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天預警:未來高技術局部戰爭將首先從太空開始。高技術局部戰爭是陸、海、空、天、電一體化戰爭,只要戰端一開,最先使用的是太空支援作戰的武器裝備。近期幾場局部戰爭證明,沒有“制天權”,就沒有制信息權,也就沒有制空權、制海權。在近幾場局部戰爭中,偵察預警發揮了重要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空天預警
- 外文名:Aerospace warning
- 釋義:對太空的偵察預警
- 戰爭中的套用: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等
- 在中國的現狀:已走過跨越式發展道路
預警系統,套用,構建計畫,
預警系統
預警系統是空中戰場的“守護神”,空中預警和太空預警一體化是預警系統的大趨勢,請看幾位學者對空天一體化預警新觀點的闡述和新動向介紹。 占領偵察預警的制高點 太空將成為未來戰爭偵察預警新的制高點,成為敵對雙方較量的新的聚焦點。
套用
在海灣戰爭中,美軍動用了幾乎全部軍用衛星系統,所使用的衛星總數達72顆,同時還徵用了部分在軌的商業衛星。整個戰爭中,戰區的通信有90%以上是通過衛星傳送的;飛彈預警衛星對“飛毛腿”飛彈做到了3分鐘以上時間的預警;美軍的精確制導武器在戰爭中發揮前所未有的威力也主要得益於GPS精確定位技術。美軍在總結海灣戰爭經驗時認為,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波斯灣戰爭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天戰”、“波斯灣戰爭證明,空間武器系統無論在戰略行動還是在戰術行動上,都已成為現代作戰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科索沃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部隊共投入各類衛星78顆,為參戰部隊提供了全面的偵察、監視、通信、預警、導航、定位、氣象等重要的作戰保障。一些軍事專家評論:“科索沃戰爭的戰場等於處在美國和西方國家天軍的‘駕控之中’”。在阿富汗戰爭中,美軍共投入各類衛星90餘顆,有效地保障了精確制導武器對塔利班和“基地”組織的攻擊行動。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航天信息系統的套用比起前幾場戰爭可以說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美英聯軍動用了各種衛星達110顆之多,與各種空中和地面偵察裝備相結合,為預警探測、情報偵察、通信聯絡、指揮控制和精確打擊提供了全天候、大範圍、高精度、長時間的信息保障,使戰場更趨單向透明。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美軍空間預警系統及其他航天力量的運用,標誌著太空信息支援作戰開始走向成熟。 太空戰場是奪取偵察預警主動權的主要空間。不管是己方獲取偵察預警信息和傳遞信息,還是阻斷敵方獲取偵察預警信息和傳遞信息,主要是通過活動於航空與航天空間的作戰平台及其裝載的感測器進行。太空的作用實際上就是能夠收集並融合所有領域內的從國家戰略到戰術方面的各種情報信息,並實時地將信息轉變為戰爭決策與指揮。海灣戰爭結束後,為了確保太空的絕對優勢,美國不斷研製和試驗各類太空武器裝備,加大了對航天領域的投資,每年向國防部撥款約140~150億美元。俄羅斯也十分重視軍事航天力量的建設。俄羅斯研究制訂了2010年前國家航天計畫,並決定把軍事航天部隊和飛彈航天防禦部隊從戰略火箭軍中單列出來,組建新的軍種——航天部隊,用以提高空間偵察預警能力。
構建計畫
