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交通文化遺產

湖南交通文化遺產

《湖南交通文化遺產》是2012年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蔣響元。全書包括緒論、古道路、古橋樑、其它交通文化遺產、非物質交通文化遺產等內容,並附錄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的交通古遺存供讀者參考。

基本介紹

  • 書名:湖南交通文化遺產
  • 作者蔣響元
  • ISBN:9787114097850
  • 類別:歷史
  • 頁數:337頁
  • 定價:100元
  • 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07-01
  • 裝幀:平裝
  • 開本:大16開
出版信息,內容簡介,前言,目錄,

出版信息

書名:湖南交通文化遺產
作者:蔣響元
湖南交通文化遺產
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07-01
書號:ISBN978-7-114-09785-0
開本:880×1230 1/16
字數:430千
定價:100.00元

內容簡介

《湖南交通文化遺產》概述了湖南交通歷史發展進程,系統介紹了湖南境內的交通文化遺產。

前言

湖南地處南北要衝,境內交通歷史源遠流長。大量的考古和文獻資料證明,境內水陸交通的歷史可遠溯新石器時代中晚期。
1991年,洪江高廟遺址發掘出距今7800年前的陶畫,其上繪有帆船及畫舫圖像,這是世界交通史上有關帆船的最早記錄。2001年,在澧縣城頭山遺址發掘距今5300年前的道路遺蹟。城垣外環以30~40米寬的壕溝,說明木樑橋在那時已經出現。
我國父系氏族後期部落聯盟首領――“三皇五帝”中的炎帝、堯帝、舜帝均有在湖南活動的文獻、傳說或遺蹟。湖南地區至遲在堯舜時期已經修築了可以通行車輛的大道。
湖南境內最早有文獻記載的驛道始建於周,《左傳·昭公五年》:“楚子以驛至於羅汭(今湘陰縣境)”。2002年,龍山里耶發掘出秦簡牘,其中有我國現存最早的郵傳里程記載。
湖湘文明積澱深厚,留存了十分豐富而珍貴的交通文化遺產。2009年1月,筆者向中共湖南省委提出《關於迅速啟動我省古道、古橋普查及立法保護的建議》,得到了湖南省委主要領導的迅速回應和省交通廳、省文物局的高度重視。2009年3月,湖南省交通廳聯合省文物局,啟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全省第一次大規模、跨部門、全方位的交通文化遺產普查,取得了湖南境內交通文化遺產的第一手普查數據及圖像資料,新發現並確認了一批在我省乃至我國交通史上有重要意義的古代交通遺存。
湖南現存最早的石拱橋是位於湘鄂古驛道上的澧縣花瓦橋,系唐貞觀初年 (629~632)名將尉遲敬德出任襄州都督期間監造。臨澧佘市橋則是國內已知建成時間最早的連拱石橋(九孔,公元1336年建成)。
1979年,有關部門認定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石樑橋是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4)的福建晉江縣大橋和小橋;2009年出版的《中國橋樑史綱》將這一記錄推前到唐天復元年(901)建造的福建福州沈公橋。同年開始的湖南交通文化遺產普查顯示,建於唐憲宗元和十年(815)的桃江牛劍橋是已知我國現存最早的石樑橋。
新邵踏水橋(明)、隆回車田橋(清)屬託木上置石墩的木石組合墩結構,邵陽譚俊橋(明)是湖南唯一一座托木上置石樑的木石組合梁橋,新田石羊史家村平板大橋(明)是省內唯一的三孔獨柱石樑橋。
江永壽隆橋(宋)和漢縷橋(明)、新田蓮花橋(元)和惠通三橋(明)以及道縣五穀橋(清)採用了國內罕見的石卯榫結構建造,它們的發現填補了木樑橋向石樑橋過渡的空白。
塔橋系橋塔組合結構,在國內橋樑史上為郴州獨創,宜章白沙觀音閣橋(清)是現存最早的塔橋。
通道普濟橋跨徑19.8米,是省內單孔跨徑最大的木拱橋。該橋採用的建造工藝被稱為“我國古老造橋術的尾閭”、“橋樑化石”。
道縣種福亭位於瀟賀古道起點,始建於秦,是湖南現存年代最為久遠的路亭。主要分布在湘西南地區的廊橋及風雨橋屬橋亭組合建築,亭驛合一的建築包括洞口思義亭和寧遠路亭,雙峰清峻亭是湖南境內唯一留存至今的亭殿組合建築。
湘境路亭最長聯,當數湖廣驛道祁陽熊羆嶺驛亭聯:
“今日之東,明日之西,青山疊疊,綠水悠悠,走不盡楚峽秦關,填不滿心潭欲壑,力兮項羽,智兮曹操,烏江赤壁空煩惱,忙什麼,請君靜坐片時,把寸心想後思前,得安閒處且安閒,莫放春秋佳日過;
這條路來,那條路去,風塵擾擾,驛路迢迢,帶不去白璧黃金,留不住朱顏皓齒,富若石崇,貴若楊素,綠珠紅拂終成夢,恨怎的,勸汝解下幾文,沽一壺猜三度四,遇暢飲時姑暢飲,最難風雨故人來。”
上聯勸人善待自己,下聯勸人珍惜友情,聯語飄逸豁達,讀來如沐春風。
交通與人類社會的發展變革密切相關,交通文化遺產是社會歷史的載體、人類文明的活化石。湖南交通古遺存見證了數千年來人類發展的歷史進程,記載了湘境古先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艱辛和智慧,凝聚了厚重的湖湘文化。保護承載楚文明發展演變信息的古代交通遺存,整理、發掘其建築風貌、營造技藝和民俗、地域文化內涵,對於探索和開發湖湘文化資源、保存文化的多樣性、建設美麗湖南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湖南加大交通文化遺產保護力度的舉措,得到了社會的熱烈反應和廣泛關注,中央電視台、鳳凰衛視、湖南衛視、人民網、新華網、中國交通報、湖南日報等國內主要媒體均有報導,促成了一大批珍貴的交通文化遺產入選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公布的第九批湖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湘粵古驛道(郴州段)、湘桂(瀟賀)古驛道(江永、江華、道縣段)、湘黔古驛道(洞口段)、瀘溪高山坪古驛道以及沅陵沅水古纖道、南嶽朝聖古道、炎陵御祭古道(含“邑有聖陵”碑刻),益陽楓林橋、邵東洪橋、武岡木瓜橋、藍山萬年橋、鳳凰虹橋、能灘吊橋位列其中,是交通遺存入選省文保單位數量最多、範圍最廣的一批,其中古驛道、古纖道、古路亭及古驛站首次入選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湖南交通文化遺產》書稿參考有關文獻傳說,薈萃交通文物部門聯合普查成果,經過近兩年的整理考證,2011年6月完成初稿,幾經審改終於2012年3月定稿。本書概述了湖南交通歷史發展進程,系統介紹了湖南境內的古代交通遺存,全書包括緒論、古道路、古橋樑、其它古代交通遺存、古代交通文化等內容。
本書編寫過程中得到了原交通部長、曾任中共湖南省委書記、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兼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書記張春賢同志的親切勉勵。在湖南省交通運輸廳、湖南省文物局的支持和湖南交通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辦公室的督導下,基層交通文物部門的同志通過紮實的田野作業,採錄了大量的原始普查數據。知名文史專家陳先樞、考古專家吳順東以及何春平、姜子程、楊雄心、鐘進雲、陳凌霄等人補充了珍貴的圖文資料,張婧、劉巧眉對普查材料進行了細緻的勘校和整理工作,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2012年3月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湖南古代交通發展概述
第二節 湖南交通文化遺產的種類及特點

