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嚴寺(福建沙縣寶嚴寺)

寶嚴寺(福建沙縣寶嚴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寶嚴寺位於沙縣城東文廟路,左接茂溪,右臨沙縣城隍廟,前為十里平流,隔岸與真隱峰相對。寶嚴寺建築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修建過程中得到沙縣十方信眾及海外仁人賢達的支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寶嚴寺
  • 外文名:寶嚴庵,齋婆寺 
  • 地理位置:福建三明市
  • 地址:福建省三明市沙縣鳳崗鎮東大路150號 
基本簡介,寺廟構建,民間紀事,

基本簡介

寶嚴寺位於沙縣城東文廟路,左接茂溪,右臨沙縣城隍廟,前為十里平流,隔岸與真隱峰相對。寶嚴寺建築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修建過程中得到沙縣十方信眾及海外仁人賢達的支持。
寶嚴寺是一座尼姑庵,原名寶嚴庵,人稱齋婆寺。原庵內祀觀音,有一個“觀自在”大匾額。民國二十年(1931)先後有6位居士住廟,1949年後僅剩1人。1979年,熱心居士和信眾捐獻集資數萬元,修復前殿,重塑佛像,改名寶嚴寺。
寶嚴寺

寺廟構建

如今的寶嚴寺已煥然一新,殿堂樓閣,窈窕玲瓏,檐牙高啄。寶嚴寺有上、中、下三個大殿。下殿是天王殿,供奉彌勒佛、韋馱和四大天王。天王殿兩側,東為鐘樓,西為鼓樓。鼓樓下設祖師殿,供達摩祖師;鐘樓下設伽藍殿,供伽藍菩薩。中殿為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和阿彌陀佛。大殿內兩側為十六尊者,殿後東為觀音大士,西為地藏王菩薩。後殿為玉佛殿,內供一尊長2米的漢白玉釋迦牟尼佛,系緬甸華人贈送,為三明市所罕見。後殿東廂為僧人寮房和齋堂,西側興建“沙縣佛教菩提修正院”。
寶嚴寺位於城東文廟路,左靠東門大橋,右靠沙縣城隍廟,前臨十里平流,與“七峰疊翠”之“真隱峰”隔岸相對。
“文革”期間,寺廟被抄,建築、佛像、藏經均被破壞。寺廟先後改為麻袋廠、棕棉工場。粉碎“四人幫”後,寺廟內有了念經、燒香等活動,不久,該寺成為沙縣佛教信徒首聚場所。1979年,熱心居士和信眾捐獻集資數萬元,大興土木,鳩工搶材,修復前殿,重塑佛像,改名寶嚴寺。
今天寶嚴寺已煥然一新,殿堂樓閣,窈窕玲瓏,檐牙高琢,勾心鬥角。一派嶄新氣象。
一進大門,便是天王殿,彌勒佛居中,其後韋馱,兩邊是四大天王。
天王殿外兩側,東為鐘樓,西為鼓樓。鼓樓下設祖師殿,供達摩祖師;鐘樓下設伽藍殿,供伽藍菩薩。
主殿為大雄寶殿,中奉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居其左右。大殿兩側為十六尊者,殿後東為觀音大士,西為地藏王菩薩。
後殿為玉佛殿,內供一尊長2米的漢白玉釋迦佛,此佛系緬甸華人贈送,為三明市所罕見。
後殿東廂為僧人寮房和齋堂,西側興建“沙縣佛教菩提修正院”。
寶嚴寺建築面積達到2000多平方米。修建過程中得到沙縣十方信眾及海外仁人賢達的支持。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沙縣籍比丘尼釋修慧法師和建陽籍比丘尼釋修量法師捐贈港幣6.7萬元並人民幣3萬元,這對寶嚴寺當時的修復雪中送炭,起到過重要作用。
寶嚴寺
寶嚴寺始建於何時,傳說不一。有說清道光年間(1821—1850),亦有說唐貞觀年間(627—649),但都不見史籍。只有民國版《沙縣誌·卷四名勝篇》載:“寶嚴庵在城東坊,民國五年建,原名齋婆寺”這十七個字。在寶嚴寺在拆建翻修中,據說發現屋樑上有殘存“唐比丘尼釋佛緣法師大唐貞觀十年仲秋月奠基”字樣,因而斷定寶嚴寺為貞觀年間所建。如果這是事實,寶嚴寺該有1364年的歷史了。但沙縣縣治遷來是在唐中和四年(884),而在248年前的唐貞觀十年(636)即有此寺,也不太可靠。
現寺內保存一個銅質香爐,徑14厘米,高8厘米,爐底有“大明宣德年制”一陽文印。此爐為世代相傳,如果非贗品,那寶嚴寺至少也有五百年多年的歷史便是明證了。

