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小垴包自然村
- 地理位置:隸屬於小垴包村民委員會
- 面積:6.4平方公里
- 人口:1767人
- 耕地:2574畝
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7年底,已實現通電、路、電視、電話,無路燈。全村有472戶飲用井水。有472戶通電,有392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452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3.1%和95.8%);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9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76戶(分別占總數的19.14%和15.48%)
該村到鄉政府的道路為低等級彈石路;進村道路為彈石路;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5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5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60輛,拖拉機60輛,機車80輛。
全村建有小水窖35口。
該村到2007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7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0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40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4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90萬元;畜牧業收入9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牛167頭,肉羊627頭);第二、三產業收入10萬元,占總收入的6.8%;工資性收入20萬元,占總收入的5.44%。農民人均純收入78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90人(占勞動力的13.1%),在省內務工80人,到省外務工10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10年,玉米、馬鈴薯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4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6.73%。該村目前正在計畫大力發展畜牧養殖產業。專業合作組織1個,其中,已登記註冊1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農戶數63戶。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599戶,共鄉村人口1930人,其中男性1003人,女性927人。其中農業人口1911人,勞動力1227人。該村以回族為主(是回族聚居地),回族1930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737人,參合率93.8%;享受低保124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小龍洞鄉衛生院,距離鄉衛生院5公里。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737人,參合率93.8%;享受低保124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小龍洞鄉衛生院,距離鄉衛生院5公里。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小垴包新聞希望國小,中學生就讀到小龍洞鄉中學。該村距離中學5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58人,其中小學生194人,中學生64人。
村務公開
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財務公開。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25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5063畝。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張貼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25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5063畝。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張貼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19人,黨員中男黨員17人,女黨員2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農業生產水平低下,民眾增收空間狹小。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改變傳統生產方式。到“十二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0年的1750元增加到5400元。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改變傳統生產方式。到“十二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0年的1750元增加到54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