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英村古建築群是明清民居建築群。位於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現存建築有民居、商鋪、會館、城牆、碼頭等。融居住、經商、防禦為一體。城牆環護,在險要處設城門四座,在河水緩處建碼頭四座。居住多為前鋪後宅的四合院,內有隔牆、暗道、射擊孔等設施。民居大門連楹多做成牛角形。會館用鵝卵石砌牆群,多做成魚骨形。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寨英村古建築群有著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以及豐富的旅遊資源。
基本介紹
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建築特點,民俗介紹,旅遊簡介,景區簡介,
歷史價值
牆、城門、碼頭、街巷等建築和自流供排水及消防系統,展現出這裡昔日的輝煌、繁榮和完善的戰爭防禦功能特徵。 1.寨英古建築群,融居住、經商、防禦為一體,是武陵山區苗族、土家族等各民族關係歷史發展的實物見證。
寨英早年曾為軍需物資轉運地,後來成為梵淨山麓大商埠。著名的商號有天字號、地字號、何裕商號以及盛極一時的“八大商號”——富華、吳祥泰、同興昌、曹易和、易和興、同德祥、聚泰長、協裕祥。街道兩側,店鋪林立,這在內地,不足為奇,但在苗疆,實為奇觀。寨英城牆環護,在險要處設城門4座,在河水深緩處建碼頭4座。民居多為前鋪後宅的四合院,內有隔牆、暗道、射擊孔等設施,兼有住、商、防等功能,是一個完善的社會結構縮影。
寨英古建築群的建築裝修,深受苗族影響,即使富商捐資修建的湖南會館、江西會館,照樣利用鵝卵石壘砌牆裙,且作魚骨形。“魚文化”是具有悠久歷史的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為漁獵生活、農耕生活在傳統理念中的生動反映。雕刻藝術,更為形象。許多苗族民居,大門連楹做成牛角形。寓居寨英的湘贛客商,發財後修建富麗堂皇的石庫門,也免不了要雕刻苗文化中的首選符號--水牛角。寨英古建築群,具有鮮明的地方特點,是漢文化與苗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文化水乳交融的結晶。
3.寨英古建築群保存了獨特而種類繁多的手工工藝。
寨英及附近村寨的各族人民,千百年來,以梵淨山區的土特產為原料,製作生產生活用品,如培植藍草,製取藍靛,漿染布料,印製花飾,挑花刺繡,造紙製藥,釀酒熬糖,木雕石刻等等,工藝源遠流長,作坊迄今猶存,對研究苗族的經濟狀況、生產方式、傳統工藝等具有重要價值。
文化價值
寨英的古,更在於民族民間文化源遠流長。寨英歷史以來都是松桃的文化老區,尤以“龍”文化馳名中外。酷愛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華兒女把龍視為祖先,視為神靈,華夏族因此被稱為龍的傳人。黔東梵淨山古鎮寨英人,從很早時候起就繼承了中華民族崇拜龍神的傳統,對龍更是情有獨鐘,他們刻苦悉心鑽研“龍”文化,形成了其它地方所沒有的一套獨特的“龍”文化,且源遠流長,一代接著一代相傳至今。自明初建古城以來,寨英人每年都要摸擬龍神的形狀編扎滾龍來慶賀新春及各種重大節日,一則豐富當地居民春節及各種重大節日的生活,表達歡悅之情;二則藉助龍的神威消災避邪、掃除瘟疫;三則祈求龍神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改革開放以後,具有濃厚民族文化底蘊的寨英人民,更加精雕細琢地把滾龍編扎得栩栩如生,使滾龍滾舞得活靈活現,滾龍表演技藝異常超群,堪稱中國一絕,滾龍藝術也就在中國獨樹一幟。近十年來,多次參加省、地、縣組織開展的大型慶典活動,其精湛的編扎技巧和表演技藝,目擊者無不驚嘆和折服!古鎮寨英滾龍文化博大精深,成為中國民間滾龍的領頭雁,2003年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滾龍文化藝術之鄉”。 渝懷鐵路的拉動、梵淨旅遊的興起,將給古鎮寨英增添無限生機。寨英人有信心和決心,在今後的日子裡,以“跳起來摘桃子”的勇氣,一定能把自己的家鄉建設成為全區、全省乃至全國的“綠色旅遊”經濟強鎮!
