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中國風俗辭典》是2013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潘倩菲。
基本介紹
- 書名:實用中國風俗辭典
- 作者:潘倩菲
- ISBN:9787532639779
- 頁數:600 頁
- 定價:50 元
- 出版社:上海辭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08-01
- 裝幀:平裝
- 開本:32開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一版一次
《實用中國風俗辭典》是2013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潘倩菲。
《實用中國風俗辭典》是2013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潘倩菲。圖書簡介風俗是一國一民族或地區族群傳承性的生活文化,是一種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把這些歷經千百年,各族百姓特有的生存方式、生活智慧、生活技藝和生...
《中國風俗辭典》是1990年1月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辭典類工具書。《中國風俗辭典》共收詞目12157條,包括十九大類:總類,歲時·節日類,婚姻類,生育類,壽誕類,民間醫藥類,喪葬類,交際·禮儀類,服飾類,飲食類,居住類,器用類,交通類,生產·職業類,民間工藝類,宗族·社會類,娛樂類,信仰·祭祀類,...
《中國風俗大辭典》是1991年12月中國和平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申士嚾、傅美琳。內容簡介 本書收編中國古代風俗人情資料,包括婚嫁、喪葬、節令、習俗、飲食、遊藝、禮儀、世情、服飾、人事等十篇,詞目千餘條。圖書目錄 序 分類目錄 一、婚嫁 二、喪葬 三、節令 四、習俗 五、飲食 六、遊藝 七、禮儀 八、...
《 中國風俗小辭典》是 2008年 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勤建 。內容介紹 《中國風俗小辭典》是一本介紹關於中國風俗的小辭典,僅供學習參考。風俗是一國一民族或地區族群傳承性的生活文化,一種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上,它展現為五彩繽紛的風土人情。風俗的多樣性,往往是因自然條件和人性的不同而造成的行為...
《中國民間信仰風俗辭典》是由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景琳和徐刕。內容介紹 本書取材的範圍是各式各樣的民間信仰以及由此產生的各式各樣的風俗習慣,範圍廣泛,深入到人民生活的各個角落,縱向和橫向聯繫錯綜複雜。這種民間信仰和風俗,和民族文化的其他領域一樣,是人民的生活經曆日積月累而形成的。
中國風俗對聯辭典 《中國風俗對聯辭典》是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裴國昌
春台席 春台席立春日活動之一。漢族歲時風俗。流行於湖北監利等地。立春這一天,人們聚親會友,郊遊踏青。選擇高處勝境,造席宴飲,以吃春餅、生菜為主,故稱。此俗源於古人的遊春野宴。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載:“《老子》雲:眾人熙熙,如登春台。”
擔錢擔米 擔錢擔米,漢族民間婚姻風俗。擔錢擔米 漢族民間婚姻風俗。流行於四川川西一帶。民間婚娶,女家擇親友中強壯者,在“送親”時以籮筐擔嫁枚。籮底皆鋪稻草,上單大紅紙。其中一籮不放它物,只裝瓷碗、錢或米,用紅紙緘封籮口。民間以為,送給女兒錢米,可保其長久富裕。
燎火盆 燎火盆,漢族歲時風俗。流行於浙江部分地區。每逢夏曆除夕夜,在舉行祈年儀式的同時,人們還在天井中設火盆,或堆積柴薪,火焚燒,然後逐個從火上跳過去,說是可以消災滅晦。
請燈 請燈又稱“送燈”。漢族民間祈子風俗。流行於廣東廣州一帶。上節向廟裡請燈,告訴司祝喜歡哪一盞,便用紅束寫上“某宅敬請”字樣,故謂“請燈”;元宵後3天,司祝派人挨家挨戶把人們所請的燈送去,謂之“送燈”。因“燈”與“丁”同音,據說這樣便可添丁。
撒米郎 撒米郎,漢族民間婚姻風俗。流行於浙江地區。迎親時的隨轎童子。迎親時,男方選請1個男孩,盛裝騎在馬上,手拿米篩,一邊行進,邊把染紅的米,不斷撒在花轎上,故稱。民間以為,撒紅米可以防止妖魔鬼怪進入花轎,保護新娘安全。
十五羹 新生兒誕生第三日、第十二日或滿月時由產婦家以糖湯小圓子或赤豆製成的羹。為新生兒制十五羹分送鄰里,以示慶賀,是漢族的一種生育風俗。流行於長江三角洲等地。長江三角洲流行吳語,吳語稱坐月子為“做舍姆”,“十五”為坐月子的大約時間,吳語“十五”與“舍姆”同音,故有是名。也有以此名指親友送給產婦...
