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寧德世界地質公園位於中國福建省東北部的寧德市境內,北起福安市曉陽鎮龍洋村,西界
屏南縣雙溪鎮鴛鴦湖,南達
福鼎市青嶼頭,東至福鼎市大員當村。園區地理坐標:東經119°00′38″~120°26′13″,北緯26°50′33″~27°15′08″。公園分為
白水洋、
白雲山、
太姥山3個園區,園區總面積2660平方千米,核心區面積38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寧德世界地質公園處於歐亞板塊東南緣,瀕臨
菲律賓板塊,為西太平洋中生代大陸邊緣活動帶的一部分。
公園位於浙閩中生代火山斷陷帶中段閩東火山斷拗帶的東北端,北東向
福安—南靖斷裂帶的北端。在漫長的地質演化歷程中,經歷了複雜的地質作用,尤其是晚侏羅世—早白堊世強烈的構造岩漿活動,形成了公園內廣泛分布的英安質—流紋質火山岩、侵入岩以及以脆性斷裂為主的多種多樣斷裂構造,並發育了豐富的既有科學研究價值又有旅遊觀賞價值的地質、地貌景觀。
水文
白水洋園區內溪流密布,溝壑縱橫,分布較為均勻。下村、潭頭、岩後、後峭、宜洋、鄭山、西岩、考溪、前洋等地各有一條小溪匯入鴛鴦溪。鴛鴦溪全長18千米,流程長,落差高達300多米。
白雲山園區內水系發達,蟾溪、竹洲、牆坪等地各有一條小溪匯入穆陽溪。穆陽溪總長116千米,流域面積1 389平方千米。穆陽溪發源於政和鎮前,流經周寧荷洋及福安境內社口、
穆陽、康厝、溪潭、至賽岐鎮廉首村前匯入富春溪,匯合後稱賽江。交溪源於鷲峰山脈、洞宮山脈和太姥山脈,流域總面積5 638平方千米,主幹支流總長433千米,是福建省第三大河流。園區內現有黃蘭湖、九龍湖、金蟾湖等水庫。
太姥山園區內水係為短小水系,直流入海。較大的水係為流經公園西南部的楊家溪(又稱九鯉溪、赤溪),發源於鄰縣(
柘榮縣),由西向東流入區內,後轉向南,經霞浦牙城入海。福鼎市內流域面積250平方千米,主溪流長23.3千米。
氣候特點
公園地處東南沿海,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具有
山地氣候、盆谷地氣候等多種氣候特點,春夏雨熱同期,秋冬光溫互利,光能充足,熱量豐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海洋性季風氣候顯著,沿海和內陸溫差懸殊,氣候類型呈多樣型,災害性天氣頻繁。
年平均雨量自沿海至山區逐漸增大,年平均降雨量1600毫米以上。年均相對濕度在78%~83%,山區大於沿海。主要災害性氣候有大風、颱風、暴雨、乾旱、低溫陰雨等。
資源情況
植物資源
公園的白雲山、
白水洋、
太姥山三個園區森林覆蓋率為72%~90%。全區森林原生植被為常綠闊葉林,屬中國三大植被區域中的中國東部濕潤森林區。公園主要植被類型有常綠針葉林、
常綠闊葉林、常綠針闊混交林、常綠灌叢、竹林、草坡等。包含了中國中亞熱帶地區大部分的植被類型,具有中亞熱帶地區植被類型的典型性、多樣性和系統性。
白水洋園區內主要植被類型可以劃分為
溫性針葉林、
暖性針葉林、
落葉闊葉林、
常綠闊葉林、竹林、落葉闊葉灌叢、典型常綠闊葉灌叢、
灌草叢等10個植被亞類型,其中包括了43個群系,212個群叢。截止2008年園區內已定名的維管束植物種類有162科、508屬、855種,珍稀瀕危植物11科18屬26種。其中,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18種,省級重點保護植物13種,有被譽為“
植物活化石”的冰川期遺留珍惜植物—水松林。園區是中國南部第三紀、第四紀
孑遺植物的重要保存地。
白雲山園區內可以劃分常綠針葉林、灌木林、常綠闊葉林、
