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人物介紹
封至模早在二十年代初期,就開始戲劇活動,是我國話劇運動早期開拓者之一,同時對京劇,豫劇,特別是
秦腔藝術,在理論,教育,創作,實踐和革新諸多方面,卓有建樹.
他是
夏聲劇校,
陝西省戲曲專修班,上林劇院創始人,及
西安飯莊,阿房宮,西安實驗話劇團的創始人之一.封至模先生在
易俗社其間,創作的<山河破碎><還我河山>兩劇於抗日戰爭其間在北京上演,在全國引起了轟動.封至模先生的桃李滿天下,象上海京劇院著名導演
馬科,戲曲專家
陳幼韓,
秦腔名家
任哲中,
李繼祖,
余巧雲等,連豫劇名家
陳素真,
常香玉等都直接受過封至模先生指導.
封至模先生一生著書無數,給我國戲劇研究事業留下了寶貴的資料,如<秦腔聲韻初探><中國戲曲大詞典><秦腔劇目匯考><秦腔概論>等等
人物歷史
他編的愛國歷史劇《山河破碎》和《還我河山》,風格新穎,場面壯觀,對激發全國人民同仇敵愾抗擊日本侵略者,鞭撻一味妥協、退讓的政府當局起了很好的作用,演出之後轟動平津。1937年6月13日《全民報》報導《山河破碎》在北平懷仁堂演出盛況說:“觀眾之多,足無隙地,無票遭拒於門外者大有人在,觀眾歡迎的情緒,誠為僅見。”《山河破碎》何以如轟動?該報導深刻地指出:“當此國難嚴重之日,實於宋朝無二致。宋時君昏臣懦,畏敵如虎,因循苟且,只圖貪生,抗敵之士不能容,奸佞當權,賣國誤國,卒至淪於異族,在民族史上留一污痕”,而“此劇寫歷史的傷痛,促民族的覺悟,振聾發聵,去懦警頑,實對現時之中國當局下一針砭。方今舉國民眾,抗敵殷切,故亦極歡迎此抗敵救國主義之民族佳劇也”。封還精心主持為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灌制
秦腔唱片,以弘揚秦腔藝術。對
易俗社劇場仿北京中和劇場的改造,首創在
西安實行對號入座,讓監場(前場管理人員)人穿藍色紅邊工作服和讓“龍套”臉上塗彩並穿襯滾衣等美潔颱風的改進,他都付出了很大精力。
演出劇目
在京曾演出過《五典坡》《貴妃醉酒》《五花洞》《十三妹》《三娘 教子》,紅極一時。1922年回到
西安,加入
閻甘園、李逸生、
周伯勛等組織的京劇票友社--廣益娛樂
社,封登台演出,轟動
西安。不久又去北京,拜青衣花衫
李寶琴學做工,得秘本真傳;還與話劇界、
京劇界名流交往,探索表演技藝。同年秋,旅京秦人為
陝西大旱、“虎列拉”(霍亂)蔓延舉行義演,
他回響張鳳翽、寇錫山、王傑三、武少文、馬公韜號召,又演出《梅龍鎮》之李鳳姐、《虹霓關》中
的東方玉梅、《拾玉鐲》中的孫玉姣、《棒打薄情郎》中的金玉奴,以扮相秀美,功法穩厚,聲腔飽
走入教育
奉獻於教 育事業
1926年以後任成德中學美術教師。由於酷愛戲劇藝術,遂於1930年從教育界轉
入戲劇行列,加入了
陝西易俗社,曾任該社編輯、教務主任、評議長、訓育主任、導演等職。從1931
年至1938年的八年中,他力主戲曲革新,力矯
秦腔粗俗之習,在以
易俗社為實驗基地的秦腔改革中
承上啟下,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抗戰時期
為避日機空襲,封住在東關一家花園窯洞,仍抓緊時間在窯洞前的樹蔭下,為宋上華、伍富民、楊令俗、雒秉華排導了《拷紅》、《龍門寺》、《漁家樂》、《桑園寄子》等戲,使這些演員藝技日增,享譽西北。離開
易俗社後,他還相繼創辦了
夏聲劇校(京劇)、戲劇專修班、上林劇社,培養了一批又一批藝術人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封先後在西北軍政委員會文化部藝術處和西北戲曲研究院工作。抗美援朝時,他以花甲之年義演《虹霓關》,並為
易俗社新生部和三意社、尚友社及戲校講課授藝。1952年全國戲曲會演前,他親自為劉毓中改編排導《賣畫劈門》,為蘇育民排導《打柴勸弟》,為孟遏雲、劉易平、蕭若蘭等排導《游龜山》。排導中,他與演員們共同切磋,邊排邊改,使這些
秦腔傳統戲能以新貌晉京演出。這一時期,封除編劇、講課外,還編著了《戲曲詞典》、《
秦腔概述》、《秦腔劇目》、《秦腔藝人考略》、《秦腔字韻》、《秦腔髯口》和《秦腔板眼和腔調》等書籍,對弘揚及振興秦腔藝術都是很有價值的珍貴資料。
銳意改革家
