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燈又稱“送燈”。漢族民間祈子風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請燈
- 別名:送燈
- 性質:漢族民間祈子風俗
- 流行地區:廣東廣州一帶
請燈又稱“送燈”。漢族民間祈子風俗。
請燈又稱“送燈”。漢族民間祈子風俗。流行於廣東廣州一帶。上節向廟裡請燈,告訴司祝喜歡哪一盞,便用紅束寫上“某宅敬請”字樣,故謂“請燈”;元宵後3天,司祝派人挨家挨戶把人們所請的燈送去,謂之“送燈”。因“燈”與“丁”同音,...
請燈:啟燈儀式在年初一,由本會傳人或組織者在老堂屋焚香燒燭,掛錢祭祀。出燈:立春過後按照請燈情況落實出燈日程及行程,在燈堂祭祀請神安位,開光點獻,醒獅點睛,並將要演出的曲調唱一遍後,在走寨入戶到接燈人家的堂屋、院壩進行演出。完燈:正月十五日或十六辭燈或辭神,完成各家各戶,花燈後班子成員...
在惠州廣大客家地區,上燈習俗以及圍繞上燈所展開的花燈製作、請燈活動、燈酒聚會。“添燈”諧音“添丁”,具有特別的寓意與祝福,但凡上一年添了男孩的人家,正月都要在村中祠堂吊一盞大花燈,昭示添丁。這是對新生命的高度認同和熱情歌頌,人們以上燈的形式,強化血緣關係,不知不覺間將家族基因寫入文化代碼。各村...
點燈儀式各鄉各村略有差異,主要包括「開燈」、「慶燈」及「完燈」。在「開燈」當日,添丁家庭在祠堂燃點燈芯並放入燈中,然後把丁燈懸掛在祠堂的橫樑上。之後是「慶燈」活動,添丁家庭宴請族人飲「丁酒」(燈酒),圍頭人多筵開盆菜宴,客家人則以寓意長長久久的「九大簋」宴客;亦會請族人吃「丁粥」(燈粥...
白花燈俗稱“點燈”“拜燈”。源於明清,流傳於粵西地區,在節令習俗中,民間自正月十三日起,到宗祠神廟去掛燈籠,十五日將燈提回掛於家門,稱為興燈。“燈”與“丁”同音。舊俗都想“人丁興旺”,便於元宵節在燈(丁)上大做諧音取意的“興燈(丁)”白花燈專為慶賀和啟報嬰兒出生用。燈型男女有別,男...
送燈,又稱送花燈,中國傳統民俗。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一古老的傳統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陝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
點燈開祠祭祖先;四月佛祖節,佛徒信眾競放河燈;五月端午節,劃龍船,抬菩薩出遊“裝故事”,演“羅漢燈”;六月又有所謂的“食新節”,慶賀豐收飄燈會;七月十五中元節,為亡靈燒紙錢放夜燈;八月十五中秋節,燒瓦窯(瓦子燈)請月光姑姐下凡問事;九月重陽節,登高賞菊、放孔明燈;十月趕廟會,出燈游神演戲;...
漢晉時,每逢春月花開時,蜀郡的統治者都要“縱民遊樂,嬉戲西園”。同時燈紅火耀,以粉飾太平。隋代元宵節張燈結彩的習俗開始正式形成,元宵佳節張燈、觀燈等活動開始蔚然成風。史料記載,隋煬帝時期東京洛陽皇城正門端門燈火盛極一時,流光溢彩。“執絲竹者萬八千人,聲聞數十里,自昏至旦,燈火光燭天地,終月而...
侍燈立左, 侍香立右,高功執符炬於元始天尊神位前,請降寶光,存思元始允奏,想像金光透徹寶 篆之上,百色光明混合於一身,結化為大日圓輪。然後,高功以符炬於中燈光內點。侍 燈三禮,受燈於師前點。侍香也三禮,受符炬。遍十方點,分班點畢。三師回,各三禮, 納余炬並為一。高功三禮焚於元始前...
“上燈”這天,“燈頭”要先拜列祖列宗,接著拜長輩,長輩則給“利是”表示祝願,“燈頭”家設宴招待,是謂“請燈酒”。上了燈,接下來的幾天就要“暖燈”了,從正月十一到十五,“燈頭阿爸”早晚都必須到社根上香、添油,一則保證花燈日夜不熄,二則以表添丁祝酒、香火不斷之意。最後是“摧燈棚”,又稱...