建築特點
寨英村古建築群位於松桃苗族自治縣寨英鎮寨英村的梵淨山山腳,保存有古民居、會館、商鋪、手工作坊、城牆、城門、碼頭、街巷等建築物和自流供排水及消防系統,是一處保存較為完整的古鎮。整個古鎮占地約11公頃,現存四合院式、三合院式、苗族吊腳樓等古民居建築85棟,會館類建築2處,5街6巷,消防池8個,古井2口,各種商鋪50餘處,手工作坊30處,城門4個,卡子門1個,城牆673米,碼頭4處。其中: 城牆,環繞古鎮周圍,連線四城門,二水門,一卡子門。以粗料石砌成,全長約673米,高3—10米不,基寬在0.5—0.8米。現東北段、東南段、西南段保存完好。四個城門亦基本完好。
小水門,又稱“何家水門”,位於何家壩巷子西端臨河一側,上部為露天通道,下部為封閉式通道。通道斜坡長17.2米,寬3米許,臨水門高2.8米,寬2米許。明末以粗料石擴建成水門。
大水門,又稱“陳家水門”,位於何家壩巷子中段臨河一側,上部為露天通道,下部為半封閉式通道,斜長25.7米,寬3.6米。臨水門高約2.8米,寬2.1米。清中期以粗料石擴建為水門。
東門街,西抵中街,東至東城門,全長53.3米,寬3.5米,青石板鋪墁。街下設深約1米、寬0.4米的排水溝。街道及東城門初建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後改建為石板街道,民國初年完成。
寨英村古建築群
南門街,北接中街卡子門,南到南城門,全長120.4米,寬3.5米,青石板鋪設。下有排水溝,南城門附近有排水口,街南端有自流池1個。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建,清光緒初年,改為石板街面。 北門街,南接中街,北至北城樓,全長98.7米,寬3.5米,青石板鋪設。下設排水溝,中部有自流池1個。初建於道光年間,後改為石板街,民國初年完成。
中街,位於古鎮中部。南接南門街,北接北門街,東與東門街連通,全長48.9米,寬4米許,青石板鋪設。下有排水溝,南、北兩端各有1個自流池。南端有卡子站1道。初建於道光年間,後改為石板街道,民國初年完成。
巷子口,東接中街,西通西門街及西城門,全長76米,寬約2.8米,青石板鋪設。下有排水溝,街西端有自流池1個。南側接大小2水門。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建,明末闢為街道。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改為石板街。
何家壩巷,位於何家壩巷子西端,全長40米許,寬3.2米,是“何和順”三大號的進出通道,街北端有自流池1個。明末為居民點,後闢為街道,卵石鋪墁。
萬壽宮,又稱“江西會館”。始建於清代中期。坐東向西。占地面積986平方米,建築面積約840平方米。由大門、戲樓、左右耳房、南北廂房、正殿、後廳組成三進二天井四合院,通面闊21米許,通進深40米許,正殿面闊三間21米許,進深9.8米。
福壽宮,又稱“湖廣會館”。位於何家壩巷子與巷子口交接處。現存戲樓,坐東向西,面闊三間,抬梁穿斗混合結構歇山青瓦頂。
冉家鹽號,建於明末清初。坐西向東。由前廳、鋪台、過廳、庫房、耳房及四周封火牆組成三進四合院。臨街面闊二間,通面闊8.4米,南間為六合門前廳,北間為店台。高牆圍護。
“富華”商號,為八大商號之一,始建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坐東向西。占地面積194.3平方米,建築面積172平方米。由前廳、南北兩廂、後廳、南北耳房等建築組成三進四合院,通進深14米許。臨街建築面闊三間,通面闊12.3米,進深7.2米,穿斗抬梁混合式木結構硬山青瓦頂。
“吳祥泰”商號,八大商號之一,始建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坐西向東。占地面積218平方米,建築面積178平方米。由大廳、鋪台、過廳、庫房、耳房、後門等組成三進四合院。臨街面闊二間8.4米,通進深21.3米,南間為鋪台,北間為六合門大廳。穿斗式木結構硬山青瓦頂。