混交林、竹林、草坡等6個典型植被類型。截止2008年區內有維管束植物1015種,其中
蕨類植物28科41屬65種,裸子植物9科16屬23種,被子植物136科531屬927種。其中,區內有國家Ⅰ級保護植物3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15種;珍稀瀕危12科21屬24種。首洋、馬洋、嶺下等村周邊分布有國家保護植物,如
南方紅豆杉、
柳杉等。白雲山的蓮峰寺前的天池中生長有“
午時蓮”等珍稀植物。
太姥山園區內可以劃分為闊葉林、針葉林、竹林、
灌叢等4個植被類型。截止2008年區內有維管束植物491種,其中裸子植物9科18屬29種,
被子植物65科194屬462種。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樹種有5種:二級保護樹種
水松、
銀杏、
福建柏。三級保護樹種有
台灣蘇鐵、
凹葉厚朴。竹類繁多,主要是麻竹,還有
苦竹、
黃竹、
綠竹、
蘆竹以及太姥山區稀有的
方竹、
黑竹、倒枝竹。園區內遍布杜鵑,種類繁多。園區西部楊家溪下游渡頭村邊生長有楓香林,共250多畝,計1.1萬株,為江南最大的純楓香林。渡頭村後17叢古榕樹,是全球緯度最北的一片古榕樹林,其中大者樹齡近九百年,小者也有140多年。其中一株
榕樹王占地達3.06畝。
動物資源
按世界動物地理區系和中國動物地理區系劃分,區內動物多數屬於東洋界華中區屬的種類,少數屬於
華南區的種類,還有一些屬於古北界的種類。截止2008年全區野生動物有2000多種。脊椎動物有700多種,其中哺乳類70多種,鳥類324種,爬行類100多種,兩棲類30多種,魚類600多種。無脊椎動物有1300多種。
公園內擁有多種珍稀瀕危保護動物。有列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的雲豹、蟒蛇、赤魟中華鱘;國際二類瀕危動物蘇門羚;被列為二類保護動物的獼猴、大靈貓(九節狸)、
山羊、
穿山甲、
鴛鴦、
紅隼、
鳶、
小鯢、
虎紋蛙、岩燕鹿、
白鷳、
翠鳥、
相思鳥、長尾雉、毛冠鹿等。除此之外,園區還有以下動物資源:
禽類
樹雀、白頸鴉、喜鵲、環頸雉、竹雞、山斑雞、松鴉、紅頭鴉、紅頭長尾、紅嘴蘭鵑、畫眉、麻雀、羅紋鴨、綠頭鴨、冠尾狗、黑背燕尾、海鷗等;
獸類
毫豬、野豬、野猴子、華南兔、狗灌等;
魚類
黃魚、帶魚、石斑魚、鱸魚、對蝦、梭子蟹、青蟹、烏賊等。
地質遺蹟
晶洞鹼長花崗岩
晶洞鹼長花崗岩,這是在特殊地質環境下形成的特殊地質體。晶洞花崗岩山嶽地貌是由晶洞鹼長花崗岩經風化、流水侵蝕、崩塌形成的山嶽地貌。
晶洞鹼長花崗岩嶂線谷
蟾溪龍爪洞為晶洞鹼長花崗岩嶂線谷,沿晶洞花崗岩NE70°節理風化及垂直流水侵蝕而形成。洞內局部富含碳酸鈣裂隙水滲滴或沿崖壁流淌,在洞壁上形成淺黃色鱗片狀鈣華沉積和桃狀石鐘乳。該類型遺蹟對岩石學、外動力地質學、岩溶學等學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科普價值。
白雲山破火山
白雲山破火山位於著名的浙、閩、粵火山岩帶之閩東火山活動亞帶的白雲山白雲山破火山構造主火口清楚,衛星式火口呈環狀圍繞主火口分布。火山岩相發育齊全,環狀放射狀水系發育,火山機構完整,形成眾多與火山作用有關的自然風景。白雲山破火山構造代表東南沿海中生代火山衰亡階段的火山噴發過程,其類型、規模、內容等方面均具有典型代表性。它是亞洲大陸邊緣巨型火山帶中的代表,對研究中生代火山岩岩石學、岩相學、火山構造學,西太平洋大陸邊緣活動帶地質歷史及構造演化有科研和科普價值。
平底基岩河床
首洋溪平底基岩河床長逾2千米,河床寬5米~10米,局部略寬。構成首洋溪河床的是晶洞鹼長花崗岩體,岩石完整性好、結構均一,由於水平節理密集,在流水的侵蝕下,沿近水平節理緩慢剝落。長期以來首洋溪一帶處於構造活動相對穩定時期,流水長期的底蝕和側蝕,將河谷侵蝕拓展成平展的平底基岩河床。
