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鳥(浙江民歌)

對鳥(浙江民歌)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對鳥》是一首浙江溫州樂清山歌。“對鳥”就是關於“鳥”的問答歌,從文學題材和形式而言,它與“對花”屬於同類。“對花”體民歌幾乎遍布全國,而“對鳥”大概只有這一首,所以它的題材內容本身就非常特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對鳥
  • 歌曲原唱:黃作波,宋婷
  • 音樂風格:民歌
  • 歌曲語言:中文
簡介,影視,影響,教材,

簡介

樂清民歌《對鳥》
樂清市位於浙江省東南部沿海,背靠雁盪面臨東海。
對鳥
於東晉寧康二年(公元374年)建縣,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悠久的歷史,背山面海的地理環境使樂清這塊土地積澱了深厚的大山文化和海洋文化。山歌是當地大山文化的典型代表,而《對鳥》作為樂清山歌中的經典之作,已馳譽海內外。 山區分散的居住環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山間勞作,是樂清山歌產生的根源。廣為流傳的《對鳥》,是樂清民間所說的拋歌之一,原是在兒童歌謠的基礎上演化而來,也是勞動和生活的產物。雁盪山麓、群山之間、萬木爭榮、百鳥和鳴,兒童們在山林間放牧、砍柴或采野果,觸景生情,不由自主地互猜鳥名,放聲對唱起高亢嘹亮的山歌,《對鳥》由此產生

影視

由溫籍導演吳琴拍攝的情感影片《從哪來,到哪去》主題曲《對鳥》是樂清民歌,由新生代原創音樂才子霍尊改編,用樂清方言演唱,以耳目一新的旋律在電影中呈現出來,非常悠揚動人。
影片《從哪來,到哪去》以簡潔的手法、優美的鏡頭語言,講述一個老人和兒童意外互換靈魂之後,共同踏上尋親之旅,一路經歷歡笑與淚水,最終蛻變成長的溫馨故事。該片由樂清籍80後吳琴擔任導演和編劇,侯長榮霍尊、周柏臻、石峯等主演。電影場景貫穿永嘉楠溪江和嘉興南湖。除將楠溪江美景納入影片外,樂清民歌《對鳥》作為主線音樂貫穿全劇,溫州特有的人文風情和民間原生態元素也將在影片中呈現。
霍尊曾在新聞發布會上說:“當初導演吳琴找到我,她覺得我的音樂風格和她的電影不謀而合,很契合,讓我演唱溫州樂清名歌《對鳥》。她還讓我飾演一個流浪歌手的角色,我感覺很新鮮,就接受了這個挑戰。”
近日,該電影主題曲《對鳥》MV預告片在網上掀起不小的轟動。霍尊用了一個多月時間,對《對鳥》進行了改編,並融入了吉他、二胡、吟唱等多種形式,加上他天籟一般的嗓音,讓《對鳥》一直縈繞著整部電影的始終,用溫暖的歌聲指引著一老一小找到家的方向。有網友看過後說:“MV的畫面實在太美啦,優美的大自然加上天籟般的嗓音,陶醉了,陶醉了!”
電視連續劇《溫州一家人》將溫州樂清民歌《對鳥》作為片尾曲:
編曲:王剛
演唱:劉可
音樂錄音:張馳
吤呣飛過青又青哎
吤呣飛過打銅鈴
吤呣飛過紅加綠
吤砪飛過抹把胭脂
搽嘴唇喔
青翠飛過青又青哎
白鴿飛過打銅鈴喔
尖嘴鳥飛過紅夾綠
長尾巴汀飛過抹把胭脂哎
搽嘴唇喔

影響

由於它曲調高亢、響亮、悠揚,旋律清新爽朗、優美舒緩,節奏自由、舒展在生活中被廣泛傳唱,世世代代沿襲下來,經久不衰。這首用方言傳唱、旋律優美的民歌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前一直以手抄本的形式代代相傳,自三十年代後,才見諸鉛字。五十年代初,樂清民間歌手溫玲菊攜此歌隨團赴朝鮮慰問演出;一九五七年,原溫州軍分區文工團後調到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的朱玲仙攜此歌參加在莫斯科舉行的第七屆世界青年聯歡節,榮獲一等獎;一九八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亞太地區民歌教材。近年來,著名的青年歌手朱琴燕分別在上海國際音樂節、全國民族民間傳統音樂會等大型晚會上演唱此歌;黃作波與宋婷在中央三套“中國民族民間歌舞盛典”上男女對唱《對鳥》;溫州歌舞團團長盧桂芳參加歐洲國家巡演時演唱《對鳥》;餘存理和應曉陽演唱的樂清芙蓉方言版《對鳥》唱響了雁盪山世界地球日。對鳥作為一種地域文化的象徵,引起越來越多音樂人士的關注,以它為素材,創作、改編成各種體裁的音樂作品,品種繁多,深受專業人士好評。 都說文藝作品越是有地域特色的就越是世界的,馳譽海內外的樂清民歌《對鳥》便是一個例證。

教材

《對鳥》選自人音版國小音樂課本第五冊第八課《愛鳥》。
《對鳥》是浙江樂清市牧童的“對山歌”。它與一般的對山歌不同,對的不是花名,而是鳥名,要求歌者有更豐富的自然知識和更高的對答技巧。歌曲描寫兩組村童簇擁著各自的領頭人,相互對歌賽智的生動情景。歌曲是由兩段歌詞組成的分節歌形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