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國(公元698年~926年),是我國唐朝時期以粟末靺鞨族為主體建立,統治東北地區的地方民族政權。698年,粟末首領大祚榮建立靺鞨國,自號震國王。713年,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統轄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從此粟末靺鞨(Mòhé)政權以渤海為號,成為唐朝版圖內的一個享有自治權的羈縻(Jīmí)州。762年,唐廷詔令渤海為國。首都初駐舊國(今吉林敦化),742年遷至中京顯德府(今吉林和龍),755年遷至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寧安),785年再遷東京龍原府(今吉林琿春),794年復遷上京龍泉府。926年為遼國所滅,傳國十五世,歷時229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渤海國二十四塊石遺址
- 地理位置:黑龍江
- 景點類型:古遺址
- 時期:唐朝
遺址簡介,中國東北境內的二十四塊石遺址,江東二十四塊石遺址,海清房二十四塊石遺址,官地二十四塊石遺址,腰店子二十四塊石遺址,興隆二十四塊石遺址,馬牌二十四塊石遺址,石建坪二十四塊石遺址,彎溝二十四塊石遺址,朝鮮境內的二十四塊石遺址,
遺址簡介
渤海國二十四塊石遺址自20世紀50年代發現以來,先後在俄羅斯濱海區、朝鮮的平壤、中國的吉林、黑龍江一共發現了二十多處。其中,敦化市“江東二十四塊石”,因其留有比較多的人類文化信息而在國際考古界最為有名。從吉林省敦化市到黑龍江省寧安上京龍泉府這一段150多公里的路上,一共發現了10處二十四塊石,平均 15公里一處;約占總數的一半。敦化境內有四處。俄羅斯遠東的烏蘇里斯克也發現一處。關於其用途一直沒有定論,是許多歷史研究者探究的對象。
中國東北境內的二十四塊石遺址
江東二十四塊石遺址
最為著名的江東二十四塊石,坐落於敦化敖東古城東南,西側是長圖鐵路線,北面距牡丹江300米,南面是201國道鶴大線公路。遺址處現存二十三塊大石塊。這處二十四塊石東西為縱,南北為橫,一縱八塊,一橫三塊,每塊石頭約0.8立方米,兩側的六塊石頭上有人工打鑿出比較深、比較精緻的凹槽。經過考古挖掘,發現地下有瓦的殘片,具有明顯的渤海風格,沒有發現磚。說明這是一座只有瓦蓋而沒有磚牆的建築。據清代文獻記載,遠在一百多年前,人們在地表上見到的就是二十三塊,民間傳說那塊丟失的石頭是被大風颳走了。但是,這塊石頭具體是什麼原因缺失的,至今並沒有確切說清。江東二十四塊石遺址與敖東城遺址隔江想望,距離渤海時期的六頂山古墓群僅有6公里遙。從遺址周邊採集到的板瓦殘片看,與敖東城和六頂山古墓群的同類出土文物相同,屬於同一時期遺蹟。
海清房二十四塊石遺址
距離江東二十四塊石約20公里的海清房二十四塊石,在距離鶴大公路以南約250米的台地里,是敦化唯一保持完整不缺的一處二十四塊石。在遺址的周圍,至今還散布著大量灰色和紅色的布紋瓦片和滴水等物品。它的排列形式和縱橫與江東二十四塊石基本相同相似。但是石塊的大小和石料的精緻遠比不上江東二十四塊石,每塊只有0.3到0.4立方米,而且石頭上面沒有任何人文信息。
官地二十四塊石遺址
官地二十四塊石,坐落於官地鎮東勝村路鶴大公路以北約50多米的農民院子裡,是四處遺址中唯一一處呈東西方向排列的遺址。目前存有22塊,大小與海清房二十四塊石基本相同,同是玄武岩卻比較細膩,上面沒有那么密集的窟窿眼。
腰店子二十四塊石遺址
距離官地二十四塊石約20公里的腰店子二十四塊石,石頭的大小、選料、排列形式與海清房二十四塊石基本相同,目前僅存17塊,據說原來也是22塊,農業學大寨時期炸掉了五塊。它是敦化唯一的一處在牡丹江之陽的文化遺存。
興隆二十四塊石遺址
興隆二十四塊石遺址,位於吉林省汪清縣百草溝鎮興隆村。周圍有豐富的瓦片,陶片等渤海國時期的遺物。
馬牌二十四塊石遺址
馬牌二十四塊石遺址,位於吉林省圖們市月晴鄉馬牌三隊東側。現存九塊,其餘十五塊不知所蹤,在遺址內發現有遼、金時期的遺物,這表明馬牌二十四塊石遺址始建於渤海國時期,繼續沿用於遼金時期。
石建坪二十四塊石遺址
石建坪二十四塊石遺址,位於吉林省圖們市月晴石建七隊村南。現存礎石六塊。遺址面積大致為東西寬8米,南北長20米。遺址周圍散布著灰色布紋瓦板瓦殘片。
彎溝二十四塊石遺址
彎溝二十四塊石遺址位於黑龍江省寧安市鏡泊湖鄉彎溝村東開闊地帶內的高阜之上。
朝鮮境內的二十四塊石遺址
鹹境北道東海岸一帶的會文里二十四塊石遺址、金策市東興里二十四塊石遺址、清津市松坪里二十四塊石遺址
會文里二十四塊石遺址坐落在南北長19.2米,東西寬13.5米,高約1米的方形台基上。礎石長,寬高大致分別為70-90厘米,石質為玄武岩。在遺址中出土了有渤海國時期的指壓紋瓦,陶器殘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