地貌景觀
I級分類 | II級分類 | III級分類 | IV級分類 | 實例 |
---|
岩石地貌景觀
| 晶 洞 花 崗 岩 地 貌
| 正地貌
| 峰叢
| 福鼎太姥山“九鯉朝天”、“十八羅漢趕齋”;福安蟾溪九龍山峰叢
|
石堡
| 福鼎太姥山“玉兔聽潮”、“石鼓岩”;福安金鐘山
|
石牆
| 太姥山“仙人鋸板”、蟾溪“龍脊岩”
|
石柱
| 福鼎太姥山“天柱峰”;福安蟾溪“栓龍柱”、黃蘭溪“八仙岩”
|
崖壁
| 福鼎太姥山“曬布岩”;福安蟾溪“石瀑岩”、黃蘭溪“黃蘭板嶂”
|
負地貌
| 嶂線谷
| 福安“龍爪洞”
|
線谷
| 福鼎太姥山“通天洞”、“一線天”
|
巷谷
| 福鼎太姥山“七星洞”
|
微地貌
| 石蛋及河谷滾石
| 福鼎太姥山“雙龍珠”;福安蟾溪“待哺”,首洋溪“扇貝石”等
|
垂直凹槽
| 福鼎太姥山“曬布岩”;福安蟾溪“九龍壁”、“石瀑岩”、金鐘山
|
巨礫堆積洞
| 福安蟾溪游龍洞、九龍洞
|
火 山 岩 地 貌
| 正地貌
| 峰叢
| 屏南“五老峰”;福安白雲山
|
崖壁
| 屏南“大白岩”;福安白雲山弟子峰、接仙岩、天門關
|
石堡
| 屏南“大白岩”;福安白雲山“獅頭峰”
|
石柱
| 屏南“天柱峰”、“鋒茫初試”;福安白雲山“石帆岩”、“蘇武牧羊”
|
微地貌
| 象形石
| 福安白雲山“雙獅岩”
|
洞穴
| 屏南齊天大聖洞
|
峽谷及河床侵蝕地貌
| | 峽谷
| 不詳 | 屏南鴛鴦溪、福安龍亭溪、黃蘭溪、首洋溪
|
河床侵蝕地貌
| 平底基岩河床
| 屏南“白水洋”;福安首洋溪“小白水洋”
|
水蝕波痕
| 屏南白水洋仙耙溪
|
壺穴
| 福安蟾溪、龍亭溪、首洋溪、黃蘭溪;屏南白水洋九嶺溪
|
垂直凹槽
| 福安蟾溪、龍亭溪、首洋溪
|
弧形岸壁
| 屏南白水洋仙耙溪
|
波狀崖壁
| 屏南白水洋“鼎潭仙晏谷”
|
水蝕凹洞
| 屏南鴛鴦溪;福安龍亭溪
|
水體 景觀
| | 瀑布
| 不詳
| 屏南白水洋“百丈漈”;福安首洋溪“二疊漈”、黃蘭溪“里樓坑瀑布”
|
深潭
| 不詳 | 屏南白水洋“刀鞘潭”;龍亭溪“猩望潭”、黃蘭溪“碧淵潭”
|
湖泊
| 不詳
| 屏南鴛鴦湖;白雲山黃蘭湖、九龍湖
|
海岸及海蝕地貌
| | 沙灘
| 不詳
| 太姥山大篔簹、牛朗崗
|
| 海蝕洞
| 太姥山牛朗崗、大嵛山島
|
島嶼
| | 大嵛山島、日島
|
地質災害遺蹟景觀
| | 崩塌 遺蹟
| 崩塌岩塊
| 屏南鴛鴦溪“三仙倚崖”
|
崩塌堆積洞
| 福安首洋溪“水龍洞”
|
(表格參考資料來源:)
主要景區
白水洋園區
白水洋園區位於寧德市西部屏南縣境內,分為白水洋、宜洋、水竹洋、雙溪及棋盤頂五個景區。
區內有地貌類型、火山岩峽谷地貌景觀和平底基岩河床地貌景觀。園區內有全國唯一的
鴛鴦、
獼猴野生動物保護區。三大淺水廣場中,最大的達4萬平方米,最寬處182米,河床布水均勻,水深沒踝。陽光下,一片白熾,故稱之為白水洋。於2005年9月被國土資源部批准為國家地質公園。國家4A級風景區。
| 地貌景觀 | 自然景觀 |
---|
白水洋 | 石牆、峽谷、石柱、崩塌洞、水蝕洞、孤峰、峰叢、北東向斷裂、節理、河流侵蝕階地、水蝕基岩波痕、平底基岩河床
| 白泡潭、十里長街、古河床、土地公、按鈕石(將軍石)、石門、整腰石、白水洋、白水弧瀑、龍王嬉水、火炬台、中國猿人(燕窩石)、紗帽岩(金龜駝寶、仙人遺筍)、仙人掌、大象吸水、觀音岩、鯉魚望月(馬鞍岩)、孔明帽、鴛鴦床、鴛鴦洞、古河床、雙鱉鎖口、猿頭、錯落層、齊天大聖洞、五老峰、紅軍洞、岩後村、合空洞
|
---|
宜洋 | 崩塌堆積、崩塌洞、拱形洞、石堡、石柱、孤峰、峰叢、峽谷、圍谷、線谷、北西向斷層、環狀斷層、柱狀節理、水體地貌、跌水
