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龍山碑(封龍山頌)

封龍山碑

封龍山頌一般指本詞條

封龍山碑,以封龍山為名,為祀山頌神而立。封龍山碑,又稱“《封龍山頌》”,位於河北元氏西北四十五里王村山下,為著名的漢碑之一。

封龍山碑出土較晚,道光二十七年(1847)十一月,為元氏知縣劉寶楠(字念樓)訪得。封龍山碑,縱166厘米,橫100厘米。15行,行26字,氣魄雄偉,書法方正古健,點劃之中有篆籀之意,粗獷俊朗,有獨特的陽剛之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封龍山碑
  • 出土時間道光二十七年(1847)十一月
  • 名字來源:以封龍山為名
  • 別名:“《封龍山頌
簡介,特徵,歷程,氣度,評述,

簡介

封龍山碑,以封龍山為名,又稱“《封龍山頌》”,為祀山頌神而立。封龍山碑,位於河北元氏西北四十五里王村山下,為著名的漢碑之一。
封龍山碑,始立於東漢延熹七年(164)十月。縱166厘米,橫100厘米。15行,行26字。封龍山碑,出土較晚,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十一月,為元氏知縣劉寶楠(字念樓)訪得,乃命工運置城內薛文清祠之東廂。運工惡其重,欲自碑陰鑿分兩段起運,不料竟裂為三,下落不明。有拓本傳世,現藏北京圖書館,拓本捲軸長1.60米,寬O.93米,拓本長1.58米,寬0.86米。

特徵

歷程

《封龍山碑》全稱《元氏封龍山之頌》,碑立於漢桓帝延熹七年(164)。無額無穿。原在元氏縣王村山下,不為人知。僅宋·鄭樵《通志》提到過它。
劉寶楠,元氏縣知縣,著名經學大師、《論語正義》的作者。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在山下訪得此碑,大加嘆服,命人移至城內薛文清祠。

氣度

碑刻連題共十六行,行二十六字。全部為隸書,石雖剝落,文多可讀,筆畫較細,遒勁豪放,類似《乙瑛碑》,堪稱漢碑之上品。
封龍山碑,氣魄雄偉,書法方正古健,點劃之中有篆籀之意,粗獷俊朗,有獨特的陽剛之美;與《石門頌》、《西狹頌》和《楊淮表紀》等同屬一路。

評述

方朔《枕經金石跋》稱其“字型方正古健,有孔廟之《乙瑛碑》氣魄,文尤雅飭,確是東京人手筆。”
楊守敬《激素飛清閣平碑記》謂其“雄偉勁健,《魯峻碑》尚不及也。漢隸氣魄之大,無逾於此.”
鄭樵《通志·金石略》已見著錄,但不見當時拓本。世傳舊拓本有初拓未斷本和斷後拓本兩類。
現代書家費聲騫評《封龍山碑》:“字畫較細,但纖而能厚,書風豪邁開展,是著名的漢隸碑刻之一。"
楊守敬《評碑記》說:“漢隸氣魄之大,無逾於此”。 是研究漢代書法和歷史以及封龍山祀典的寶貴資料,也是學習隸書的極好範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