十朝飯 十朝飯,漢族婚姻風俗。流行於湖北江陵一帶。女兒出嫁10日後,娘家備果品、具酒僎送至婿家,饋贈公婆,故名。亦有於女嫁後3日或9日,送茶點果品至婿家,謂“三朝茶”、“九朝茶”。
送燈籠 漢族婚姻風俗。流行於陝西長安縣(今屬西安)。女兒出嫁後,每年夏曆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娘家要給女兒家送燈籠。頭一年須送大官燈一對,四面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如果女兒懷孕了,除送一對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對至兩對小燈籠。每對燈都要配上蠟燭,要點多少天,就送多少蠟燭。送宮燈和玻璃燈是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
船家禁忌,舊時漢族和近水而居的一些少數民族禁忌風俗。漁船捕撈、商船貿易,禁忌互有同異。因時有船翻人溺之不幸,故待忌開船前後說“翻”、“沉”,甚至連容易引起“翻”、“沉”之聯想的行為都在禁忌之列。如煎魚、吃魚不許翻面,水手不得翻卷褲腳。盛飯不稱盛(與“沉”同音)而改稱添。凡搭船,飯後忌架...
撒筷子 撒筷子 漢族民間婚姻風俗。流行於湖南等地。嫁女日,花轎啟動,女方家人將一把筷子撒出庭外,並默告祖先:女兒已出國門,開始新生活,求神靈保佑。“筷”與“快”同音,含快快“早生貴子”之意。
回郎亦稱“庭謁”。舊時漢族婚姻風俗。流行於浙江杭州等地。指婚後女家邀請親友謁見擇日初次上岳家的女婿。民間習慣有單回郎、雙回郎、燈彩回郎與不用燈彩回郎之分。單回郎者,新郎一人去。雙回郎者,新娘亦去,而其中又有拜和合馬與不拜和合馬之分。女家所供的和合馬,留待新娘新郎雙雙拜過再焚送,拜過以後...
月里羹是娘家給分娩的女兒所送營養食品的稱謂。月里羹 娘家給分娩的女兒所送營養食品的稱謂。送月里羹,為漢族的一種生有風俗。流行於浙江南部地區。平陽地區,生子後,婿以雞酒報於岳家,岳家饋食,稱月里羹,兼致小兒衣物,親戚亦饋食。在要兒未滿一月內,岳家要送月里覺給產婦吃,禮品為豬肚、素麵,以及蛋、魚、...
撤核桃棗兒 漢族婚姻風俗。流行於北方地區。新郎新娘拜過天地後舉行上床儀式時,由送親奶奶手執托盤,盤中盛核桃紅棗,邊抓核桃棗兒撤向炕上,邊唱《撤核桃棗兒祝詞》:“棗兒滿炕紅,生子是英雄;核桃滾滿炕,生女是姣娘”、“”雙雙核桃雙雙棗,生兒聰明生女巧;雙卑兒雙核桃,兒子拔萃女窈窕”。諸如此類的祝詞,因地...
