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夏研究室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的科研機構,始設於1990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夏研究室
- 成立時間:1990年
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夏研究室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的科研機構,始設於1990年。
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夏研究室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的科研機構,始設於1990年。該年寧夏考古所調整領導班子,在內設辦公室、考古工作隊、文物工作隊、 技術資料室、固原工作站之外,另設西夏研究室,把西夏研究工作作為其重點之一。...
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1986年10月6日成立,為正處級事業單位,隸屬文化廳領導。編制35人(含原考古隊17人),內設辦公室、考古隊、文物隊、技術資料室、固原工作站。其任務是統一進行全區地上、地下的文物保護、發掘和研究工作。1990年調整領導班子。內設:辦公室、考古工作隊、文物工作隊、 技術資料室、西夏研究室、...
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是隸屬寧夏大學的實體性學術研究機構。發展歷史 其前身是1991年成立的歷史系 “西夏歷史研究所”與中文系“西夏文化研究所”,由王天順與張迎勝分別任所長。1993年兩所從系裡分出來,合併為“西夏研究所”,隸屬科研處,王天順任所長,張迎勝、杜建錄、韓小忙任副所長。1999年又從科研處分出,...
《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叢刊(24):西夏六號陵》是2019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內容簡介 西夏王陵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寢,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有“東方金字塔”之稱,1988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國家文物局將西夏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作為2015年重點...
《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叢刊20:西夏考古論稿》是2013年11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牛達生。內容簡介 《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叢刊:西夏考古論稿》在編選過程中,作者牛達生對部分稿件進行了修改,同時新增了作者近年的一些研究成果。此外,在附錄中有作者發表作品的目錄以及作者接受專訪的文稿,以幫助讀者全面了解...
《西夏宏佛塔》是2017年10月1日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內容簡介 宏佛塔在賀蘭縣東北潘胡鄉。是一座外形結構比較奇特的密檐式厚壁空心磚塔。塔身和塔剎高度相近,通高約25米。塔身3層,平面八角形。一層南面辟一高為2.4米的券門,門楣上端兩側磚雕龍、鳳圖案。塔身每層上下有雙重檐,...
孫昌盛,男,研究員,漢族,1968年1月出生於陝西省府谷縣。1991年畢業於吉林大學考古學專業,2006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歷史系,獲博士學位。曾任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研究方向為西夏考古與西夏文獻,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出版獨著及合著6部。2001年以來4次獲寧夏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三等獎,2011年入選寧夏回族自治...
現為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擔任寧夏大學兩夏研究中心兼職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西夏研究中心學術委員、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史研究館館員。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長期從事文物考古工作,研究兼及寧夏史地、西夏學、錢幣學、印刷史等學科,發表論文、報告等一百三十餘篇。主要著作有校點本《嘉靖萬曆固原...
《拜寺溝西夏方塔》是200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歷史由來 拜寺溝是賀蘭山東坡一條山溝,地屬寧夏賀蘭縣金山鄉拜寺口村。拜寺溝溝口稱拜寺口,自拜寺口由東向西蜿蜒約10多公里至賀蘭山腹地,西夏佛塔拜寺溝方塔曾聳立在北部一處背山面溝的台地上。1984年,自治區開展文物普查時,對這...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德國飛行員烏爾夫·迪特·格拉夫·楚·卡斯特將他在中國航拍到的相片整理成《中國飛行》一書,其中在銀川拍攝的照片中出現了西夏陵。然而當地文物管理部門一度認為西夏陵是一片唐墓。1971年,寧夏博物館、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部門開始對西夏陵調查確認,先後對西夏8號陵(現編6號...
寧夏社科院連續編寫寧夏系列藍皮書,為自治區黨委、政府決策提供智力支撐。湧現出李範文、楊懷中、吳忠禮、韓蔭晟、余振貴、尹旭等“學術泰斗”,為哲學社會科學發展作出了貢獻。《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回族卷》《清真鐸報》和《回族歷史報刊文選》等大型資料集成的出版,豐富了民族史研究寶庫;《新編西夏文字典》...
1995年,銀川市文物管理處在對賀蘭山東麓包括岩畫在內的文物進行調查時發現了該處墓地,由於地面遺蹟與西夏王陵區的墓葬相似,初步確定是一處西夏墓地。1999年,閩寧村於此修建水渠,水渠正好從墓地穿過,部分墓葬遭到破壞。在報請國家文物局批准後,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該墓地進行了發掘。發掘工作持續了兩年。三...
遺址內發現了多件“官”字款匣缽,可推斷為西夏宮廷用瓷的燒造地,具有西夏“官窯”的性質。歷史沿革 2021年至2022年10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寧夏考古研究所聯合復旦大學進行了考古發掘。2023年2月15日,國家文物局發布2023年“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其中便有寧夏賀蘭蘇峪口瓷窯遺址。2023年2月,被評為“2022...
