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閉與開放:安吉古代交通遺存》是2021年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封閉與開放:安吉古代交通遺存
- 作者:劉曉
-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1年
- ISBN:9787547273333
《封閉與開放:安吉古代交通遺存》是2021年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封閉與開放:安吉古代交通遺存》是2021年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湖南古代交通遺存》是2013年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蔣響元。內容簡介 《湖南古代交通遺存》(《湖湘文庫》,乙編102)概述了湖南交通歷史發展進程,系統介紹了湖南境內的交通文化遺產。全書包括緒論、古道路、古橋樑、其它古代交通遺存、古代交通文化等內容,並附錄2010年湖南交通文化遺產普查統計的古橋亭供...
湖南交通古遺存見證了數千年來人類發展的歷史進程,記載了湘境古先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艱辛和智慧,凝聚了厚重的湖湘文化。保護承載楚文明發展演變信息的古代交通遺存,整理、發掘其建築風貌、營造技藝和民俗、地域文化內涵,對於探索和開發湖湘文化資源、保存文化的多樣性、建設美麗湖南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
蔣響元著作《篳路藍縷 以啟山林—湖南古代交通史》(史前至清末)由人民交通出版社正式出版。該書上溯人類起源、擴散和遷徙,下迄近代交通發軔,從舊石器時代棲息洞庭之野的原始人、瀟湘之濱的現代人,新石器時代分布三湘四水的三苗、百濮、揚越、荊蠻等土著,到華夏民族和楚人南下、中原人民南遷、交趾胡人內徙、...
蜀道上眾多的交通遺存與文化景觀,保留著歷史變遷的痕跡,被譽為“古代陸路交通活化石”。是人類歷史上順應自然、改造自然並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範,不僅是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同時也對中華民族的文化交流與民族融合發揮了重要作用。2015年,蜀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列入《世界遺產預備名錄》,並...
《秦漢研究論叢·寶雞地區秦文化遺存研究專題》是2021年秦漢史研究領域的近期新研究成果,包括寶雞陳倉區下站祭祀遺址研究、雍城血池遺址的研究、“秦統一的價值與意義”專題,均是現階段秦漢史學科前沿的研究領域。本書由30篇論文組成,內容涵蓋考古歷史研究、古代思想研究、古代交通、古代祭祀禮儀研究等多方面。本書...
安吉建縣於東漢中平二年,已有1800多年歷史。今天的縣城遞鋪鎮,在南宋時,因處於都城臨安(杭州)通往建康(南京)的要道,故朝廷在此設驛站,“遞鋪”由此而得名。驛站的職責,是為傳遞宮廷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員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提供服務和保障。由來 古代交通工具最快的是馬,公文根據緩急限時送達,一般日...
長期關注民生和經濟社會發展,國內率先提出交通文化遺產保護觀點,獲湖南省、交通運輸部主要領導肯定和新華社、中央電視台、鳳凰衛視等主流媒體傳播,倡導並主持完成了省內首次大規模、跨部門、全方位的交通文化遺產普查,推動了一大批古代交通遺存入選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推動了“加強重要交通遺存保護利用”列入《交通強國建設...
長白山名字的由來有三個原因:第一,遠往長白山山巔部分,一年當中有很長的時間巍峨皓白;第二,長白山是由火山噴發形成的,噴發後的火山灰成灰白或淡黃色,古代交通蔽塞,很難到其近前,即便是夏季冰雪短暫的消融後,遠觀群峰仍為白色;第三,《山海經》,將長白山稱之為不鹹山,口語演義說,是因為那裡的白色的...
新安吉白茶,實乃為綠茶中名貴之品。源於天目山麓浙西安溪龍鄉,金光寺廟產,白茶初祖,逾百年而立,極品為惠蘭香也,形如蘭惠,色翠綠,白毫外露,芽乃如金鑲碧鞘,清香鮮爽,玉般嬌貴,有龍鳳二形,風土韻揚。因傳陸羽做茶經後,飲此白茶,方羽化登仙,乃將此茶移至天庭,唯遺一粒至安吉,即為白茶王。青茶...
根據所處位置在古代的交通道上,並且相距在三十華里至四十華里處有所發現,因此學術界暫時認定二十四塊石遺址為渤海國的交通驛站之類的建築遺存,為研究渤海古代交通提供了科學的線索。中國東北境內的二十四塊石遺址 江東二十四塊石遺址 最為著名的江東二十四塊石,坐落於敦化敖東古城東南,西側是長圖鐵路線,北面距牡丹江...
朱熹生前曾到過唐石里,相傳有人對朱熹說:“龍居後塘,乃先生歸藏之所。”朱熹相信風水,後來果然葬於此地。黃坑處邊遠閉塞地區,在古代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這裡是與外界隔絕的“世外桃源”,安葬在此,實無兵荒馬亂之擾,更無掘墳覆屍之禍。文物保護 1983年7月,朱熹墓被建陽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縣級重點...