二、安裝前切斷電源,確保開關處於閉合狀態,防止觸電,燈飾點亮後,手請勿觸摸燈表面。此燈應避免安裝在熱源處及熱蒸汽,腐蝕性氣體的場所,以免影響壽命。三、使用前請根據安裝數量確認好適用電源。本產品僅限於室內使用,戶外時請注意防水安裝前確保全裝位置可以承受10倍於該產品的重量。四、產品使用高壓(110V/220V)...
齋月期間,夜幕降臨後,孩子們便手持齋燈,穿梭奔跑於大街小巷,向自己的家人或街坊鄰居索要糖果和甜點。關於齋燈還有許多美妙的故事和傳說,其中之一是,在法蒂瑪王朝當政時,婦女被禁止在夜間出行,但在齋月期間卻允許婦女到清真寺作禱告,條件是每位婦女或姑娘必須請一位男孩手持齋燈在前引路,意在告訴路上行人,...
1817 年 11 月 1 日在紐塞大會堂舉行了一次大會,會上公布了史蒂芬孫 研製安全燈的全部經過.錫匠何格證明 1815 年 10 月 7 日史蒂芬孫攜其設計 圖來店裡請他製作安全燈;許多礦工證明,早在 8 月間此燈已在礦井裡試用, 史蒂芬孫的兒子羅勃和朋友伍德都曾參加過研製工作,將危險氣體帶回家 中,試驗時曾發生氣體...
圓燈,請道士收壇,也要誦經作法,送神酬神。結束後道士帶領馬燈隊員各捧神牌到村外土地廟,架在草紙上燒之。隊員要採取謝妝,繞圈回家的方式防止神繼續附體。回村後全村一起擺酒放焰火共慶驅疫之勝利。觀賞後感 興燈由年輕人打鑼鼓、到土地廟殺雞立“馬明王”牌位,再由村上長者發話召開全村大會,成立馬燈會。
燈會(自貢燈會),四川省自貢市地方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自貢元宵燈彩主要包括工藝燈、座燈、組燈等幾種。多表現民間傳統、古典名著、神話故事等題材內容,具有大型、群體、聯動的特點。自貢燈會自唐宋時期便開始逐漸興起。早在唐宋年間,自貢地區就有了新年賞燈的習俗,至清代有“獅燈場市”“燈竿...
演出主要包括:設燈堂、啟燈(請燈)、跳燈、辭燈。在花燈中,設燈堂是帶有濃厚傳統儀式的表演活動。花燈班在出燈前,都要設燈堂,供奉“金花小姐”、“銀花二娘”神位,由燈師傅點燃香燭、燒紙錢敬奉花燈神,祈求、保佑跳燈人諸事順利,平安吉祥。祭拜儀式後,就在燈堂又唱又跳。由燈師傅先領唱《安位》、《...
祈福燈,直徑10米,高達8.5米,整體造型秉承了中國傳統的天圓地方的理念,正面是金邊勾勒出的國花牡丹圖案,這座大型燈飾名叫“祈福燈”,意為為北京市人民祈福,為全國人民祈福,為中華民族和諧發展祈福。內容簡介 祈福燈,離春節還有不到10天,北京王府井大街上的春節氣氛已經隨著一盞直徑10米,高達8.5米的巨型...
吊喜燈,中國民俗活動。燈火在祀神禮節中是作為光明喜樂的象徵。從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潮汕家家戶戶有點燈、吊燈的習俗。因潮語“燈”和“丁”同音,點燈和添丁是近音,故潮人認為點燈即為添丁的佳兆。元宵此日,人們紛紛提著燈籠、備齊紙銀香燭,到鄉中神廟點火,回來分別吊在家裡的神龕和床頭,這叫做“吊喜...
楓亭元宵夜遊燈踩街習俗是楓亭城區民眾在上元節前後五天自發性組織的大型道教類民俗祭祀活動,包括游燈和踩街表演兩大項目。她源於中國古代的上元節迎神燈會,融合北宋汴京城御街的游燈及踩街表演,歷經九百餘年傳承。北宋嘉佑元年(1056年),蔡襄本郡為官知泉州,倡議泉州九縣(含莆田、仙遊、同安三縣)在上元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