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龍山碑》軸

清代重新訪得後的漢《封龍山頌》原石初拓本。整紙裝,縱 159厘米,橫91.6厘米。碑文書法結字取勢富於變化,行筆遒勁豪放,隸書那種“蠶頭燕尾”的波挑筆式,不甚顯著,橫筆多出尖鋒,垂筆近似“懸針”,雖為隸書結體,又與一般隸書不同,有濃厚的篆書筆意和金石趣味。

正文,

正文

清代重新訪得後的漢《封龍山頌》原石初拓本。整紙裝,縱 159厘米,橫91.6厘米。碑文書法結字取勢富於變化,行筆遒勁豪放,隸書那種“蠶頭燕尾”的波挑筆式,不甚顯著,橫筆多出尖鋒,垂筆近似“懸針”,雖為隸書結體,又與一般隸書不同,有濃厚的篆書筆意和金石趣味。
此本為最早拓本之一, 第13行“穡民用章”的“章”字泐失,“韓林”的“林”字完好。紙墨精良,字口清晰,為難得的精拓本。有張穆跋並“陽泉山人”、“殷齋居士”、“石州審定”等藏印。原為劉寶楠手拓後贈給梅伯言(曾亮),伯言又贈與馮魯川(志沂)。現藏故宮博物院。
《封龍山頌》碑為漢延熹七年 (164)立,原在河北省元氏縣王村山下,道光二十七年(1847)被元氏縣知縣劉寶楠重新訪得,移置城內薛文清祠。據傳,移置時運工嫌其重,欲截為二,剝鑿時碑裂為 4塊,雖經嵌合,裂紋依然可見。碑文隸書15行,行26字。碑側有唐鹹通年題名,因字已漫漶難辨,故多不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