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管癌(duct carcinoma)是1995年公布的醫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導管癌
- 外文名:duct carcinoma
- 所屬學科:醫學
- 公布時間:1995年
導管癌(duct carcinoma)是1995年公布的醫學名詞。
導管癌(duct carcinoma)是1995年公布的醫學名詞。公布時間1995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醫學名詞 第三分冊》第一版。1...
乳腺導管癌導管癌分為兩組微浸潤導管癌和浸潤性導管癌 ,浸潤性導管癌標準:(1)細胞異型,細胞核增大,濃染,染色質分布不均,核漿比例增大。(2)細胞排列極象紊亂,瘤細胞在導管內形成多種形態的排列方式。(3)癌細胞浸潤周圍間質,癌細胞周圍的纖維間質增生,與癌細胞接觸處出現增生的纖維間質斷裂,Actin...
浸潤性導管癌由美國軍事病理研究所(AFIP)提出,被以前WHO分類所採用。這一名稱延續了傳統的觀念,認為浸潤性導管癌來源於乳腺導管上皮,可以此來與來源於乳腺小葉的小葉癌相區分(認為小葉癌來源於乳腺小葉尚無證據)。另外研究表明大多數乳腺癌起源於末梢導管-小葉單位(TDLU)。一些分類方法保留了“導管”一詞,但...
涎腺導管癌(Salivary Duct Carcinoma.SDC)是一類少見的、由涎腺導管上皮發生的高度惡性腫瘤,在WHO涎腺腫瘤組織學新分類中被列為一類獨立的腫瘤。疾病介紹 該腫瘤系高度惡性,多發於50歲以上男性,常見發病部位為腮腺,臨床表現浸潤性強,易經淋巴和血運轉移。組織病理學表現和乳腺導管癌極其相似,組織來源於排泄管的...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而乳腺導管癌則是乳腺癌最常見的病理類型,可占所有乳腺癌患者的70%左右。乳腺導管癌一旦發生轉移即發生進展,其預後變得明顯惡化,中位生存時間僅為15~30個月。病因及常見疾病 乳腺癌的病因、病理機制均未完全闡明,但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月經初潮年齡早、絕經年齡晚、不孕及初次足月...
浸潤性導管癌是乳腺癌的一種病理類型。包括硬癌、單純癌和球形細胞癌。它由美國軍事病理研究所(AFIP)提出,被以前WHO分類所採用。這一名稱延續了傳統的觀念,認為浸潤性導管癌來源於乳腺導管上皮,可以此來與來源於乳腺小葉的小葉癌相區分(認為小葉癌來源於乳腺小葉尚無證據)。肉眼檢查 這些腫瘤肉眼觀察無明顯特徵...
乳腺導管內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外科治療包括:腫瘤單純切除術和全乳房切除。全乳房切除術是DCIS根治性治療手段,大約98%~99%患者接受這一手術治療1,2。全乳房切除術後復發幾乎全是浸潤性癌,表現為局部復發或局部沒有復發而遠處轉移。全乳房切除術是最有效的DCIS治療手段,但是對一個一生都不...
原位導管癌,乳腺癌0期,腫瘤細胞僅局限在導管內並未轉移到周圍脂肪組織。乳腺癌0期。腫瘤細胞僅局限在導管內並未轉移到周圍脂肪組織 研究者認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的抑制劑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陽性的原位導管癌的增殖和凋亡有雙重作用,對治療原位導管癌可能有效。原位導管癌治療主要是手術、放療、化療、中藥...
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是指發生在導管上皮的良性腫瘤,其發病率僅次於乳腺纖維腺瘤和乳腺癌。根據2003年世界衛生組織(WHO)乳腺腫瘤分類,將導管內乳頭狀瘤分為中央型和外周型。中央型乳頭狀瘤多發生在乳管壺腹以下大約1.5cm的1、2級乳管(壺腹是指乳管接近乳頭膨大成囊狀的部位),又稱大導管內乳頭狀瘤,位於乳腺...
非粉刺性導管內癌 非粉刺性導管內癌是一個病症名稱。導管癌細胞並未填充管腔而且不能被擠壓
浸潤癌 指癌細胞發生浸潤,並廣泛侵犯周圍組織,容易發生癌灶轉移,又分為浸潤性非特殊癌和浸潤性特殊癌,判斷預後需結合其他因素。浸潤性非特殊癌 包括浸潤性導管癌、浸潤性小葉癌、硬癌、單純癌等,此型最常見,約占80%。浸潤性特殊癌 包括乳頭狀癌、大汗腺癌、鱗狀細胞癌、髓樣癌、腺樣囊腺癌、黏液腺癌等。其...