文物遺存 試刀石 在雁門關旅遊化路北上7公里,路過試刀石村南有一塊上面留有一道巨大的刀痕的石頭。馬公殺虎處 馬公是明代鎮守雁門關的馬姓官員。古代雁門關道兩側時有老虎出沒,屢屢傷及百姓。當時馬公的弟弟念及民生,自薦除虎害,卻被虎所害。馬公兄承弟志,終殺虎於道旁,使雁門關道恢復往日祥和。為紀念馬公...
區內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是珍稀、特有野生動物的基因庫,被中外生物學家稱為;研究兩棲、爬行動物的鑰;鳥的天堂;蛇的王國;昆蟲的世界;世界生物之窗;武夷山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其境內的;古閩族;閩越族;文化遺存是古代文明的歷史見證。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勞動生息,逐步形成了國內外絕無僅有的偏...
秦漢以前,福建地廣人稀:“限以高山,人跡所絕,車道不通,天地所以隔外內也。”由於這種“蠻荒”狀態的自然地理環境,在古代交通工具很不發達的情況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閩越人處於族群隔絕狀態,與外界文化聯繫鮮少,在一定程度上抵禦了中原主流文化的強制性影響。進入秦漢,雖然先後在福建設立閩中郡和閩越國,...
在我國古代交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石門的開通和摩崖先例,激發了過往文人和士民題刻的情懷,在東西兩壁及褒河兩岸懸崖上,鑿有漢魏以來大量題詠和記事。僅石門內壁就留石刻34件,連同石門南北山崖和河石上的石刻,總數達104件。石門這些石刻,是珍貴的石頭書,特別是漢魏石刻,屬國內珍稀之物。正因如此,褒斜道...
可渡關驛道歷史悠遠、保存較完整及沿途有眾多的遺址遺蹟,是歷史上“五尺道”進入雲南地區的重要地段,是雲南古代2000年郡縣制度、邊疆開發、民族融合、交通往復、文化互動的歷史見證,在中國古代交通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為研究西南地區古代交通,尤其是研究古代南方絲綢之路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例證。2013年3月5日,可渡關...
該活動不僅對崑崙以及與崑崙有密切關聯的河源文化進行了探訪,而且通過重走古代交通線、考察歷史遺址遺存,對中華文明源流和中外交通歷史進行了科學梳理。這也是迄今為止國內規模最大的一次多學科綜合科考。“帕米爾歸來話絲路——絲綢之路高端論壇”由上海視覺藝術學院、上海博物館、上海市松江區政府、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堅持學術引領、科技支撐。圍繞重大歷史問題持續攻關,充分發揮重大項目的學術引領和行業帶動作用,通過考古成果完整準確講述我國古代歷史。加強科技創新套用和考古裝備設施提升,促進考古學與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深度融合發展,倡導多學科跨學科合作研究,不斷提高考古工作發現和分析能力。——堅持開放共享、傳承文明。積...
石埡子棧道遺蹟在今留壩縣柘(zhè)梨園鄉(今江口鎮)石埡子村東岸,屬於石積式棧道,是早年鄉民利用古棧道壁孔營建的水渠基地,目的在於抬高水位,便於灌溉,是古代交通與近代水利相結合的範例。褒斜道是穿越秦嶺持續時間最長,最為便捷的一條蜀道,在蜀道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封建時代的政令暢通、商賈往來,均...
河峪摩崖石刻有古代碑刻的形制,兼具書法藝術與歷史價值,是研究秦漢史、古代交通史、羌漢民族關係史,以及東漢時期甘肅天水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珍貴資料。2019年10月7日,河峪摩崖石刻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沿革 河峪摩崖石刻刊刻於東漢恆帝和平元年(150年),是甘肅省境內...
劍門古蜀道對古代中國西南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發展曾起過重要作用。沿途遺存名勝古蹟眾多,如廣元棧道、皇澤寺、覺苑寺、千佛崖、古驛道翠雲廊、七曲山大廟等,其中翠雲廊為國家級森林公園,覺苑寺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劍門蜀道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沿革 劍門蜀道...
新疆古代交通路線綜述 新疆考古述論 新疆古代文化遺存概說 第二部分史前時期 略論新疆的彩陶 關於新疆遠古文化的幾個問題 關於新疆新石器時代文化的新認識 新疆出土的早期鐵器——兼談我國開始使用鐵器的時間問題 吐魯番地區的史前文化 關於新疆地區的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文化 齊家文化應屬青銅時代——兼談我國青銅時代...
朝天區還除明月峽外,還擁有清風峽、大安寺、七盤關、籌筆驛、飛仙閣、龍門閣等遺蹟及景點,如果有時間都可以逐個慢慢遊覽,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朝天明月峽古棧道。古棧道位於朝天明月峽谷、老川陝公路穿峽而過,現僅存少量遺蹟,除了石孔以外,很多都是後修復的。棧道又名閣道,是古代人為了生活及戰爭的需要而修建的...
作為絲綢之路中國境內的22處考古遺址、古建築等遺蹟,河南段的“一城一門一關一道”,被譽為絲路上的4顆文化寶石。其中,“一道”,指的就是整個絲綢之路33個申遺項目中唯一一條“道路”遺址——中國古代詩聖杜甫留下《石壕吏》名篇的“崤函古道”的石壕段。保護措施 2019年10月7日,崤函古道石壕段被中華人民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