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象化

定義

所謂對象化,就是指勞動的實現、勞動物化在對象之中:“勞動的產品就是固定在某個對象中、物化為對象的勞動,這就是勞動的對象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對象化
  • 標誌:有目的
  • 領域:哲學
  • :勞動的現實
簡介,研究,

簡介

標誌人類有目的的對象性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的哲學 範疇。馬克思用這個範疇揭示勞動的實現、勞動物化為對象的事實。勞動的實現意味著創造一定的產品,而勞動的產品就是固定在某個對象中物化為對象的勞動,這就是勞動的對象化。對象化表明作為主體的人的能動的、本質的力量由活動(運動)的形式轉化為物質存在形式,創造出一定的客體。與對象化相對立的反向轉化是非對象化。非對象化不是對象的喪失,而是對象轉化為主體的活動能力,使對象由它自身存在的形式進入主體活動的形式。對象化是主體向客體的轉化,非對象化是客體向主體的轉化。對象化和非對象化通過對象性的活動達到具體的同一。

研究

G.W.F.黑格爾曾經用對象化的概念來揭示勞動的本質,但他把勞動僅僅看作是抽象的精神活動。他從客觀唯心主義出發,認為自我意識是主體,它外化為客體,這是自我意識的對象化,即自我意識的異化,從而把對象化和異化非歷史地等同起來。L.費爾巴哈也曾經把對象化和異化當作同義詞來使用。不過,他認為對象化的主體不是自我意識,而是有血有肉的、作為自然存在物的人。他把對象化運用於宗教批判,認為人在宗教中將自己的隱蔽的本質對象化,因而上帝跟人的對立、分裂不過是人跟自己本質的分裂。馬克思把對象化和異化區分開來,認為異化是同僱傭勞動相聯繫的一種歷史性的暫時現象,而對象化則是社會的人的對象性活動的必要因素,是整個人類社會存在的必然性基礎。同時,馬克思強調作為對象性活動(勞動)的對象化的客體的創造,是作為主體的人通過對象性活動對自然界、外部世界的占有和改造。“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麼也不能創造。它是工人用來實現自己的勞動、在其中展開勞動活動、由其中生產出和藉以生產出自己的產品的材料”(《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2頁)。人在生產中只能象自然本身那樣發揮作用,只能改變自然物的形式。人在改變自然物的形式的時候,就在其中實現自己的目的。對象化就是人的有目的的對象性活動的實現。馬克思關於對象化的解釋揭示了人類通過對象性活動有目的地改造和利用客觀世界以滿足自己需要的事實,指出了人類生產自己的社會生活、創造自己的歷史的對象性活動的特徵。同時,它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實踐為基礎唯物辯證地研究主體與客體的關係,深刻地解決認識論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