微囊腫附屬器癌又稱硬化性汗腺導管癌、惡性汗管癌,是一種具有局部侵襲生長的惡性附屬器腫瘤,既向毛髮又向汗管分化。臨床表現 腫瘤通常緩慢增長,皮膚色或淡黃色斑塊或結節,可有角化過度,直徑0.5~2.0cm,有時中央可見明顯的凹陷。腫瘤邊界不清,可有潰瘍。好發於頭面部,特別是鼻唇部及眶周,但亦可發生於...
乳腺導管內癌特性的形態學及分子生物學研究 乳腺導管內癌特性的形態學及分子生物學研究是由天津市腫瘤醫院完成的科技成果,登記於2003年5月8日。成果信息 成果完成人 於泳;傅西林;牛昀;劉君;呂阿娟;范宇;劉耀林;王穎
1980年由Fisher首次報導具有桑椹樣形態學改變的浸潤性乳頭狀癌以來,對於有關IMPC的病理診斷標準報導不一,以致報導IMPC發生率為占所有乳腺浸潤癌的2.0%~7.5%,差別較大,主要是因為大多數情況下IMPC是作為浸潤性導管癌的部分形態結構,而並非是癌全部成分。Middleton等認為乳腺浸潤癌中IMPC成分應占75%以上,LunaMore...
女性乳腺有15~20個乳腺導管,開口於乳頭。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是指發生在導管上皮的良性腫瘤,其發病率僅次於乳腺纖維腺瘤和乳腺癌。根據2003年世界衛生組織(WHO)乳腺腫瘤分類,將導管內乳頭狀瘤分為中央型和外周型。中央型乳頭狀瘤多發生在乳管壺腹以下大約1.5cm的1、2級乳管(壺腹是指乳管接近乳頭膨大成囊狀的...
乳頭狀瘤的腫塊多位於乳暈區,質地較軟,腫塊一般不大於1cm,同側腋窩淋巴結無腫大;而乳頭狀癌的腫塊多位於乳暈區以外,質地硬,表面不光滑,活動度差,易與皮膚粘連,腫塊一般大於1cm,同側腋窩可見腫大的淋巴結。乳腺導管造影顯示導管突然中斷,斷端呈光滑杯口狀,近側導管顯示明顯擴張,有時為圓形或卵圓形充盈...
腺導管內乳頭狀瘤,婦科疾病的一種,發於乳房部位。最有效的方法是手術治療,藥物治療通常只能減輕症狀。簡介 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與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癌:兩者均可見到自發的、無痛性乳頭血性溢液;均可捫及乳暈部腫塊,且按壓該腫塊時可自乳管開口處溢出血性液體。由於兩者的臨床表現及形態學特徵都非常相似,故兩者...
胰腺導管癌壞死囊變後雖也可表現為囊性腫瘤,但其周圍仍可見實性成分,加之極易侵犯胰周主要血管及嗜神經生長等特性與IPMN明顯不同,易於鑑別。黏液性囊性腫瘤囊內也可見壁結節及分隔,但其多位於體尾部,中年女性好發,多為單一大囊或幾個大囊組成圓形或卵圓形腫塊,不伴主胰管擴張。IPMN好發於老年男性,多...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多數人認為乳腺癌甚少伴髮乳頭溢液,而且即使出現溢液都幾乎在出現腫塊之後或同時出現,不伴腫塊者甚少考慮為癌。但近來研究表明,乳頭溢液是某些乳腺癌,特別是導管內癌較早期的臨床表現,而且在未形成明顯腫塊之前即可單獨存在。導管內乳頭狀瘤是較多發生乳頭溢液的疾病,占全部乳頭溢液病變的首位...
粘液腺癌病理表現為大量細胞外粘液中漂浮有實性團狀、條索狀、腺管狀、篩狀等結構癌組織灶,癌細胞大小相似,異型性明顯,分裂象易見;混合型還伴有浸潤性導管癌等成份。粘液湖被纖維組織分隔,腫瘤周邊也有纖維組織間隔,這可能是阻止癌細胞擴散的一個因素。粘液是癌細胞變性崩解產物,為酸性或中性粘液。粘液腺癌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