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岞林場
- 別名:小岞婦女林場
- 興建時期:20世紀60年代
- 地理位置:福建省惠安縣小岞鎮七里湖
創建林場,林場發展,林場榮譽,林場精神,
創建林場
小岞林場所在的“七里湖”地處惠安東面沿海突出部,是全縣最大的風沙口。林場還未建成時,這片鹽鹼灘地上寸草不生、淡水奇缺,農田被成片侵蝕,房子也建不成。每逢秋冬時節,三天兩頭颳起東北風,大風捲起黃沙,鋪天蓋地,附近的居民飽受著風沙侵蝕的煎熬。為了改變現狀,1963年當地政府在七里湖創建小岞林場。
小岞林場
林場發展
由於沙土和海風都帶有很強的鹼性,種在沙灘地上的木麻黃樹苗幾乎全軍覆滅。1966年,20名惠安女子走進七里湖。經過數年的試驗,她們摸索出“要防風,深挖溝,築沙堤,下客土”的創新方法。先在靠近沙堤避風的地方,選擇一畝多東西向的沙地作為試驗田,在上面開了7條溝,每條溝長20米,寬1米,深1.5米,行距3米,株距0.5米。溝土壘在兩岸作為防沙壕,然後在溝底造林。“往下挖了1米多深,我們才發現,原來上面一層都是粗沙,底下的才是細沙。粗沙沒法蓄水,風一大也鎖不住樹。”經過一年精心管理和細心觀察,這一畝試驗地果然獲得了成功,經惠安縣林業局驗收鑑定,成活率達到95%以上。這種“挖溝防風植樹”的造林經驗,被省林業廳在全省推廣,參觀學習者紛至沓來。
2000年以來,小岞林場再上一個新台階。在各級林業部門、婦聯的支持和幫助下,先後辦起了養雞場、養豬場、養牛場、薯苗基地、育苗基地等,同時種上了玉米、花生、甘薯、番茄、大小麥等農作物,並建起一個大棚蔬菜基地,這種以農養林、以副養林的多種產業化經營模式初見成效,基本形成了以林為主,農、林、牧並行發展,社會效益為主,經濟效益為輔的生態型現代林場。
如今的小岞林場更是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環島北路、小岞風電場、五萬噸級散雜貨碼頭和惠安能源項目相繼投建。以小岞林場為重要載體的惠女生態園也落戶於此。小岞林場這一顆海峽西岸的林場明珠更加璀璨。
林場榮譽
小岞林場先後被定為縣級林業基地、縣雙學雙比示範基地,以及全國、省、市婦聯示範基地。
林場精神
20世紀60年代,20位漁家女來到這片飽受風沙侵襲的荒灘。她們沒有一分報酬、沒有現代工具,為了一個樸素的願望,日夜挖沙種樹、經歷無數失敗,硬是在寸草不生之地建起了綠色長城,呵護一方安居樂業。
最初的十年,年年栽樹,年年補種,十年間,竟然沒有一株成活。十年,有無數的理由選擇放棄:種樹,根本不是義務,又苦又累,既沒有聘任書,更不領半分薪酬。十年無一成活,一次次失望的疊加,本應發酵出絕望:這片土地就是種不成樹!但是,20位惠安女子,卻以一種近乎天真的堅持,守得雲開見月明。
20世紀80年代初,這一帶燒飯取暖用的還是柴火。天寒地凍的12月,因為擔心林木被盜伐,護林員們晚上輪班抱著被子到樹下睡覺,守護林場。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果敢與無畏,才使這片鬱鬱蔥蔥的防護林帶得以完整地保存。
除雜草、撿垃圾、檢查蟲害、巡視火情,這幾項工作每天都由這20位女護林員分班負責,一直忙到傍晚。正是這群護林巾幗的辛勤勞作,才在海邊豎起了這道綠色城牆。
這是一支大公無私、富有集體精神的團隊,20位姑娘如磁鐵般攏在一起,沒有特殊體制、沒有絲毫報酬,只為造福家園;這也是一支善用科學的隊伍。她們從實踐出發,總結出“挖溝防風植樹”的小岞經驗,讓風口造林的成活率由不足20%提升到90%;這更是一支擁有黨員標桿,谷文昌式帶頭人的集體。全國十大綠化女狀元、場長兼支部書記陳麗英用數十年光陰,帶領大家攻克難關、守護海岸。時代在進步,條件在改變,精神卻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