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晉齋

寶晉齋

米公祠,原名寶晉齋,位於無為縣城西北隅,為北宋著名書畫家米芾無為軍時所建。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祖籍由山西太原遷居湖北襄陽,人稱“米襄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寶晉齋
  • 地理位置:縣城西北隅
  • 建造人米芾
  • 原名米公祠
基本簡介,歷史溯源,

基本簡介

米公祠,原名寶晉齋,位於無為縣城西北隅,為北宋著名書畫家米芾無為軍時所建。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祖籍由山西太原遷居湖北襄陽,人稱“米襄陽”。他曾官禮部員外郎,故又稱“米南宮”。北宋崇寧三年至大觀元年(1104—1107年),米芾知軍無為。他為官清廉,勤政愛民,時人感其德政,在他離任去世後,於米公軍邸的舊址上建米公祠以示紀念。

歷史溯源

米芾尚晉人書法,寶晉齋是他得到晉王羲之王略帖》、謝安《八月五日帖》、王獻之《十二月帖》墨跡後自題的書齋名。時值北宋崇寧三年,他將3種法帖摹刻上石,並於寶晉齋前掘池建亭,即墨池、投硯亭。當年,米芾每於政暇之際揮毫於亭中。池北有石丈(又名拜石),為石灰岩質地太湖石,玲瓏竅然,原在黃洛河邊,米芾見之,喜不自禁,遂移至州署。每日抱笏對石揖拜,人以為怪癬,反映出米芾恃才傲物、與世不諧的鮮明個性。
原齋毀於兵火,明萬曆二年(1574年)和清乾隆元年(1536年)兩次重修;乾隆三十七年,縣守張公僑摹陳洪綬所畫拜石圖刻於碑;乾隆三十九年,縣守張琨玉始建拜石軒、書畫舫和香月亭,並自為記勒於石。清鹹豐元年(1851年)又毀於兵火。清光緒三年(1877年),知縣王峻又重修,建米公祠3楹,門居中,於池之左右蓋耳房3間,外側繚以土垣並間以竹籬,環池循勢壘假山,並蒐集米公遺刻“墨池”、“畫菜”2碑和其他石刻入祠內。
米芾當年所藏碑刻早已毀失。無為後守葛祜之根據米芾拓本重刻,南宋鹹淳曹之格任無為通判,又重新摹刻,並增入晉人法帖及米芾帖多種,題名為《寶晉齋法帖》,其原刻至近代又毀於兵火。現米公祠內收藏的晉唐以下歷代名家碑刻150多方,主要是劉秉璋在任江蘇按察使時攜帶至無為的。劉秉璋,字仲良,廬江縣人,曾任淮軍民學營統、江蘇按察使、浙江巡撫四川總督,是曾國藩的部屬。當時他在無為縣城內擁有私宅、花園,新中國成立前碑刻散置於其私宅中。1950年,全部移入米公祠,1960年代又將石刻嵌於牆壁間,從而使這批珍貴碑帖得以妥善保存。此後無為縣文物管理所對碑刻進行整理編撰,第一卷《寶晉齋碑帖選》已由安徽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其他的正在著手準備陸續出版發行。米公祠碑帖刻石十分珍貴,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其中有米芾篆書《御製文宣王贊》、“墨池”、“畫菜”;清張琨玉題“寶晉齋”;清光緒三年知縣王峻撰文並鐫刻的重修碑記;潘效安的《嵌修無為碑刻記》等。這些碑刻內容翔實,記述了歷代維修情況和經過,是考察米公祠興衰的寶貴資料。
另:寶晉齋,創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的老字號書肆,慶雲堂韻古齋寶古齋萃珍齋清秘閣等,屬於同一時期,位於琉璃廠的街道上。《北平箋譜》載:隨著西諦訪箋的腳步,仿佛也游離在琉璃廠的街道上。沿路的清秘閣、淳菁閣、松華齋、松古齋、懿文齋、榮寶齋、靜文齋、榮錄堂、寶晉齋、成興齋、彝寶齋,真可成為你到琉璃廠尋古探秘的地圖。最難得的是,西諦把雕版刻工的名字也儘可能地錄上,如是令人覺得技藝無貴賤,只要對此箋譜有貢獻的人都值得留名紀念。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