“協裕詳”商號,八大商號之一。始建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坐西向東。占地面積189平方米,建築面積163平方米。由大門、南北兩廂、前天井、正堂、南北兩廂、後天井、後廳及四周封火磚牆組成三進四合院,通進深15.1米。石庫大門。臨街面闊三間,兩次間為鋪台,穿斗式木結構硬山青瓦頂。
“曹易合”商號,八大商號之一,始建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坐東向西,占地面積256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20平方米,由過廳、鋪台、南北兩廂、後廳、南北庫房等建築組成三進二天井四合院,通進深21米。臨街面闊二間,南間為六合門,北間為鋪台,穿斗式木結構硬山青瓦頂。
“何和順”第二號,坐南向北。建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占地面積356平方米。三進兩天井,通進深19米。由過廳、天井、東西兩廂、正廳、後廳等建築組成。臨街面闊三間,兩次間為店鋪。高封火圍護磚牆。穿斗式木結構硬山青瓦頂。
“保和順”商號,“何和順”商號三大號口之一,原為“何裕”商號。坐北向南。占地面積298平方米,建築面積270.4平方米。由大門、左廂、右廂、正廳、左過廳、右過廳等組成三進四合院。通進深20米,臨街面闊三間。高封火圍護磚牆。穿斗式木結構硬山青瓦頂。
民俗介紹
滾龍踏春活動在寨英村傳承了數百年。每年春暖花開時節,居住此地的民眾擇一吉日,舉行滾龍踏春表演,以示一年好的開頭。是日傍晚,百多米長的古鎮街上一字排開擺上數十張餐桌,無論是鎮上的父老鄉親還是來賓遊客,只要進入現場,都被邀請入席。酒席散後,街道頃刻間掃除乾淨,三條放射著五顏六色吉祥光芒的長龍伴隨著歡快的陣陣鑼鼓翩翩起舞,歡慶活動一直延續到深夜。 歷經漫長的時日,寨英滾龍形成獨特風格。龍身長百餘尺,一般為17節(又稱洞),以9根拇指粗的竹篾綑紮連線龍骨,近500個直徑在2尺左右篾圈等距排列連成龍身,再以整幅白布畫上斑斕鱗甲,罩在篾圈上。龍頭以粗竹扭固成框架,再蒙上事先描繪的龍頭模樣的布料。由34人輪番舞動。隨著舞龍者靈巧的動作和嫻熟舞技,一會是“雙龍戲珠”,一會是“群龍狂舞”,最後形成“盤龍打座”,或造型成“龍”的漢字和1—9的阿拉伯數字,千變萬化,猶如一條條活龍翻雲覆雨。明朝永樂、嘉靖、萬曆及清朝乾隆、嘉慶年間多次應召進京表演。近年來,寨英人在傳統的工藝上刻意創新,大膽採用現代電源燈光技術,賦予滾龍一種活力與靈性,無論白天晚上表演,場面都很壯觀。白天,人們可以觀賞到各種表演招式和各種構圖與色彩對比藝術;晚上,則可看到100多尺長的龍體通明透亮,放射出五彩光輝,甚為壯麗輝煌。2002年3月,寨英鎮被貴州省政府命名為“寨英滾龍藝術之鄉”,次年3月,又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旅遊簡介
地理位置:距松桃縣城近60公里,松桃至銅仁的公路經過寨英村外。從寨英走山坡小略,行10多公里便可到江口縣梵淨山半山腰的魚坳;晴空萬里之時,從寨英可遙望氣勢恢宏的梵淨山金頂。
寨英在元代就已立寨,現在殘存的古城牆屬明代遺蹟,尚有3座城門保存完好。寨英地方不大,就那么幾條短巷小街。保存至今、仍在使用的民居,古色古香,有木結構的四合院,也有磚混結構的高樓,在這些高樓的翹檐間可見一些招牌文字,什麼“裕國通商”、“元盛”、“蓋世茶室”、“松江樓”……更有氣勢不凡的萬壽宮、佛壽寺遺蹟,蔚為壯觀。寨英街道不寬,路面一律以采自當地山上的青石鋪就,自明代鋪設以來,數百年間千人踏萬人磨,非常光滑,石紋燦然,千形萬狀,古風古韻尤存!