| 廊橋、陳靜姑廟、大王廟、鴛鴦瀑、喇叭瀑、猴王頭、大白岩(比翼峰)、仙人鋸板、百丈漈、水簾洞、仙人洞、雙月宮、仙人橋、鷹潭、神牛吸水、千疊瀑、小壺口瀑布、蒼潭、瓮潭、定溪神柱、高呼石(百孔石)、小巫峽、四迭瀑、鼎潭、中國地圖、仙戲台(一級階地)、古松嶺、虎嘴岩、彌勒岩、魚潭、印潭、仙浴潭、鴛鴦溪、刀鞘潭、九曲潭、長潭、六角岩、小小壺口
|
---|
水竹洋 | 石柱、石堡、孤峰、峰叢、峽谷、岩壁、水體地貌景觀、洞穴地貌
| 流紋岩壁、滿里瀑布、水竹洋瀑布、雄獅下山、初露鋒芒、天鵝孵蛋、象鼻岩、劉公岩、仙峰頂、天柱峰、柳杉王、古棧道、石老厝、太保樓、友誼大橋、觀音岩、千年銀杏、百年水杉
|
---|
雙溪 | 南北向斷層、北西向斷層、火山岩地貌
| 古民居、文廟、城隍廟、薜氏、陸氏、張氏宗祠、北岩寺、南安橋、鴛鴦湖、瑞光塔、屏南縣委舊址、北岩寺、紅軍北上抗戰留守處舊址、古堡戰壕
|
---|
棋盤頂 | 環狀斷層、北東向斷層、柱狀節理、洞穴地貌、線谷、峽谷、
| 柱狀節理、棋盤頂、牛鼻洞、天龜瀑、鸚鵡嘴、田螺峰、金猴望月、金雞、一線天、九孔龍潭
|
---|
白雲山園區
白雲山園區位於寧德市中部福安市境內,分為白雲山、
九龍洞、龍亭峽谷、黃蘭峽谷、
金鐘山五個景區。
擁有河流侵蝕形成的大型河谷壺穴群和深切峽谷曲流地貌等多種類型的地質景觀,極具科考、科普和觀賞價值。園區內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保護完好,有恐龍時代的植物“
活化石”刺桫欏群,國家一類保護動物
雲豹、
中華鱘等多種珍稀動植物,以及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多處的名觀古剎。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9年被國土資源部評為國家地質公園。
白雲山風景名勝資源特色歸納為“六大典型景觀”和“十大勝景”。白雲山園區擁有多種類型的地質景觀,主要有河流侵蝕地貌及水體景觀(壺穴、流水沖蝕凹槽)、地質災害遺蹟景觀(主要是崩塌遺蹟)和地質地貌景觀(包括晶洞花崗岩地貌、火山岩地貌和峽谷地貌等),它們總體保持良好的自然狀態,基本未受人為改變。從地質構造——環境變遷——地質地貌等遺蹟的形成過程發育系統且表觀保存完整,是相關科學學術研究的熱點,也是進行地學科普教育的題材。
白雲山園區蟾溪景區出露由燕山晚期“A”型晶洞鹼長花崗岩發育的牆狀峰、石堡、石牆、石柱、峰叢和石蛋等山嶽地貌,壺穴等河床侵蝕地貌,構成國家地質公園獨特的晶洞花崗岩地貌景觀。蟾溪的晶洞花崗岩山嶽地貌和河床侵蝕地貌,成景岩性獨特,地貌類型豐富,充分展示了東南沿海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流水侵蝕等外動力地質作用和地貌演化過程,是東南沿海晶洞花崗岩地貌的典型代表和寶貴的地質遺蹟。
太姥山園區
太姥山園區總面積1334.88平方千米,融山、海、川、瀑、洞的自然景色和寺、寨、鎮的人文景觀於一體,素有“海上仙都”的美譽。被古人譽之為“山海大觀”。加上歷代建造的古寺佛塔,別具風情的畲寨風光。其中主景區太姥山是國內晶洞帶上唯一的峰林地貌景觀。同時這裡還兼有海岸島礁、海島湖泊、曲流瀑布等地質遺蹟,集山、海、川、島於一體,融自然人文為一爐。於2004年經國土資源部批准為國家地質公園。國家4A級風景區。
太姥山嶽遊覽區是太姥山風景名勝區的主體,面積24.8平方千米,包括國興寺、葫蘆洞、一片瓦、香山寺、“九鯉朝天”、白雲寺、天門寺七個景區,共有三百六十景。古人有詩讚之:“太姥無俗石,個個皆神工,隨人意所識,萬象在胸中。”