解放軍報報導,以實現“四個現代化”為目標的改革開放30年過去了,它以強大的綜合國力為推進器,推動雷達兵走向備戰信息化戰爭的前台。 這一牽一推,使解放軍雷達部隊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成為一支擁有多種探測手段、能夠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預警部隊。日前,空軍電子對抗雷達部部長孫正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孫正才1978年入伍,曾任空軍雷達兵部隊團長、旅長和軍區空軍電子對抗雷達處處長、空軍電子對抗雷達部副部長,2007年任現職。孫正才的兵齡與改革開放同齡,他見證了解放軍預警系統從區域性防空預警向洲際性空天預警發展的全過程。
30年拼搏,預警裝備建設完成“三級跳”
說起30年來預警裝備建設走過的跨越式發展道路,孫正才用“三級跳”來比喻。
上世紀70年代,由於中國電子技術研究滯後、生產水平較低和國防經費投入有限等原因,解放軍預警系統主要使用50年代從前蘇聯引進技術生產的電子管雷達。
80年代,隨著中國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特別是一些關鍵技術的突破和關鍵設備的研製成功,推動了中國雷達裝備由電子管向電晶體積體電路方向發展,開創了中國自主設計雷達裝備的新時代,一大批新型雷達列裝,逐步淘汰了老舊的蘇式、日式、美式雷達裝備。
90年代以來,隨著幾場信息化局部戰爭相繼爆發,預警系統在信息化戰爭中的地位與作用日益凸顯,迫切需要大力發展適應信息化戰爭需要的新型雷達,以應對敵電子干擾、隱身技術、低空超低空突防、反輻射飛彈攻擊等現實威脅。這一時期,我軍加快了遠程三坐標雷達、特種體制雷達、空基雷達等新型預警裝備的研發和列裝,使預警裝備建設再次得到跨越式發展,初步形成了以陸基雷達為主體,以空基雷達為骨幹,以特種探測手段為補充的多體制、多平台、多頻段預警網,使解放軍預警系統的實戰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目前,中國的雷達裝備技術與已開發國家的差距正逐步縮小,一批批新型雷達投入使用,並有多個型號的雷達出口。回顧預警裝備的發展歷程,孫正才說:“從主要靠仿製,到自主研製,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再到出口雷達。如果沒有改革開放,30年時間不可能完成這么一個‘三級跳’。”
30年努力,空情處理實現“高效融合”
改革開放前,解放軍雷達兵沿用了幾十年以眼看、口報、耳聽、手抄、鍵發、筆標為主要方式的空情收集和處理辦法,由連向營、團、軍區空軍指揮所一級一級匯總上報,再分送指揮機構和空情使用部隊,環節多、速度慢、延時長、誤差大,極不適應現代防空作戰要求。
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推動了預警情報收集、處理、分發裝備的更新換代。80年代中期,解放軍預警情報處理由人工操作向半自動化過渡。
90年代初以來,解放軍預警情報指揮自動化系統得到了快速發展,先後研製了“雷情一號”、“雷情二號”、“雷情三號”等新裝備,從根本上改變了落後狀況。解放軍預警情報自動化系統經歷了從無到有、從低到高、從簡單到複雜、從零散到系統的建設歷程,最終實現了預警情報處理自動化。
步入21世紀,面對國家防空預警的現實需求,面對新的使命任務,解放軍預警系統堅持走“精兵、合成、高效”的發展道路,進一步深化體制編制改革,圍繞空情的“集成”與“聯合”,著手構建“三軍一體、信息共享”的聯合空情處理體系,實現了諸軍兵種預警探測力量的資源整合和信息共享。以前,雷達兵部隊以“點對點”的方式向航空兵部隊、地面防空兵部隊提供空情保障,現在實施網路化空情保障,無論是陸海空三軍還是民兵預備役部隊,只要你在防空防衛中有需求,設立一個戶頭,你就能獲得所需的空情信息,並且,空情信息“一傳到位”,直接向用戶終端提供,從而有效提升了作戰指揮效能。
