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1.既無儲蓄,也無投資的均衡
開放經濟狀態時:K=1/MPM
2.處於有儲蓄和投資的均衡開放經濟狀態時:K=1/(MPS+MPM)
理論
外貿乘數理論由
凱恩斯主義者在
投資乘數原理的基礎上提出。該理論的基本內涵為:在投資乘數K及
邊際消費傾向一定時,國民收入的增加量將是外貿順差量的若干倍,就業人數也會成倍增加。
外貿乘數計算公式為:△Y=K[△I+(△x-△M)]
其中△x為出口增量,△M為進口增量,△Y為國民收入增量,△I為投資增量,K為投資乘數。
由此可見,在K及邊際消費傾向不變時,只有對外貿易出現順差才能提高一國的收入量,並增加一國的就業。
效應分析
從我國對外貿易乘數的計算結果可以看出,我國對外貿易對經濟成長和就業雖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作用程度有限,這是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有結果。
對外貿易乘數理論的前提條件是國內有充足的閒置資源,國內經濟處於非充分就業均衡狀態,這些基本前提在我國是存在的。閒置資源的存在和非充分就業為擴大出口既提供了可能性,也提出了必要性。
通過擴大
出口需求有效地解決本國勞動力等各種資源的閒置,同時出口需求的不斷擴大也不會與國內產業爭奪資源,在此前提下,我國對外貿易對經濟成長和就業的作用是積極的。
我國對外貿易對經濟成長的推動作用還表現在貿易擴大突破了經濟成長在要素投入方面的約束。從投入方面來看,長期經濟成長一是靠
儲蓄率從而
投資率的提高,二是靠技術的不斷進步。對
開發中國家來說,如果許多技術比較先進的機器設備及關鍵投人品需要依賴進口,外匯就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根據錢納里和斯特勞特的“
兩缺口模型”,開發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存在著投資儲蓄缺口和外匯缺口,我國也不例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正是通過鼓勵大量出口來獲得大量外匯,以進口必要的技術設備和其他
投入品,從而推動了產業的升級和經濟成長。從這一角度來看,我國對外貿易對經濟成長的貢獻是巨大的。
不過,我國對外貿易乘數較小,從總體來看,對外貿易對經濟成長的作用程度有限,這有著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
對外貿易乘數理論適用於市場機制完善的國家。只有在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的時候,
外貿出口才能對國內產業產生連鎖效應,出口部門收入擴大→消費擴大→其他部門生產、收入擴大→消費進一步擴大→
國民收入倍數增加的良性循環才能發揮作用。我國曾長期處於計畫體制狀態,從1994年開始,我國才逐步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渡。對外貿易發揮作用的市場機制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外貿出口對國民經濟的促進作用。
其次,
國民經濟結構合理是出口增長構成經濟發展動力的一個必要條件。我國長期以來的
二元經濟結構造成資源分配的過度傾斜,一些出口部門的資源使用是以犧牲國內其他部門的生產為代價的,這使得出口增長向經濟傳遞動力的各種必要的經濟和技術渠道被切斷,出口增長的牽引作用極為有限。東南亞一些國家前段時期的經濟動盪也從一個側面表明,對外貿易是否能夠經常地對國民經濟作出有利的貢獻,同國內的經濟和貿易結構調整能力有直接的關係。
再次,出口對經濟成長的推動作用大小與否,還取決於出口產品的
生產函式性質和出口產品生產部門與國內經濟其他部門在生產、技術及市場交換等方面的關聯程度。我國在國際上的比較優勢主要是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儘管國家一直致力於推動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然而,到目前為止,出口產品中主要還是
勞動密集型產品。這些產品的技術含量較低,其他部門從出口程度上又都是
加工貿易產品。
近幾年,我國加工貿易出口額已達到出口總額的50%以上。加工貿易
出口,僅收取工繳費,附加值不高,雖然這也是國內生產總值的有機組成部分,但是,由於我國加工貿易主要利用進口的投人品進行加工後再出口,與國內其他產業的關聯程度不大,難以通過
乘數效應對經濟發展作出很大的貢獻。
最後,我國
淨出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非常小,淨出口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也相對較小。從表3中可以看出,我國
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非常低,最高值也不超過4%,這使得淨出口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也不大,如表4所示。表4中數據反映了消費、投資和淨出口增量在當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量中的比重。很顯然,淨出口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要遠小於消費和投資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我國經濟成長主要依靠的還是消費和
投資需求刺激。
擴大措施
我國依然存在著對外貿易乘數發揮作用的前提條件,即閒置資源和非充分就業。我國當前的國有企業改革將轉移出更多的勞動力和其他資源,通過擴大出口需求來發揮這些資源的作用不失為一項良好的策略。