寨英本為苗寨,因自古商賈往來不絕,文化溝通融合頗多,時至今日,民族風情倒反而淡出了。寨英附近原先古寺廟很多,現在尚可見零星遺址。離村不遠的田壩上有一小山丘,山丘上是重建的宮閹寺,寺門前左側是土地廟;緊挨著的是二郎神廟,廟內塑像頗多,有玉帝、王母、太上老君、飛山公、黑神祖師、(斗)母神靈、藥王神、財神菩薩,還有如來佛祖、觀音菩薩、千手觀音、送子觀音、十八羅漢等等,遊客香客因此紛踏而至。多教合一,眾神共享人間煙火是寨英的一大奇觀。
景區簡介
景區簡介:流經村邊的寨英河是錦江上游,70年代尚有木船往來運輸,全寨上下共有3個碼頭。後因上游修建水庫,河枯水淺而停航。明清時期,這裡就已水路暢通,商貿盛極一時,據說跑運輸的木船繁忙時節多達百餘艘。這裡仍是松桃縣西南隅重要的集市之地,交通十分便利。雷家大院。面積200多平方米,為四合院,建於清朝中期,座南朝北,有正堂、廂房、廚房,整個建築共有240根木柱,其中120根木柱為吊腳樓所用。廂房木窗刻有花鳥魚蟲、笙簫管弦等圖案,栩栩如生,保存完好。現仍有雷家後人居住。
鄧堡田園風光。這裡是萬畝大壩,上寨、雷家堡村均在此範圍內。一條明亮的溪流穿壩而過。隨著季節變化,兩岸田疇或是金黃色油菜花香飄田野,引來無數蜂蝶穿梭其間,翩翩起舞;或是綠油油稻禾在微風吹拂下綠波翻湧;金燦燦的稻穗在風中低頭沉思;潔白的白鷺翱翔在田野之間,辛勤覓食。遠處是重重疊疊、連綿起伏的山峰。村莊、樹林、田野、溪流等構成一幅天然畫卷。
落滿至冷家壩古道。全長7.5公里,全用紅色的大石板鋪成。紅石板古道,光滑明亮,蜿蜒盤旋于山間,還有那一座座由紅色石塊修築的石橋,橋面為整塊通紅的石板鋪蓋而成。這些石板最短的有1.7米,最長的有4.2米,堪稱梵淨一絕。
陽雀珙桐林。這裡有成片的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珙桐(中國鴿子花),每當花開時節,林中恰似棲息著數千隻白鴿,極富觀賞性。
冷家壩避署勝地。這裡環境幽靜,氣候宜人,有海浪般翻湧的竹林(是梵淨山腳最大的楠竹基地),有古老靜穆的原始森林,面積為40多平方公里。大片的森林,涵養了豐富的水源,結合地形地貌,展現了多姿多彩的水景、林景、山景。清沏透明的河水穿寨而過,留下串串美妙動聽的音符;這裡空氣清新,四季分明,是避署的理想勝地。這裡的古民居保存完整,外形粗獷豪放,內部布局適中,古老別致。飲食別具特色,特別是冷家壩河裡的魚更是難得的佳肴原料。這裡的娛樂活動有舞獅子、耍龍燈、吹木葉、跳花燈、茶燈等等。
一天門汛遺址,位於冷家壩河左岸,依山臨水而築,占地面積10餘畝,當地民眾稱“虎衙門”。衙門四周有圍牆環繞,衙門建築物已毀,現僅存殘牆,高2米有餘,厚1一2米。這裡水資源豐富,山崖奇特,形成壯觀的瀑布群,具有代表性的是牛角洞瀑布,靈官溝瀑布群,紅子溪瀑布群,飛水岩瀑布。
珠穿孔十二潭。距原高洞鄉政府4公里處。沿雷缽底河上行不足100米,可看見一個如象鼻一樣彎曲的山包凸顯在河岸的山頭上,山包兩側有水流出,似仙女拂動的兩條彩絲綢。一條斜度在70度左右、寬度約5一10米、長度約300米呈階梯狀的溪流在峽谷中奔瀉,天造地設數十個碧綠深潭,潭與潭之間相距10米、20米、30米不等。深潭溢出的水形成了12處瀑布,潭與潭之間的崖壁酷似酒罈子,兩邊地勢險要,古樹遮天,極其幽靜。第四潭最為奇特,潭中有洞,洞中有潭。
道塘水庫。正在建設中的水庫,壩高69.5米,庫容1770萬立方米,面積12平方公里。這裡溝縱橫,蓄水後,有的青山將成為小島,四面環水,庫區水面將成為“高原平湖”。這裡的道道山樑林木蔥翠,多姿多彩,青松、翠柏、杜鵑、楓林及很多尚不知名的樹木,滿山遍野。還有那陡峭的山崖,莫家灣的竹海、臥猴山、將軍嶺、秀女峰、青龍山等,構成一片迷人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