太姥山主峰覆鼎峰海拔917.3米,以發育密集分布的峰叢和石蛋為特徵,構成獨具特色的花崗岩山嶽地貌景觀。經研究,燕山晚期“A”型晶洞鹼長花崗岩體中心相岩石是形成太姥山地貌的造景岩石,NEE、NNW向斷裂、裂隙及節理是控制峰叢等大型山體產出形態和規模的主要構造系統,風化剝蝕、大氣降水侵蝕和重力崩塌是形成峰叢、石蛋地貌的主要外動力地質作用,地貌演化處於壯年早期階段。
開發建設
1984年8月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鴛鴦獼猴自然保護區。
1991年3月鴛鴦溪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1994年1月鴛鴦溪被批准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2005年6月被省國土資源廳批准為省級地質公園。
2005年9月被國土資源部批准為國家地質公園。
2005年太姥山國家地質公園被寧德市委宣傳部、寧德市科協列入寧德市第一批科普教育基地。
2008年9月屏南白水洋、福鼎太姥山和福安白雲山三個景區將聯合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地質公園。國內知名地質專家多次實地考察認為,三個景區地質構造奇特,具備典型性、科考性、稀有性和美學觀賞價值,地貌特徵十分罕見,具有極高的地質地貌研究和科考價值,也是地質時期遺留下來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完全有條件申報世界地質公園。
2009年2月為迎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到福建寧德市進行現場考察,申報世界地質公園各項工作正加緊推進,各項基礎建設有序展開。寧德市旅遊局局長黃國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告知:為迎接“申世”而配套擬定的25個重要旅遊項目,正緊鑼密鼓實施或進行前期工作中。
2010年10月3日23時,獲得“寧德世界地質公園”稱號。
科普價值
太姥山國家地質公園對全市中國小進行科普宣傳教育,並開展“愛我家鄉,愛我太姥山”主題活動。多次開展有關地質演變等科普學習活動,並邀請國土資源部姜建軍司長做專題講座。
公園在中生代連續發育了晚侏羅世—早白堊世火山岩地層,有完整的岩漿侵入及構造活動記錄,展現了中生代濱太平洋大陸邊緣活化帶形成、發展和演化的過程。尤其是白堊紀期間的拉張、裂陷,雙峰式火山噴發及晶洞花崗岩的侵入,以及新生代以來的構造差異抬升,山嶽及峽谷地貌的形成,代表了濱太平洋大陸邊緣活化帶一段特殊的地質發展、演化歷史。因此,公園的地質遺蹟對研究中生代以來太平洋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間的關係及全球構造動力學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公園清楚地展示了中國東南從中生代到新生代由乾旱—半乾旱炎熱氣候轉變為亞熱帶濕潤多雨氣候的演變過程。是一個充分展示地質作用對地形地貌、氣候、生態環境和人文起著長期而根本的影響的鮮活例證。
公園地質遺蹟豐富多彩,且類型齊全,包括地質地貌遺蹟、地層遺蹟、岩石遺蹟、地質構造遺蹟、水文地質遺蹟等,是一個天然的地學博物館。
旅遊信息
交通信息
地質公園內交通以公路為主,現有省道1條、縣道4條,全區所有鄉鎮和絕大多數自然村均通公路,各景區交通網路通暢,通行方便。地質公園對外交通較為便捷,以屏南城關為中心,至福州170千米、至寧德市100千米、至賽岐港135千米、至古田火車站95千米。
門票信息
白水洋景區旺季(4月1日—10月31日)門票價格為100元/人次,淡季門票價格為50元/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