雖然從國內生產總值結構中可以看出,消費和投資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主要原因,
擴大內需是促進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但是,擴大出口需求策略如果運用得當。並與擴大內需結合起來,將能對經濟成長起到更大的促進作用。
擴大出口需求,發揮對外貿易
乘數效應,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首先,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
國民經濟結構,這是對外貿易促進經濟成長的兩項基礎性條件。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是要在
巨觀經濟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以達到
最佳化資源配置、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這就要求我們加快
經濟關係市場化和市場主體平等化進程。以此為基礎,對外貿易才能以市場機制為手段推動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資源的最佳化配置,從而促進經濟成長。我國的
經濟結構一直處於不斷的調整之中,對外開放與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要求經濟結構調整不能孤立於
國際分工之外。我們應該分析自己在國
際分工中的地位,綜合考慮我國
比較優勢的動態變化與新技術革命的趨勢,選擇我國應重點發展的產業,提高這些產業的
國際競爭力。在這種不斷完善的經濟結構基礎之上,對外貿易才能帶動我國整體經濟競爭力的提高,促進經濟的持續增長。
其次,改善出口產口結構,鼓勵
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產品的出口。我國較長時期以來主要出口
勞動密集型產品,這基本正確地反映了我國的比較優勢狀況。我國的比較優勢主要在於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根據
比較優勢原理,我國生產和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可以獲得靜態的
比較利益。不過,
比較優勢理論並不保證比較優勢的轉變和產業的升級,而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強
產業關聯度和
技術外溢性質,則能夠通過
乘數效應,促進產業的升級和經濟成長。據日本通產省調查,成套設備出口對國民經濟的帶動度為3.37,這種刺激作用大大高於私人消費支出、公共投資和私人設備投資。清華大學關於(高新技術及
產品出口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及其扶植政策研究)報告指出,我國高新技術及產品出口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帶動度為4.76.成套設備的帶動度為3.89,輕紡產品為2.40。因此,我們應該努力改善出口產品結構,積極鼓勵
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產品的生產和出口,以促進我國的產業升級和經濟成長。
最後,積極增加進口,保持適度
順差,提高
淨出口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
對外貿易乘數理論著重通過擴大出口需求來解決國內剩餘資源,這對於短時期內求得巨觀經濟的平衡很有作用。但是,從長期來看,單純地擴大出口並不利於一國
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經濟成長。擴大出口必須相應地擴大進口,通過擴大進出口貿易規模來擴大國內與國際
經濟資源的轉換,這樣才能促進國內產業結構的升級,也才能為國內經濟資源的充分利用開闢新的天地,從而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國內資源的閒置問題。因此,即便在有閒置資源的條件下,只擴大出口,不注重進口,簡單地追求外貿順差,也並非良策。
從我國的情況看,進口增長對於經濟成長更具有獨特的作用,這從我國的進口商品結構中可以表現出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進口產口結構並沒有很大改變,主要進口產品一直是
中間投入品和機器設備等
資本品。這兩項之和一般要占我國進口總額的85-900%,而最終消費品的進口比例一直很低,不超過5%。從80年代後期以來,中間投入品的進口比例有所降低,而資本品的進口卻逐步增加,這反映了我國的進口政策是限制消費品進口、鼓勵機器設備和中間投入品的進品,
而且政策的重點更強調國內自己生產中間投入品而不僅僅是進口裝配,特別是強調自己生產新產品的關鍵零部件,從而使裝配線的進口不斷減少,自己的生產能力不斷提高。很顯然,進口政策更直接地與
產業結構的升級聯繫在一起,有意識的
進口戰略確保了關鍵原材料的供應,並通過進口
資本品獲得了技術。這對於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的長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應該從經濟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不斷地擴大進出口規模,保持適度
順差,以提高對外貿易對經濟成長的貢獻。
綜上所述,
對外貿易乘數理論只是表明對外貿易在一定前提條件下對經濟成長和就業的作用。我國應根據自身國情,充分發揮
出口和進口兩方面的作用,並與
擴大內需政策配合起來,這樣才能有利於我國經濟的長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