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叢生,具
匍匐莖,稈高90厘米左右,有的高136-200厘米,冠幅100厘米。稈無毛,有時有分枝,節2-5個,具短柔毛;
葉鞘包莖,葉舌長2毫米,膜質,呈小齒狀,為一圈長柔毛。葉片線狀披針形,長20-43厘米,寬1.5-3厘米,基部鈍圓,稍包莖,邊緣呈波狀皺摺,質軟,多數無毛或下部具白色長毛。
圓錐花序直立,開展,具穗狀
花序4-9個,互生,下部的長達8-10厘米,上部的長約3-5厘米。總狀花序軸纖細,寬0.5-0.7毫米。小穗柄成對,第一柄長約1.5毫米,第二柄長約0.5毫米。小穗呈4行排列於穗軸一側,中行小穗排列不規則。
小穗長2.3-2.5毫米,長橢圓形,先端鈍,一面平坦或稍凹,另一面顯著凸起,淺褐色。第一穎缺,第二穎與小穗等長,長橢圓形,具3脈。
內稃與外稃相似。成熟的穀粒褐色,長卵圓形,長約2毫米。
生長環境
寬葉雀稗性喜高溫多雨的氣候和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方生長,在乾旱貧瘠的紅、
黃壤坡地亦能生長,唯葉子明顯變窄,而且易老化。在中國
南亞熱帶地區可四季常青,而以夏秋季節生長最茂盛,冬季下霜期間生長停止,葉尖發黃,霜期過後即恢復生長。
分布範圍
寬葉雀稗原產南美巴西、
巴拉圭、阿根廷北部等
亞熱帶多雨地區。該品種由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牧草作物聯絡委員會選育而成。紐西蘭、澳大利亞、巴西等國均大面積推廣套用。中國是1974年從澳大利亞進口的,先在廣西畜牧研究所栽培,經十年來的引種觀察和
區域試驗,已作在草地改良中推廣套用。廣西種植面積達4千多畝,此外,雲南、貴州、廣東、福建、湖南、江西等省均有引種栽培。
繁殖方法
寬葉雀稗可用種子繁殖或分孽繁殖。如用種子繁殖,可在9月份採收種子,次年春季3-4月份氣溫達20℃時播種。可種植在新開墾的處女地、退化草地和休閒地。播種前進行地表處理,全墾、重耙均可,表土要細碎平整。單一寬葉雀稗草地的播量為7.5-15千克/公頃;與豆科牧草(
柱花草)混播時,豆科、禾本科每公頃的播種量分別為7.5-12.3千克和3.75-7.5千克,再拌以375千克/公頃的鈣鎂磷肥。可採用條播和撒播。播種後覆土1厘米,也可不覆土。如作收種用,可行條播。每畝用種量0.5千克,播種時可用鈣、鎂、
磷肥或
草木灰與種子拌勻或做成丸衣種子再播。在種子缺乏時,亦可採用分株移植的辦法來擴大種植面積,在雨季移植極易成活。
栽培技術
播種後前期生長較慢,每公頃追施尿素45-60千克,以利其迅速覆蓋地面。單一寬葉雀稗草地,每利用一次應追施氮肥(
尿素)45-75千克/公頃,以利再生。寬葉雀稗草地栽種當年即可利用。
主要價值
寬葉雀稗的適口性較好。家畜在寬葉雀稗與
毛花雀稗、東非狼尾草的混播草地上放牧時先選食寬葉雀稗。據放牧牛群的觀察,寬葉雀稗的一次放牧採食株叢率為61%,比狗尾草的高60%,比
圓果雀稗的高29%。寬葉雀稗再生草的適口性極好。
寬葉雀稗的再生草較耐寒。據冬季放牧觀察,在連續霜凍12天,最低氣溫-3℃的情況下,其再生草僅葉尖枯死,其他部份仍然青綠,沒有放牧利用的其地上部分枯死。因此,冬季經常有大霜凍的地區應在初霜前2-3周刈割,以減少霜害。家畜喜食受霜害枯死的寬葉雀稗。
營養價值寬葉雀稗的營養價值較高。分縈期粗蛋白質含量最高(占乾物質的10.29%),以後逐月下降,到開花期下降為7.93%。故寬葉雀稗應早期利用,以提高飼用價值。寬葉雀稗的粗蛋白質含量與
卡松古魯狗尾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