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學與教相互作用過程中有意傳遞的主要信息,一般包括課程標準、教材和課程等等。當下正值新課程改革,基於生成性教學思維理念,人們對於教學內容有了新的認識。“教學內容,系指教學過程中同師生發生互動作用、服務於教學目的達成的動態生成的素材及信息。”學校給學生傳授的知識和技能,灌輸的思想和觀點,培養的習慣和行為等的總和,也叫課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教學內容
  • 學科:教育
  • 類型:教學
  • 特點:內容豐富
區別和聯繫,歷史,具體化,

區別和聯繫

長期以來,人們總是將教材和教學內容 等同起來,認為課程標準要求什麼教師就教什麼,這種認識是片面的。教材僅僅是形成教學內容的一個“載體”,作為發揮實際作用的教學內容,其特性不同於教材內容。
教材的具體內容由事實、概念、原理及它們的內在聯繫構成。
(1)事實。教材中的事實,就是歷史上或社會上發的事件過程或者是試驗中進行的過程和結果。描述學科和解釋性學科都含有大量的事實資料,如歷史、地理情況,動物的分布於解剖等事實資料,抽象和概括性的學科,數學、物理、化學課同樣有事實的依據材料。教材中的事實都是已知的發生過或發現了的事物,不是捏造和想像的事實。
(2)概念。它是反映客觀事物本質的思維形式,是對教材中大量事實資料的理性加工,是具有抽象性質的理性認識形式。
(3)原理。這些都是已經被驗證了的、公認的、不需要加以論證的命題,是教材科學性的重要性標誌。
(4)內在聯繫。主要是指教材中事實、概念、原理之間的內在關係。
教學內容來自師生對課程內容、教材內容與教學實際的綜合加工。師生一方面合理地利用教材教學,對教材內容進行選擇、取捨、加工;另一方面,師生可以科學地加工教材,合理地組織教學過程。它不僅包括教材內容,還包括了引導作用、動機作用、方法論指示、價值判斷、規範概念等,包括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活動的全部。因此,教材內容只不過是教學內容的重要成分。

歷史

在原始社會,學校還沒產生,當時的成人給兒童傳授生產經驗和群居生活共同遵守的風俗習慣,這可以說是最早的教學內容。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字的創造,學校的產生,教學內容不斷豐富概括,並形成了體系。在西方,奴隸社會時期,如古希臘,有以體育和軍事訓練為主要教學內容的斯巴達;也有以讀、寫、算和音樂、體育為主要教學內容的雅典。歐洲封建社會的學校,大都由教會舉辦,以宗教教義為主要教學內容。在資本主義時期,普通學校的教學內容,有的偏重拉丁文、希臘文等古典語文,有的偏重數學、物理等實用學科。由於生產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學校教學內容日益豐富。設定的學科種類日漸增多,其中也包括職業訓練的學科。在中國,奴隸社會的教學內容主要有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封建社會的教學內容主要有五經和四書(見五經、四書)。而生產經驗和生活實用知識、技能的傳授在廣大勞動人民當中,主要依靠父子相傳或師徒授受。雖然有時也把實用科學如醫學、數學等列為教學內容,但很不普遍。直到近代, 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和 "富國強兵"的需要,才把數學、物理、化學、博物等自然科學列入學校的教學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對各級學校的教學內容不斷改革。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廢除宣揚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思想的教學內容,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統率材料;取消煩瑣、陳腐、龐雜的教學內容,力求使它在實現社會主義教育目的的前提下,既適合兒童、少年和青年身心發展的階段,又符合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在教育科學研究的基礎上教學內容還將不斷改進和更新,以滿足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人才的需要。

具體化

中國現在把規定教學內容的檔案稱做課程計畫、課程標準和教科書,它們是教學內容的具體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