民間紀事

林聯璞、吳敏先生在《沙縣“寶嚴寺”史略》中是這樣說的:“……認為道光年間所建,亦有其據。該寺建立伊始,未聞有住持人,每月朔望之日,才有香客,但不甚熱鬧。迨至清宣統年間,始有某氏齋婆來念經拜佛,有時也住在寺中,這算是第一代的開始。嗣後則有七妹之母長住於此,此為第二代。七妹之母去逝後,1915年(民國四年),有葉門樂氏名富姬者,來此住持,還以個人積蓄修理廟堂,在廟後空地築起樓房一座,於是香火日盛,這是第三代。1931年,這座樓房化為灰燼。樂氏逝世後,有葉門李氏珠娣,作為第四代接班人,來寺住持。第五代是樂素嬌,維持此寺。”
林聯璞先生家住林厝巷口之右,與寶嚴寺僅廖厝大宅之隔,幾時步之遙,才能如此了如指掌,如數家珍,一一道來。況且他生於光緒末年,才能目睹這五代住持的接任。
事實已成歷史,但舊縣誌卻說它建於民國五年,孰是孰非,不置可否。其實,只要解開“齋婆寺”三字之謎,一切都迎刃而解了。
“齋婆”,即吃齋念經拜佛的女人,齋婆寺與寶嚴寺是同義語。《辭源》:“庵,小廟,多指尼姑所居。”《紅樓夢》:“且說水月庵中小女尼女道士等,初到庵中,沙彌與道士原系老尼收管,日間教他些經懺。”元代書畫家趙孟曾寫過《妙嚴寺記》,妙嚴寺也是個尼姑庵。這裡說明了齋婆寺與寶嚴寺是同一個性質。與唐貞觀的梁文“比丘尼”也是一脈相承的。
齋婆寺者,是俗名,是他稱,非正式的名稱,這是他人對它的叫法。世間還未見到莊嚴的廟宇有用它稱或者自嘲來命名的。此所謂不登大雅之堂。女尼們也決不會以俗為雅而自稱齋婆的。
因而可以說,“原名齋婆寺”當是指民國五年之前的寺廟,它因廟小,也許沒有正式的名字,只有一些女尼信女參加佛事活動,人們就約定俗成,稱之為“齋婆寺”。民國五年,在這個基礎上以舊翻新,才取名“寶嚴庵”。從這時起,寶嚴庵才被確認,正式載入地方史冊。
寶嚴寺(福建沙縣寶嚴寺)
另外從縣誌說它“建於民國五年”,而不說“始建於民國五年”,以及“原名齋婆寺”中可見寶嚴庵是有它的前身的。
1987年,寶嚴寺在新建的大門門楣上鐫刻著“寶嚴古剎”四個大字。《辭源》:“剎,佛寺。”“寶嚴古剎”就是“寶嚴古寺”。這“古”當是後人對它的認定。那么,“寶嚴古剎”就是一種標稱,而非自稱,因此不是寺名。這樣一來,怕它和“齋婆寺”一樣誤以為其名,而以訛傳訛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