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姑不賢,評劇傳統劇目。陸正群根據張鳳樓口述整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姑不賢
- 類型:評劇
- 作者:陸正群
- 出版社: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小姑不賢,評劇傳統劇目。陸正群根據張鳳樓口述整理。
小姑不賢,評劇傳統劇目。陸正群根據張鳳樓口述整理。郎、張、陳三村有三個寡婦。一寡婦郎婆叫母閻王,寵愛女兒費姐,虐待兒媳月花。費姐偷吃雞腿被月花看見,懷恨在心,唆使母親暴打月花。二寡婦月花母親張婆善良軟弱,見女兒受虐待,束...
三打四勸,又名《小姑不賢》,呂劇傳統劇目。由山東琴書演變而來,1910年由時殿元為主的共和班搬上舞台,成為保留劇目。寫蘇玉娥受婆婆和小姑虐待,回娘家暫住,又被哥哥送回。婆婆嫌她回來太晚,見面就打。玉娥下廚做飯,小姑拋米於火、撒灰於鍋,嫁禍於玉娥。玉娥又遭婆婆和小姑毒打。丈夫張長恩放學回家,...
曾在《小姑賢》、《小姑不賢》、《姊妹易嫁》、《借親》、《三拉房》、《王小趕腳》、《狸貓換太子》、《搬窯》、《紅絲錯》等大小几十齣劇目中擔任主要角色。2001年為中央電視台《名段欣賞》欄目錄製《搬窯》、《三拉房》等劇片段面向全國播放。獲獎情況 1997年,在濟南市青年戲曲演員電視選拔賽中以《搬窯》一劇...
1953年,隨母親加入吉林市評劇團。1956年,她參加了由中央文化部主辦的〝第二屆全國戲曲演員講習會〞。筱艷霞從事評劇藝術幾十年來,先後主演了《秦香蓮》《小姑不賢》《白花點將》等近百出舞台劇目。她的很多經典唱段在省市電台都做了錄音,當時經常插放。她的演唱特點是,吐點清楚、行腔委婉、字正腔圓。
傳統的陝北道情戲,一直是以廣場藝術的形式流傳於民間,演出的劇目有《劉來還願》、《目連救母》、《十萬金》、《湘子出家》、《蘭衫記》、《毛洪跳牆》、《劉秀燒窯》、《李大開店》、《殺狗勸妻》、《掛畫》、《合鳳裙》、《三回頭》、《劉來還願》、《小姑賢》、《小姑不賢》、《張良賣布》、《定邊娶妻》...
由其主演的傳統秧歌劇《偷南瓜》、《賣高底》、《小姑賢》、《小姑不賢》、《不見面》、《苦伶仃》及現代秧歌劇《李雙雙》、《焦裕祿》等,在民眾中影響甚廣,藝名甚佳。每逢登台演出時,常常博得觀眾的連連叫好聲,因其有抽香菸的嗜好,有時一台戲唱下來,舞台上能扔厚厚一層慰勞的香菸。?“文化大革命”中...
擅演劇目《紅絲錯》、《貶官記》、《小姑賢》、《搬窯》、《井台會》、《小姑不賢》、《牆頭記》、《桃李梅》、《我的兄弟姐妹》、《“大官兒”皮景生》、《我的兄弟姐妹·龍泉夢》等,代表劇目《陽光大姐》、《泉城傳說》等。從藝歷程 1975年生於山東濟南。1990年考入山東省戲曲學校呂劇科。1994年畢業後分配...
秦志平 李麗穎演出的劇目 《小姑不賢》 《朱買臣休妻》《包公斷後》秦志平 關長榮演出的劇目 《馬前潑水》《姦婦跳神》秦志平 高茹 演出的劇目 《賣油郎獨占花魁》《包公趕驢》《唐伯虎點秋香》《裝灶王》註:吉林省文化信息網介紹:秦志平 鄭淑云為二人轉《包公斷後》首演演員 秦志平 李曉霞為二人轉《豬八戒拱...
雞西市評劇團,評劇表演團體。1953年成立。前身為小股子班。初期為民營公助。1956年,改為地方國營,稱雞西縣評劇團。1957年,改名雞西市評劇團。首任團長王德恩,主要演員於雲霞、王學敏、劉筱航等,編劇陸正群,鼓師郝德潤,琴師李煥生,編曲王玉傑。常年堅持為煤礦工人服務,演出 《小姑不賢》、《婆婆媳婦》、《...
主要有:《花為媒》、《秦香蓮》、《御河橋》、《小姑不賢》、《真假太子》、《穆桂英掛帥》、《十三妹》、《武則天》、《三看御妹》、《舍太君掛帥》、《天河配》等。現代劇目主要有:《奪印》、《向陽商店》《青春之歌》、《野火春風斗古城》、《出租院》、《千萬不要忘記》、《會計姑娘》、《紅色聯絡站》...
建團以來,復排的古裝呂劇作品有:《逼婚記》、《寶蓮燈》、《雙玉蟬》、《小姑不賢》、《春草創堂》、《蔡文姬》、《逼上梁山》、《楊門女將》、《白蛇傳》、《莫愁女》、《花為媒》、《馬前潑水》、《拾子恩仇》、《三子爭父》等多達50多部,樣板戲:《江姐》、《楊三姐告狀》、《難言的苦果》、《雷鋒的...
根據傳統評劇《小姑不賢》改編 時間:2012.05.01 星期二 14:00 地點:北京-懷柔劇場 劇情簡介 小姑費姐嬌慣成性,事事拔尖,目無尊長,搬弄是非,致使婆媳、姑嫂之間製造出了一幕幕鬧劇。一報還一報。小姑也做了媳婦,好心的姑媽為了讓她學會做人,給予了她應有的懲罰。是嫂子的行為,哥哥的教誨使小姑最終覺悟...
李春明,1948生,遼寧省大連市人,二人轉導演。中國曲協遼寧分會會員。1959年至1962年為瀋陽評劇院演員。後任新民縣評劇團演員。1964年任鐵嶺地區京劇團導演。1978年任鐵嶺地區曲藝團導演。導演作品 拉場戲 《小姑不賢》、《馬前潑水》、《吹鼓手招親》二人轉 《一夜姻緣》、《慧賢勸夫》、《穆柯寨》、《兄妹情深》...
清鹹豐年間(1851年到1861年),藝人田維等組織自樂班、同樂會等半職業秧歌班社,將《劉芳舍子》《小姑不賢》《摘豆角》《鬧洞房》等劇目搬上舞台,成為地方戲曲劇種。清光緒十年(1884年)時成立了職業的秧歌戲班社。由上良村藝人王福鎖發起,集中了襄垣、武鄉兩縣十八個村的秧歌名藝人,組成了十八村秧歌班,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