講到這裡,孫正才不無感慨地說:“2000年以來,是我軍預警系統發展變化最快的一個時期,也是實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的關鍵時期。”
30年探索,著力構建“第四維屏障”
信息化戰爭突破了陸、海、空三維空間,開闢了一個全新的戰場——第四維戰場,即電磁戰場。它不僅改變了戰爭形態和作戰樣式,而且改變了“戰場”這個詞的概念,使預警系統成為立體國防中的“第四維屏障”。電磁領域的角逐、信息控制權的較量,牽引雷達兵從機械化戰爭的後台走向信息化戰爭的前台。但是,地位越突出,面臨的威脅也越大。在立體電子偵察中,在強烈電子干擾環境裡,在隱身航空兵器面前,在智慧型武器的威懾下,雷達“藏”的重要、“看”的艱難、“識”的困難、“生”的不易。對此,孫正才感慨地說:“現代雷達兵面臨的挑戰是30年前我剛當雷達兵時不可想像的。”
面對新的挑戰,解放軍雷達兵積極作為,以“轉型”為契機,以“打贏”為目標,以提高體系作戰能力為重點,加強預警系統整體謀劃和發展建設。
在思維理念上,圍繞“大預警”,明晰新思路,由過去地面雷達防空預警轉到地、空、天三位一體的防空反導預警上來,由傳統保障力量提升到空軍作戰和全軍聯合作戰主體信息力量上來。
在作戰建設上,通過狠抓雷達組網、機動作戰力量、電子偽裝防禦力量和陣地建設,著力提高抗打擊、抗干擾能力,確保預警系統在精確打擊和複雜電磁環境下看得見、報得出,看得遠、辨得清。
在手段建設上,突破傳統的以陸基平台為主、以常規體制雷達為主、以探測常規飛機目標為主的建設模式,重點解決了多體制和多平台探測手段問題。通過加強空中探測、遠程探測和特種探測等手段建設,基本具備了探測多維空間和多種類目標的能力。
在體系建設上,圍繞聯合預警、聯合情報、聯合保障,按照立足現有、著眼應急、整合資源、形成體系、有機融合、信息共享的建設思路,在預警系統內部狠抓預警探測力量的集成,實現了探測力量最佳化配置,在預警系統外部狠抓諸軍兵種的預警監視和情報的融合,實現了預警信息資源共享。
30年追求,正在走向“空天大預警”
孫正才說,精確制導技術的發展使精確摧毀目標成為可能,但它是以及時發現和跟蹤監視目標為前提的。如果沒有強大的預警探測系統,再先進的武器、再強大的作戰力量也難以贏得作戰勝利。
信息獲取——眼睛、指揮控制——大腦、火力打擊——拳頭,是取得作戰勝利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預警監視系統作為信息獲取、戰場感知的重要力量,在現代戰爭中作用愈加突出。步入新世紀,解放軍預警系統把握機遇,爭取戰略主動,努力建設一支與我國安全、發展利益相適應的國家預警力量,構建與中國大國地位和解放軍職能相適應的國家預警體系,並呈現出幾大變化。
——由建設防禦型預警探測系統向建設攻防兼備型預警監視系統轉變。依據“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戰略,在作戰思想、體制編制、裝備手段、兵力配置、陣地建設等方面,加強攻防兼備型預警系統的建設,以適應攻防作戰需要。
——由保障單一軍兵種作戰向保障三軍聯合作戰轉變。三軍聯合作戰已成為信息化戰爭的主要作戰樣式。解放軍預警系統作為提供陸、海、空、天實時戰場情報信息的預警力量,進一步加強了統一建設、統一使用,以滿足聯合作戰需求。
——由地區性防空預警向洲際預警轉變。隨著安全威脅的增長,遠程預警能力必須加強。為此,預警系統正在加快預警衛星、預警機和新型地面預警裝備的研製、部署步伐,拓展探測領域和空間,提高遠程預警監視能力。
——由信息火力分離向信息火力一體化轉變。信息化條件下,信息是武器裝備作戰效能發揮的重要前提,信息火力一體化是信息化戰爭的重要標誌。中國預警系統正按照信息化戰爭要求,著力構建從感測器到火力裝備無縫連結、互聯互通互為一體的預警信息系統。
孫正才最後說,可以肯定,在未來信息化戰爭中,圍繞爭奪空天情報控制權的鬥爭將更為激烈,並貫穿於戰爭的全過程。可以預見,為了打贏未來信息化戰爭,解放軍雷達兵面臨的形勢將異常嚴峻,擔負的任務將更為艱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