第二章 古道路
第一節 驛道 大道
一、湘粵湘桂驛道
二、湘川、湘黔古道
三、湘贛古道
四、州府縣道
第二節 其它古道
一、營道和苗道
二、湘粵 湘川鹽道
三、湘黔煙銀特道
四、湘贛茶鹽古道
五、安化茶馬古道
六、炎陵御祭道
七、敬香古道
八、湘贛蘇區交通道
九、華容古道
十、古棧道 古纖道
附錄1 祁陽縣古道
附錄2 鳳凰縣古道

第三章 古橋樑
第一節 石拱橋
一、宋代以前
二、元明
三、清代
四、民國
第二節 石樑橋
一、明代以前
二、清代
第三節 廊橋及風雨橋
一、石墩廊橋
二、石拱廊橋
第四節 其它古橋樑
一、磴步
附錄 鳳凰跳岩普查情況
二、浮橋
三、 能灘吊橋
附錄1 20世紀80年代交通志記載的湖南古代橋樑
附錄2 2010年交通文化遺產普查記載的湖南古代橋樑

第四章 其它交通文化遺產
第一節 古路亭
第二節 古運河 古渡口 古碼頭
第三節 古車船
一、文獻記載的古車船
二、考古發掘的古車船

第五章 非物質交通文化遺產
第一節 古亭聯
一、路亭聯
二、橋亭聯
三、渡亭聯
第二節 古詩詞 古賦記
一、古詩詞
二、古路記
三、古橋記
四、古亭記
五、古船渡記
六、古驛記
第三節 歌謠 船工號子
一、歌謠
二、船工號子
第四節 成規公約 告示章程
一、成規公約
二、告示章程
附錄1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交通遺存
附錄2 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的交通遺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