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濕發黃,病證名。屬於陰黃。見《證治匯補·黃病章》。指因寒濕郁滯,脾陽虛弱,膽液外滲引起之黃疸。患者身目發黃呈暗晦色,神疲畏寒,食欲不振,脘腹脹悶,大便不實,小便短少,脈沉濡或濡緩,舌淡苔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寒濕發黃
- 屬於:陰黃
- 類型:病證名
- 記載:《證治匯補·黃病章》
寒濕發黃,病證名。屬於陰黃。見《證治匯補·黃病章》。指因寒濕郁滯,脾陽虛弱,膽液外滲引起之黃疸。患者身目發黃呈暗晦色,神疲畏寒,食欲不振,脘腹脹悶,大便不實,小便短少,脈沉濡或濡緩,舌淡苔膩。
寒濕發黃,病證名。屬於陰黃。見《證治匯補·黃病章》。指因寒濕郁滯,脾陽虛弱,膽液外滲引起之黃疸。患者身目發黃呈暗晦色,神疲畏寒,食欲不振,脘腹脹悶,大便不實,小便短少,脈沉濡或濡緩,舌淡苔膩。宜溫中化濕,方選茵陳術附湯、...
發黃指由各種不同原因引起遍身皮膚或眼鞏膜黃染的症狀。又叫做“黃疸”。寒濕發黃 寒濕發黃,屬於陰黃。見《證治匯補·黃病章》。指因寒濕郁滯,脾陽虛弱,膽液外滲引起之黃疸。患者身目發黃呈暗晦色,神疲畏寒,食欲不振,脘腹脹悶...
四十六、足太陰寒濕,四肢乍冷,自利,目黃,舌白滑,甚則灰,神倦不語,邪阻脾竅,舌蹇語重,四苓加木瓜草果厚朴湯主之。患足太陰寒濕,出現四肢突然發冷,小便自利,雙目發黃,舌苔白滑,嚴重者甚至出現灰色,神倦不語,這是因為...
寒濕困脾證臨床表現為脘腹痞悶脹痛,飲食減少或不思飲食,口中黏膩,大便溏泄,頭重如裹,肢體睏倦沉重,面色晦黃,或面目肌膚發黃,黃色晦暗如煙燻,或肢體浮腫,小便短少,或婦女白帶增多,舌淡胖,苔白膩,脈濡緩。由於寒濕內盛,...
寒濕困脾證是指寒濕內盛,阻困中陽所表現的證候。多因飲食不節,嗜食生冷,或淋雨涉水,居處潮濕以致內濕素盛等因素引起。臨床表現 腹脹問疼痛,泛惡欲吐,納呆,口淡不渴,便溏,頭身困重,面色晦黃,或面目肌膚發黃,色晦暗如煙燻...
病毒性肝炎,黃疸之脾腎陽虛,寒濕發黃證。症見身目發黃,黃色晦暗,皮膚冷,背惡寒,手足不溫,身體沉重,神倦食少,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脈緊細或沉細無力。方義 方中茵陳能清利濕熱,利膽退黃;附子上助心...
本方具有祛濕退黃,行氣除滿之功效,用於寒濕發黃,痞滿的治療。重要文獻摘要 吳鞠通云:“濕滯痞滿,非溫通而兼開竅不可,故以草果為君。茵陳因陳生新,生髮陽氣之機最速,故以之為佐。廣皮、大腹、厚朴,共成瀉痞之功。豬苓、...
舌苔黃膩在中醫診斷中被稱為黃膩苔,舌象為苔色黃而粘膩,顆粒緊密膠粘,如黃色粉末調塗舌面。黃膩苔由邪熱與痰涎濕濁交結而形成。苔黃為熱,苔膩為濕,為痰,為食滯。黃膩苔主病:主濕熱積滯,痰飲化熱或食滯化熱等證;亦...
第三節 寒濕發黃 第四節 太陰病兼證 第五節 太陰病辨證 一、辨太陰氣血不和證 二、辨太陰病轉歸 第六節 太陰病欲愈之脈及欲解之時 第五章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概說 第一節 少陰病提綱 第二節 少陰寒化證 一、陽衰陰盛...
3、灰苔:主里證。苔灰薄而潤滑,多為寒濕內阻,或痰飲內停。苔灰而乾燥,為熱病或陰虛火旺。4、黑苔:黑苔大多由黃苔或灰苔轉化而成,表明了病情極其嚴重。苔黑而乾燥,為熱盛津虧。舌尖苔黑而乾燥,為心火盛。苔黑而潤滑,為...
脾濕可分為寒濕和濕熱.其中寒濕困脾是指寒濕內盛,困阻脾陽脾失溫運,以納呆,腹脹,便溏,身重為主要表現的寒濕證候.其臨床表現為脘腹脹滿,口膩納呆,欲嘔,口淡不渴,腹痛便溏,頭身困重,或小便短少,肢體腫脹,或身目發黃,面色晦暗,或...
2.7 濕熱發黃證 陽明病小結 第三章 少陽病證治 3.1 提綱 3.2 少陽病本證 3.3 少陽病兼證 少陽病小結 第四章 太陰病證治 4.1 提綱 4.2 虛寒及兼證 4.3 寒濕發黃證 太陰病小結 第五章 ...
若舌淡苔白而濕潤,常是里寒證或寒濕證。但在特殊情況下,白苔也主熱證。如舌上滿布白苔,如白粉堆積,捫之不燥,為“積粉苔”是由外感穢濁不正之氣,毒熱內盛所致。常見於溫疫或內癰。再如苔白燥裂如砂石,捫之粗糙,稱“糙...
金師認為黃疸的病因複雜,因於內者,飲食不節(不潔),肥甘厚味,嗜酒濃茶,七情所傷。因於外者,自然環境的影響,季節氣候的變異,六淫侵襲,均可導致濕熱發黃,火劫發黃,燥熱發黃,寒濕發黃以及虛黃等。
茵陳四逆湯以茵陳與乾薑、附子配伍,共奏溫陽利濕退黃之功,故主治寒濕內阻之陰黃。重要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①《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並治》:“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②《金匱要略·...
(一)濕熱發黃 (二)寒濕發黃 三、分類 (一)谷疸 (二)女勞疸 (三)酒疸 四、證治 (一)谷疸 (二)酒疸 (三)女勞疸 (四)其他黃疸 (五)黃疸兼證 (六)黃疸誤治 (七)萎黃 第十四章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
素體陰虛,縱慾房勞,腎陰虧耗,陰虛內熱;若感受寒濕之邪,郁於肌表,陽氣被遏,寒濕不化,郁而發黃,即可形成陰虛內熱,寒濕郁表之黃疸。腎虧夾瘀 素體肝血瘀滯,若縱慾房事,腎精虧損,精不化陰,則肝腎陰虛;陰虛則生內熱,熱耗...
祛濕粥可以去風寒在古代有句老話叫:“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濕與寒在一起叫寒濕,與熱在一起叫濕熱,與風在一起叫風濕,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濕。濕邪不去,吃再多的補品、藥品都如同隔靴搔癢,隔山打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