他是一位不墨守成規的銳意改革家。他所獨有的創新意識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極具有超前性。深厚的國學基礎和多年的舞台經驗使他很自然地承襲了戲曲和優秀傳統,對不同門類藝術的極高的感悟力,使先生在繼承傳統的奠基上博採眾長,以獨特的思維來構建自己理想的舞台,並不失時機把這理想的構建付諸現實。在
易俗社、
夏聲劇校、上林劇院、曉鐘劇校以及日後的戲曲研究院等,都不同程度地展示了他的藝術才華。
導演
先生又是第一位在
秦腔舞台上全面完成導演程式的人。他強化了導演意識,而他排戲的主導思想則是精品意識。對每一部戲都務求精排細導,力求作到盡善盡美,無可挑剔。比如先生早年排的《山河破碎》和《還我河山》,目的明確:“在國破家亡的時候,是衝鋒破陣的號角。”為了突出、強化這一效果,在《大合操》一場,讓近百名演員同時上場,列岳家軍方陣,服飾整齊,步履統一,威武雄壯,氣吞山河,突出了正義之師同仇敵愾、銳不可擋的威懾力。真正達到了“驚頑立懦,振聾發聵”的藝術效果。而《游龜山》則風韻另具一格。從表演、唱腔、服飾、舞美各個方面無一不從美學的角度出發,讓觀眾的視覺、聽覺、感覺無一不沉浸在美的氛圍中。演員的舉手投足、顧盼飛眸無一不經過精心的設計,使這齣戲成為劇團百演不衰,觀眾百看不厭,演員立身揚名的範本,真可謂中國戲曲藝苑裡一顆璀璨的明珠。
培養人才
先生一生致力於戲曲教育事業,學生遍布
秦腔界和京劇界。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很重視學生的文化品德教育,明晰地指出一個文化素養高的人才能成為一個藝術水準高的演員,一個有品德的演員才能使自己扮演的角色形神兼備。在習藝方面,先生給新生排戲總是先從傳統優秀折子戲入手。這些折子戲多是歷經幾代藝人的努力,千錘百練後留下來的典範。裡邊的一招一式無不折射出先輩藝術家的才智和光輝,而且那些招式已成為優美的程式被廣泛地採用,有的已成為演藝界的絕活兒,被觀眾嘆為觀止!這種排演傳統折子戲訓練基本功的效果極為顯著,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所以他教的學生,基本上半年便可以粉墨登場。數十年來,先生的學生、學生的學生無以數計,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西北地區的
秦腔演員,大都是先生的學生。從老一輩的劉毓中、
馬平民、
耿善民、雒秉華、蘇育民、
王天民、
李正敏、
何振中、宋上華等到新中國以後的
李瑞芳、
馬蘭魚、
李應真、
肖若蘭、
陳妙華、
全巧民、
張詠華、
肖玉玲等都聆聽過先生的教誨。就連豫劇大師
陳素真、
常香玉,蒲劇的閏逢春、
王秀蘭,上海京劇院導演
馬科,戲曲專家
陳幼韓等都直接受過封至模先生指導。原全國人大委員長習仲勛也是封先生的學生,連他的名字仲勛都是封先生為他改的。
成就
先生在戲劇理論系統化方面的成就,在中國戲曲史上占有光輝的一頁。早在1934年完成的《
陝西四年來之戲劇》一文,從巨觀上對陝西的
秦腔、漢二簧、眉胡、話劇、京劇、皮影和歌劇作了階段性的全面總結,提出了改革新思維的新舉措。這篇內涵深邃、情文並茂的論文,直至今天仍然具有它極高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理想的導演》一文,是
秦腔劇史上最早的導演論文,為秦腔建立導演學奠定了理論基礎。以後相繼又有《
秦腔概述》問世。解放後完成了《
秦腔藝人考略》、《中國戲曲表演藝術》、《秦腔聲韻初探》、《中國戲曲大詞典》等。
宣傳意識
先生的超前意識還表現在對宣傳工作的高度重視。他不失一切時機地宣傳戲劇的社會功能和藝術價值,把戲劇的高台教化和寓教於樂“打入國人意識中”。“不要忘記改造觀眾,提高其鑑賞能力”也是先生在藝術實踐中孜孜以求的。他充分利用每一次隨團出外巡演的時機,或撰文或座談宣傳介紹
秦腔藝術和演員,擴大了秦腔的影響和知名度。還曾與《新秦日報》舉辦“菊部春秋”評比演員活動,
王天民和
李正敏在這次評比中奪魁,分別榮獲“西京梅蘭芳”和“
秦腔正宗”的桂冠。從此,這桂冠也就成了他們的藝術別名被傳揚至今。
他在“八十壽序”中寫道:“我一生為許多藝人作序,然而有誰為我寫序呢?只好自己為自己寫序了……”1974年在南京病逝,享年8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