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簡介
以實用學科教學為重點的一種不完全普通中學。從近代起,隨著生產與
科學技術的發展,傳統的以拉丁文和希臘文為主要
教學內容的
文科中學,越來越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
17世紀末普魯士神學家A.H.弗蘭克就曾計畫建立一種加強實科教學的
教育機構(見
虔敬派教育)。
1705年,虔敬派牧師C.澤姆勒發表《在哈雷市建立數學工藝學校的有益建議》,提出建立實科學校的構想。
1708年,他在家招收12名窮孩子開辦一個稱為“數學和機械實科學校”的實科班,由於缺乏資金、設備和教材,兩年半後停辦。
1737年他重建了一所“數學、機械和經濟實科學校”,但不久也因其逝世而解散。
1747年,另一虔敬派牧師J.J.黑克爾在柏林建立了一所“經濟、數學實科學校”,並得到了發展。
18世紀末到19世紀
中葉,以實科教學為主的學校紛紛建立。這類學校通常修業 6年,主要培養工、農、商業方面的管理和技術人材,學生多為市民階層子弟。但學校名稱不一,有的除實科教學外,還增授拉丁語,稱為文實中學 (Realgymnasium);有的將修業年限延長為9年,稱為實科中學(Oberrealschule)。
1872年普魯士頒布《普魯士國民學校和中間學校的一般決定》,把 6年制的介於初等學校與文科中學之間的實科學校稱為“中間學校”。
實科學校出現後,與文科中學進行了長期的鬥爭,直到1900年,德皇威廉二世批准基爾法令,承認文實中學和實科中學畢業生有升入大學的資格,實科學校才在法律上獲得與文科中學平等的地位,但仍不如文科中學受重視。
學校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將這類學校納入綜合技術中學,使其成為一個分科(見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教育)。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仍把它作為一種獨立的學校類型。1959年聯邦德國制訂的《關於普通公立學校的統一與改造的總體規劃》把“中間學校”重新改稱“實科學校”。1953年聯邦德國各州教育部長會議決定指出,實科學校目標是給予學生必要的普通教育,不進行畢業考試,而只有畢業檢查,畢業證書為“中等成熟證書” (Mittelreife),實科學校在
課程中,
選修課有較大的增加。畢業生除就業外,可進中等專科學校和工程師學校深造。20世紀60年代後期,實科學校畢業生在通過 2年專科高中(Fachoberschule)學習後,可升入高等專科學校(Fachhochschule)。目前實科學校還處在進一步改革中(見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