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指標概述
1995年完成國民生產總值1.1億元,比上年增長20%;
工農業總產值5.8億元,比上年增長20%;
農村經濟總收入4.5億元,比上年增長20%;農民人均純收入2870元,比上年增加770元,財政收入146萬元;各類存款餘額6500萬元,人均1700元。
主要優勢
農業主導產業優勢明顯,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發展步伐加快。1995年實現農業總產值2.8億元。 糧食畝產1308公斤,總產3400萬公斤,其中萬畝豐產方小麥畝產625公斤,玉米畝產750公斤,繼續保持了全市、全省乃至全國的糧食生產領先水平。蔬菜面積發展到1萬畝,其中蔬菜大棚4000個,年產各類鮮菜6.8萬噸,收入9000萬元。1995年2萬畝果園,有1.4萬畝進入盛果期,果品產量達到3萬噸,生產的蘋果被評為“省優質果” ;建成台商獨資萬頭養豬場1處,發展規模飼養小區30個,畜牧業產值實現9000萬元。先後被評為“全國造林綠化百佳鄉鎮”、濰坊市“糧食生產先進單位”、“瓜菜生產先進單位”和“果品生產先進單位”。 鎮村企業速度、效益同步增長。到1995年底,全鎮鎮村工業企業發展到68家,其中鎮辦企業12家,擁有固定資產2000萬元,職工3000人。形成了有色金屬加工、機械加工、建築建材、農副產品加工、包裝品生產等主導產業。
經濟概況
全鎮產值過千萬元的企業3家,建築公司晉升為國家三級企業。全鎮工業實現銷售收入1.5億元,比上年增長30%; 完成利稅1900萬元,比上年增長36%;其中鎮辦企業利稅700萬元,比上年增長40%;出口創匯2000萬元。1995年全鎮村及村以上工業完成固定資產投入1220萬元,新上和技改項目18個。 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 第三產業蓬勃發展。1995年投入資金800萬元,鎮區建設總投資達到8000萬元,基礎設施配套,綜合服務功能健全,被命名為濰坊市“新建小城鎮”和省“新型鄉鎮”。全鎮形成了以小城鎮為依託,以30個集貿市場、 20個基地型田間市場和600個運銷戶為支撐的第三產業發展新格局。個體工商戶發展到2000個,從事第三產業人數達到6000人,實現第三產增加值3000萬元。 文教衛生事業發展較快。設有鎮醫院1處,全鎮43個村都建起了甲級衛生室,推行了農村合作醫療。普及了九年制義務教育,全鎮中學生在校1663人,小學生在校3941人,擁有“濰坊市規範化學校”1處,“濰坊市一類園所”4處,鎮教委被濰坊市授予“教書育人先進單位”稱號。
農業概況
寒橋鎮農業連年豐收,
農村產業結構日趨合理。全鎮按照“縱抓產業,橫抓區域,龍頭帶動。合成發展”的經濟發展戰略,大膽進行作物布局調整,不斷最佳化產業結構,重點培植了糧、菜、果、牧四大支柱產業,糧經比例調整為5:5,各個產業都實現了突破性發展。 糧食生產。鎮村兩級依靠科技,強化服務,加大投入,全面落實綜合配套技術措施,在1990年畝產過噸糧、1992年小麥單產過千斤的基礎上,實現連續6年畝產過噸糧。連續4年小麥單產過千斤。1995年,全鎮2.6萬畝糧田糧食總產3136萬公斤,其中小麥單產583公斤,玉米單產685公斤,分別比1991年增長450萬公斤、95公斤和160公斤。這其中萬畝豐產方小麥單產600公斤、玉米單產800公斤,個別地塊畝產基本達到噸半糧,保持了全鎮糧食生產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國的先進水平。1995年農業部副部長劉成果來壽光視察時曾說:“全國小麥生產學壽光,壽光看寒橋。” 蔬菜生產。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改善結構、提高效益為重點,不斷引進新技術、新品種、大力推廣了冬暖式大棚和保護地栽培,引導菜農向高精細優發展。5年來共建冬暖式大棚4000個,發展以韭菜、芹菜為主的保護地栽培4000畝,在全鎮形成了一個圓形蔬菜種植圈,建成了以高家為重點的
食用菌生產基地,發展靈菇、金針菇等食用菌大棚387個,推廣種植了津春三號黃瓜、美國大紅西紅柿等優良品種和伊莉莎白甜瓜、苦瓜等稀特品種,引進了酵素菌肥生產技術,提高了種植效益,1995年1萬畝蔬菜產鮮菜6.8萬噸,收入9000萬元。 果品生產。5年來共發展新果園8000畝,果園面積達到2萬畝,形成了兩縱兩橫的果樹種植帶。定期舉辦培訓班,實行科學管理,推廣套袋、鋪反光膜、施用酵素菌肥等新技術,提高了果品質量,生產的蘋果被評為“省優”,到1995年,全鎮有1.1萬畝果園進入盛果期,果品產量達到2.5萬噸,總收入3000萬元。1995年3月,該鎮被
全國綠化委員會授予以經濟林為主的“全國造林綠化百佳鄉(鎮)”稱號。 畜牧業。重點發展了經生豬、蛋雞、肉雞和牛為重點的規模飼養,5年來共建起一定規模的飼養小區18個,專業飼養場25個,發展飼養大戶1500個,並引進外資,建設萬頭養豬場。1995年全鎮出欄肥豬6萬頭,蛋雞存欄100萬隻,肉雞出欄100萬隻,大家畜存欄5000頭,畜牧業產值實現8064萬元。
