)、姚玉坤(姚凹)、劉敬齋(常袋)、任逢山(偃師)、石中和(廟後)、莫書范(朝陽)、韓子華(韓莊)、劉超(常袋)、周大治(東小梵)等教師在小崔溝任教,期問每學年(四級)學生均在八、九十人之數,最多年份已超百人,教育質量良好。特別在1991年間洛陽日報社愛心支助資金3868元,民眾集資。7000餘元,在支部書記孫書儉、村長崔廣彥的帶領下,建起新校舍一所。從1966年至今小崔溝已先後走出大學生25人。
小崔溝村解放前夕及解放後有祖傳醫藥世家王學,在周圍村莊為民眾解除病痛,自製的起藥和長藥療效獨特,後隨本人去世而失傳。1990年有村民崔利芝辦起第一所衛生室,隨後王偉芳、楊變俠先後也辦起衛生室。而後崔利芝、王偉芳出嫁後停辦。現只剩下楊變俠一所,楊變俠熱心為村民服務。為提高醫術。近年來,先後多次到縣醫院,洛陽市中心醫院進行多科室實習,深造,如今常見病,多發病已手到病除。外村也多有人次慕名前來診治,療效甚佳,受人稱讚。
2000年以前,小崔溝村道路均為土路,雨天泥濘難行。2003年村兩委率領全村村民集資,又加上洛陽市城市建設勘探設計院院長崔發善及其父崔景玉集資修通了一條至小浪底專用線,並通到各戶的瀝青路,改善了交通面貌。2004—2005年洛陽市電廠在小崔溝及石碑凹間修建輸送煤灰灰壩,將原瀝青路軋壞,灰壩工程結束後,電廠重修壩南至小浪底專用線連線的2千米的水泥路。一組、三組利用被占土地賠款修通各居戶間水泥路,徹底改變交通面貌,促進經濟發展。
1983年以前,小崔溝村沒有水利設施。1983年和武家灣分大隊後,分給一眼機井,還在武家灣六組境內,1993年二組利用國家扶持的貸款和民眾集資打深井一眼。2006年一、三組利用電廠占地賠款各打深井一眼,並全部安上地埋管,徹底改變了小崔溝灌溉面積,全村845畝地,800餘畝變成水澆地,早澇保收,畝產已達450餘公斤。
1967年小崔溝村在支部書記馬耀亭的帶領下,崔富欣主抓建起了高低壓線路,使村民真正點燈不用油,磨、碾不用牛。2000年春,國家進行電網改造,在村兩委的帶領下,拆除破舊線路、重新規劃架線,一戶一表,徹底改變“人情電”、“霸王電”等不良傾向,從而帶動家用電器發展。
小崔溝於1997年安裝了3部固定電話(孫書儉、王山、崔同玲各1部),2000年以後發展到大部分家庭。近年隨著行動電話普及,現在大部分村民攜帶手機進行通訊,真是實惠叉方癟。
人民生活
解放前,受“帝、官、封,,三座大山壓迫,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解放後至文革前,人民有了土地,當家做主,但由於土地貧瘠,生產條件落後,糧食產量低,不能真正解決溫飽。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土地承包到戶t充分調動民眾生產積極性,生產條件改善,糧食產量逐步提高,基本解決民眾溫飽。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黨的方針政策惠及千家萬戶,世居窯洞的農戶,在解決溫飽有餘,經濟條件提高的基礎上戶戶建平房、樓房,現已全部搬人新居,特別近幾年,黨的“三農’’政策落實,農民種糧積極性更高,多餘勞力出外打工,進廠務工。農民家家有餘糧,多戶有存款,彩電、洗衣機、通訊工具基本普及,機車、電動車已成為普通的交通工具,如今冰櫃、空調、小車、廚房電器已進人部分家庭,新農村建設正朝著小康社會邁進。
名勝古蹟
小崔溝村解放前建有奶奶廟一座,內塑有白衣奶奶神像及二侍女像,解放前及解放初期香火較盛,1957年拆除。
基層組織