1929年秋,北京圖書館購得寧夏發現的西夏文佛經百卷,刊出《西夏文專號》以資紀念,其中收錄國內外西夏學者撰寫的西夏歷史、語言文字、文物考古、文獻目錄、佛經等論著資料約40種。黑城西夏遺書被劫持國外後,大量資料秘而不宣,加之漢文西夏史料的缺乏,這一時期,中國的西夏學研究暫時處於相對的沉寂狀態,報刊雜誌上...
西夏考古學與西夏文物 西夏考古學與西夏文物 考古 文物 西夏 責任者 吳峰雲著 出版時間 2002 ISSN 西夏研究專號(增刊)刊名 1009-3125 國家圖書館學刊
寧夏賀蘭蘇峪口瓷窯遺址位於寧夏賀蘭山蘇峪口內,為一處西夏時期精細白瓷手工業生產遺址。2021年至2022年10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寧夏考古研究所聯合復旦大學進行了考古發掘.寧夏賀蘭蘇峪口瓷窯遺址面積約4萬平方米,發現窯爐13處,外圍的山坡上還發現了開採瓷土、煤、石英、石灰等制瓷原料與燃料的礦坑。此次考古工作發掘...
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西夏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夏研究》《西夏學》編委。彭向前,男,1968年生,河南省潢川縣人。歷史學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曾任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副院長,現任寧夏大學民族與歷史學院(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院)副院長,兼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院長,自治區第十一屆政協...
安徽長豐縣三江壩商代遺址發掘簡報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5 遼寧北票市南八家鄉紅村北山遼代壁畫墓 朝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票市博物館/18 寧夏寧東煤化工基地西夏遺址發掘報告 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 靈武市文物管理所/32 研究與探索 鄭州市朱寨遺址裴李崗文化遺存探析 鮑穎建/77 中原與南方地區出土...
西夏王陵位於中國西北寧夏回族自治區的西夏王陵的考古,是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在中國少數民族考古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屬於西夏王朝帝王的陵墓。遺址背景 770多年前,中國並立著三個王朝,分別是位於中原的漢族政權“宋”、位於東北的契丹族王國“遼”,以及位於西北的党項族王國“大夏”,即“西夏”。西夏...
全頁版框縱30.7厘米,橫 38.0 厘米,四界有子母欄,欄距上下 23.5 厘米,無界格,半面左右 15.2 厘米。版心寬1.2 厘米,無象鼻、魚尾。上半為書名簡稱,下半為頁碼,頁碼有漢文、西夏文、漢夏合文三種形式。 1991年寧夏賀蘭縣拜寺溝方塔 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這期間,也有非文化文物部門的岩畫研究愛好者,克服困難考察岩畫,收集資料研究岩畫,奔走呼號宣傳岩畫,推動了賀蘭山岩畫探索研究工作的深入並取得可喜的成績。20世紀80年代初,根據國家文物局和自治區政府領導的指示,在自治區文化廳、文管會的部署下,從1984年起,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各市、縣文管所組織力量,從北...
2017年12月,西夏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入選第三批12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公園介紹 該規劃側重於遺址保存狀況及考古發掘情況、西夏陵遺址發掘工作、研究成果及出土文物展示等方面。2010年10月,寧夏啟動了西夏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申報工作,2011年7月5日,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一行考察了西夏陵,明確表示要支持西夏陵...
西夏文物考古的新發現及其研究 西夏文物考古的新發現及其研究 刊名 1001-0483 北方文物
此外,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集體編著的《新中國的考古收穫》(1961年出版)、《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1984年出版)二書,以及文物編輯委員會彙編的《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79年出版)都是對新中國成立以來考古學研究成果的全面總結。2018年10月13日,2018年10月13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
《館長來了》由山東廣播電視台發起,沿黃九省(區)文旅部門、電視台聯合製作的黃河文化溯源節目,共12期。節目以沿黃九省(區)博物館文物為載體,邀請沿黃九省(區)27家博物館及國家級專家參與其中,共同溯源孕育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節目於2023年5月3日起每周三21:30在山東衛視播出,2023年5月5日起每周五...
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文物部門對宏佛塔的修復過程中,塔身與層內除發現手印磚、勾紋磚、素麵磚外,未發現其他時代的遺蹟和遺物,僅在塔身底層背側面和塔室門洞外發現有清代加固修補的砌層和痕跡,砌磚形制規格也異於塔身西夏磚,說明該塔自西夏修建定型後,截至那次修復前,後代未曾重修。寧夏地區曾為佛教傳入內地...
2006年5月25日,菜園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沿革 自1984年以來,寧夏考古研究所在文物普查中陸續發現馬纓子梁、林子梁、石溝等三處遺址區和切刀把、二嶺子灣、寨子梁、瓦罐嘴和林子梁西坡五處墓群。1985~1988年,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原寧夏博物館考古隊)、中國歷史博物...
徐教授認真看完攜帶的化石標本後肯定地說:“這是蜥腳類恐龍化石,它填補了寧夏沒有發現恐龍的空白,有可能還是亞洲最大的恐龍化石,這個發現十分重要。”徐教授出具了恐龍化石鑑定報告書。發掘過程 2005年4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工程師來到靈武,與文物管理所選派的5名考古人員,拉開了恐龍化石發掘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