改善措施
改善農業生產條件。5年來共投入工日3.5萬個,投資400萬元,先後對彌河進行了整容改貌,完成了引彌東乾渠工程,大搞了黃淮海平原開發,爭取資金58.65萬元;共新打機井190眼,全鎮達到1600眼機井,每眼機井擔負的水澆任務,由1991年的90畝減少為現在的40畝;復修老路27條,新修道路16條,總長150公里;植樹8萬多株,新建補植農田林網8000多畝,1993年底,提前兩年實現了“八五”綠化達標;修建防滲渠道1萬米,修建橋樑2座。連續3年被壽光市委、市政府評為全市
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單位。 工業速度、效益同步增長。5年來,該鎮堅持以發展為重點,經效益為中心,以管理為關鍵的指導思想,不斷深化改革,鎮、村企業邁上了新台階,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發展鄉鎮企業先進單位”和“出口創匯先進單位”稱號。堅持投入、技改並重,不斷擴大企業規模,固定資產總投資3220萬元,先後建成4家較大公司(廠)。各村也通過多種途徑,加大村辦企業垢投入,技改力度,全鎮已發展到具有一定規模的村辦企業25家。不少企業還圍繞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大膽實行了股份制改造為重點的
產權制度改革。外向型經濟也發展迅速。鎮銅絲廠出口創匯效果明顯,1993年被濰坊海關確定為保稅工廠,1995年完成產值2336萬元,利稅293.1萬元,出口創匯1597萬元,被評為全市出口創匯先進企業。 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在鎮區建設方面,5年共投資2000萬元,先後建成辦公樓、教學樓、營業樓7座;建設沿街商品樓房16座,建築總面積1.6萬平方米;鎮區中心街安裝路燈80盞,高標準綠化了鎮區中心街和商業街,初步形成了設施配套、綜合服務功能健全的新型小城鎮。1995年被濰坊市命名為村鎮建設“新型鄉鎮”。在村莊建設方面,各村共新修高標準大街35條,總長22公里,已有96%的村莊完成了村莊規劃,45個村全部用上了自來水,20個村莊在村莊主要街道安裝了路燈,並進行了綠化美化。全鎮新修高標準沙子路100公里,實現了村路通鎮路、鎮路通柏油路和交通網路。小城鎮建設的迅速發展,帶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全鎮從事第三產業的人員達到6000人,1995年實現第三產業收入8000萬元,其中鎮區從事副食品批發、餐飲業、服裝加工業等的個體工商戶已達到170戶。
社會公益
社會公益事業有較大發展。教育事業發展迅速,投資80萬元建成了寒橋鎮第二初級中學,投資250萬元先後完成中心國小教學樓建設和一中教學樓主體工程建設,並充實了教育教學內部設施,進一步改善了辦學條件,學齡兒童入學率、功固率和國中升學率均達到100%。國中中專、普通高中升學率實現六連冠,被濰坊市委、市政府評為“教育工作先進單位”。郵電事業蓬勃發展,在鎮我鋪設了3公里長的地下通訊電纜,裝機總容量達到了512門,全鎮有442個單位和個人安裝了
程控電話,已有5個村達到電話村標準。金融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投資100萬元建起了銀行辦公大樓,信用社、銀行攬儲活動開展活躍,1995年全鎮各類存款餘額達到6500萬元。衛生事業有了新的發展,鎮醫院的內部設施進一步配套,村村建起了衛生室,甲級衛生室達到了90%,加強了藥品市場管理,試行了鎮辦合作醫療。同時,為了解決幹部職工和民眾的吃水問題,投資60萬元,在鎮區建起了日供水量300噸的自來水廠,修建了3公里長的地下排水管道,實現了供排配套。計畫生育工作卓有成效,全鎮
計畫生育率達到100%,人口自然增長充下降到6‰。全鎮58%的民眾辦理了養老保險,投保金額達到340萬元,有效地解決了老有所養的問題,推進了社會主義的文明進度。 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邁上新台階。廣泛深入地開展以創建“文明單位”、“文明戶”、“五好家庭”為主要內容的各類創建活動和評選“十強百傑”的爭優創先活動,在全鎮形成了健康向上的文明新風,1995年該鎮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鎮”稱號,並有14個單位評為“文明單位”。全鎮評出了綜合實力強的3個強企業、7個強村和10個方面的100名致富狀元。在全鎮深入開展了“二五”普法教育和實施“長安工程”,全面落實了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鬼話,加強了鎮村隊伍建設,建立健全了村級治保、調解組織,民事糾紛調處率達到100%,成功率達到98%,1993~1995年連續3年被評為濰坊市“社會治安綜合先進單位”,鎮司法所被評為“省級規範化司法所”。