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空偵察預警系統

綜合利用各種偵察手段,實施對空偵察與監視的系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對空偵察預警系統
  • 外文名:air defense reconnaissance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
主要用於提供實時全面的空情,是野戰防空作戰指揮系統的組成部分,是充分發揮防空體系作戰效能的可靠保障。由地面雷達警戒網、空中偵察網、對空觀察哨網和空情報知網組成。①地面雷達警戒網。由若干部地面雷達站統一布局、梯次配置,構成高中低空、遠中近程嚴密的對空偵察網,是獲取空情的基本手段。②空中偵察網。是由升空雷達平台構成的偵察網,主要包括星載預警雷達、空中預警機、無人偵察機和浮空器預警系統等,具有不受地形條件限制、機動性強、偵察範圍大、利於發現低空目標和隱身目標等特點,是對空偵察的發展方向。③對空觀察哨網。是利用光學觀察器材、紅外預警系統、小型哨所雷達和聲測裝置監視空情並將情報及時傳遞的警戒網,是地面雷達警戒網超低空補盲、獲取低空情報的有效手段。④空情報知網。是綜合處理雷達信息的雷達情報站和上報或通報所獲取空中情報的信息網路,是報知各種空情的主要組織手段,可接收上級、友鄰和本部各雷達情報分站報知的空情,經綜合處理後上報或通報。
影響對空偵察預警系統性能的主要因素有空域覆蓋能力、定位精度、抗干擾能力、目標識別能力、情報處理能力、情報傳輸能力、預警時間、機動性及生存能力。①空域覆蓋能力。指對空偵察預警系統所能探測到目標的空間範圍,通常以給定高度上的區域範圍、上限和下限高度、覆蓋係數、預警機率和預警時間等指標衡量。②定位精度。指系統根據對目標的測量值確定的目標坐標與目標真實坐標之間的誤差。③抗干擾能力。指系統抑制除目標信號以外的其他無用信號的能力,包括各種形式的有源干擾和無源干擾。④目標識別能力。指系統利用目標特徵信息對目標的類型、屬性進行區分和辨別的能力。⑤情報處理能力。指系統在單位時間內,獲取並處理目標空情的最大批數。⑥情報傳輸能力。指系統在給定環境下對空情信息進行快速、準確、安全、有效地傳送與接收的能力,衡量情報傳輸能力的指標主要有通信體制、通信協定、傳輸距離、傳輸速率和誤碼率等。⑦預警時間。指從系統發現目標時刻起到目標飛臨火控系統或跟蹤制導雷達最大截獲距離時刻止的時間間隔。⑧機動性。指系統部署與撤收所需時間和人力,以及運輸單元數、運輸方式和道路通過能力等。⑨生存能力。評估系統在戰場環境下抗摧毀、抗打擊的程度,以及修復能力。
對空偵察預警系統最早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當時,建立的對空觀察哨完全依靠人的耳目發現飛機,配置在距防衛要地60~80千米的地域,後來擴大至200千米,由數道對空觀察線統一組成對空偵察警報網。20世紀30年代以後,雷達出現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對空偵察預警系統逐漸形成了以雷達為主體、結合對空觀察哨的對空偵察預警體系。50年代又相繼發展了空中雷達預警與指揮系統。60年代以後,逐步建立了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一體化的防空C3I系統,對空偵察預警系統成為其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與套用,對空偵察預警系統得到迅速發展,其趨勢是:充分運用陸、海、空、天各種偵察裝備,構成規模龐大的立體偵察預警網,在偵察監視地域和時間及情報處理利用等方面互為補充,實現空間上的立體化;綜合利用空中目標的聲、光、電、磁、熱等特徵的各種感測器構成偵察預警網,獲取目標的多種特徵信息,增加偵察效果,實現偵察手段的綜合化;利用現代通信技術、信息處理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實現偵察預警的實時化;將偵察裝備與武器系統有機結合,構成統一的有機整體,實現偵察監視與攻擊系統一體化;採取隱蔽、偽裝和電磁靜默等措施,提高偵察預警系統的反偵察能力和生存能力。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