解放前小崔溝屬洛陽縣金溪鄉,甲長崔永慶、王揪子。解放初期成立小崔溝農會,主席王景太、崔鴻儒、王忠娃。1953年屬洛陽縣第一區半坡鄉,主席王廷瑞,鄉長郭鐵良、崔廣欣、會計崔芳間。1955年屬洛陽縣高級社半坡五一社,1957年屬孟津縣麻屯區婆羅窯鄉,1958年屬麻屯公社半坡五一社,1962年屬常袋公社,1963年屬常袋鄉武家灣大隊,1983年屬常袋鄉;2002年至2010年,崔廣彥書記、村長一肩挑。現任村支書兼村長:王山。黨員26人。
民間藝術及民俗風情
小崔溝村於解放前由崔、王兩姓成立兩個社火(關爺社和奶奶社)主要在社13家,從第一家開始每年負責養羊一隻,到春節時在社其他各家兌米、面、菜等物在其家聚餐。依次類推,同時從初一至燈節,兩社鼓、鑼、鑔進行對賽,看誰打出威風,1957年併入半坡。
1999年小崔溝村在郭秀丹的帶領下組成由30餘人的秧歌隊,打破舊秧歌傳統,與舞蹈相結合,以全新面貌排練,在2000年鄉燈節會演時得到鄉領導好評。2001~2005年鄉燈節會演時均獲得一等獎,兩次代表鄉出席縣燈節匯演。
據《崔氏族譜》記載:崔氏始祖自山西洪洞遷於河南,相傳五門,後遷河北橫嶺。再後遷鞏縣自沙,後遷孟津油坊街,後遷洛陽太古莊,後遷大崔溝,傳之數世遷小崔溝一門。嘉慶23年謹序,同治十年重修,民國21年(1932年)再修總計有乾、元、元、亨、利、貞五本《崔氏家譜》。2004年春有大崔溝崔遷印、崔鴻俊,小崔溝崔廣金代表崔氏族人蒐集資料,續編新譜,並把乾、元、亨、利、貞五本合印,為第一部,新譜為第二部,後又把一部、二部合訂重印。該譜現存縣圖書館一本。
人物
王克周:(1907年4月一1978年4月),解放前任偽政府鄭州軍械處處長,其間多次為共產黨提供槍枝彈藥。
崔明珍(崔東):(1907年8月一1989年3月),解放前為中共地下黨員,護送過劉少奇等領導路過。解放後任陝西省臨潼縣醫院院長。
崔永靜:1931年8月生,解放前在北京上學時參加黨組織,1948年隨軍南下,解放後任瀋陽軍區氣象台台長,四清時任陝西省臨潼縣工作隊隊長。
崔同偉:1933年生,河南省黨校大學班畢業,歷任三門峽工商局局長,洛陽市五金交電公司經理,市肉聯廠書記,市供銷社主任。
崔同慶:1935年4月生,歷任洛陽市蔬菜公司財務科長,市鹽業公司經理。
崔根茂:1942年元月生,1980年任洛陽市第二汽車修配廠生產總調度,1994年任二分廠副廠長(北京)享受正科級待遇。
崔廣金:1947年3月生,1966年參加教育工作,1994年被聘為中學一級教師。
崔發善:1953年6月生,歷任市建委設計科科長、市城建勘察設計院院長等職。
崔太云:1953年4月生,1976年8月參加教育工作,1995年被聘為中學一級教師。
王潤俠:女,1957年11月生,1979年8月參加教育工作,1995年被聘為國小高級教師。
劉素娟:女,1957年3月生,1976年12月參加工作,2007年10月被聘為國小高級教師。
崔宏剛:現任洛陽市統戰部副部長。
崔治國:1963年3月生,1985年畢業於長沙工程兵軍事院校,工程師,團級待遇。
崔景立:1976年3月生,1999年6月畢業於湖南大學土木系,給排水專業,同年7月應聘於機械工業部第十設計院(洛陽),2004年4月轉人機械工業部第六設計院(鄭州)工程師,歷年來共發表省部級專業論文10餘篇,國家級論文1篇。
崔連柱:1924年7月生,1951年3月參加抗美援朝志願軍,編入志願軍600團3連,職務戰士。1953年6月犧牲於戰場。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