催功,漢族生產風俗。流行於全國大部分地區。為勞動中消除疲勞的一種娛樂形式。鄉間結伴芽秧,為了消除疲勞,提高勞動效率,一人擊鼓率先歌唱,眾人齊聲應合。“用力甚齊,瞬息一畦,渾勞忘倦。”(見《犍為縣誌·卷之二·方輿志》)此外,如舉重的“邪許”,抬木的“吭喲”,拉縴的“嗽乃”等均稱“催功”。
點籠燭 點籠燭,古時漢族婚姻風俗,流行於江西南昌等地區,當地民間成婚迎娶時,即使是白晝,也須點燃籠燭,舉炬開道。一種婚娶儀式。當地民間成婚迎娶時,即使是白晝,也須點燃籠燭,舉炬開道。據說是取婚儀的古禮,象徵昏時成婚的一種形式。
過米篩 過米篩,古代漢族婚姻風俗。流行於台灣等地區。一種新娘坐轎的厭勝法。新娘坐的花轎背面,懸彩色米篩一個,篩面畫八卦及太極圖,或寫“百子千孫”吉句,象徵家道昌盛,並示驅邪。當新娘出轎時,即由全福人手擎米篩覆蓋其頭上,俗信此為婚後新郎日後能制服新娘之行。後則改用傘。
吃結房圓 漢族民間婚姻風俗。流行於廣東潮汕等地。迎娶日,新郎新娘進洞房後,須吃“結房圓”,即吃糯米湯圓或糖水桂圓肉。吃時由能說會道的倩娘做“四句”:“夫妻同飲福圓湯,同心同腹同心腸;夫妻食到二百歲,雙雙偕老坐琴堂。”念畢,新人各吃兩丸,然後交杯換盞,再吃兩丸,倩娘再做“四句”:“交杯換盞團...
飲屠蘇酒是漢族節日飲食風俗,流行於全國各地。“居蘇”,為藥名,其方用大黃、蜀椒、桔梗、桂心、防風、自術、虎杖、烏頭等八種藥合而為劑,名“屠蘇散”。除日(或元日)用以調酒,稱居蘇酒。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居蘇酒。”飲時,先賀小者,因小...
掛香包,漢族歲時風俗。流行於全國各地。夏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小孩以五色線系香包掛於胸前,以示驅邪惡,保平安。所謂香包,其外形或為一長方形紙包,外印鐘馗、關公等彩色神像;或以各種色布縫成桃子、金鎖、小猴、青蛙等形狀的小袋;或以硬紙折成粽子形狀,外編以各色絲線。包內裝香料或裹獨瓣圓大蒜。民間以為...
化吉條 化吉條,漢族民間信仰風俗。流行於全國各地,以西北地區為盛。如果有人晚上做了噩夢,晨起,即寫一紙條,貼於西牆,其文為:“夜夢不祥,貼在西牆,太陽一照,化為吉祥。”民間將這種紙條稱為“化吉條”。家中小兒因病或受驚夜啼所貼化吉條叫夜哭條。
放食是漢族民間生育風俗。流行於浙江紹興等地。指嬰兒第一次餵奶。在“放食”前,要按序讓嬰兒先嘗醋、鹽、黃連、勾藤和糖。除比喻人的一生會嘗到威酸苦辣甜各種滋味外,勻藤則比喻人生途上荊棘叢生艱險重重,以此祝願嬰兒先苦後甜。後來只讓嬰兒嘗點黃連,據說有清涼藥用。此俗迄今仍在民間傳承。“放食”時,...
梳頭酒 梳頭酒,舊時漢、滿等族婚姻風俗。流行於東北地區。婚娶次日為娘家來人給新娘梳頭所備的早筵。清繆潤紱《瀋陽百詠》第八十二按俗於婚娶之明日,母家來人為新娘梳頭,是日早筵為梳頭酒。”
報人丁又名“小兒節”。舊時仫佬族生育風俗。流行於廣西羅城下里一帶。當地民間認為,“婆王”管生育,“社王”管平安。夏曆三月三是婆王誕辰節,要敬婆王。二月社和八月社是“社王節”,須向社王報人丁。敬婆王既是全村性的祭拜活動,又是匯報全村人口增減情況的一種儀式。祭拜結東後,由“冬頭”(族長)向婆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